杨 琼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大学英语教师向ESP(专业英语)教师转型十分重要,其不但满足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能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水平,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的转型工作,通过采用多元化辅助,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的成功转型,为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升做好铺垫。 以下将主要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障碍和思路。
其一,明确的目的性,主要运用到特定的职业领域。 事实上,ESP 并非和通用英语不同的特殊种类英语,而是通用英语的特定功能变体。 ESP 专门指的是通用英语技能在某个领域的具体应用,结合行业需求,侧重不同技能。 为此,ESP 教学依旧是语言教学的分支,包含语言教学的全部要素及特点。
其二,独特的教学内容,即行业化的内容。 培养学生在行业活动中利用多种语言技巧为ESP 教学的具体目标。 在ESP 教学中,ESP 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对应的行业知识,单就ESP 教学手段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为:应考虑学生日后的工作需求与当前的学习需求而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ESP 教师扮演着ESP 研究者、语言教师课程设计者、ESP 合作者、教材提供者、ESP 的评估者这五种角色。 首先,ESP 教师应是一名合格的EGP(一般用途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 其次,ESP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不但要是一名合格的一般用途英语教师,还应充分掌握计算机行业内的各种术语,重要且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英语技能可正确运用到对应行业的工作场景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应大力培养学生利用与计算机行业有关的英语技能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和学生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偏低等方面密切相关,详细内容如下: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研究ESP(专业用途英语),但因为各方原因,此项研究被慢慢搁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掌握英语的需求趋向于熟练掌握相关行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当下大学英语很少涉及英语在工作场景的具体应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比较侧重招聘行业英语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全能型人才。 通过需求分析,包含学生的个人需求以及社会需求,行业英语教学是设计与开展外语语言课程的重要启动环节。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将近75%的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无法满足行业岗位的英语需求,严重影响未来职业发展。 其次,多数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要增添行业英语的内容。 由此看出,行业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50%~60%的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对行业英语写作、听说、翻译的熟练操作能力有明确需求。 第四,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对工作当中运用的英语水平理解不同。 企事业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阅读行业英语的能力,而毕业生认为听力和阅读是英语的重点。 第五,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对工作当中使用英语技能的愿景不同。 企事业单位认为岗位职工的英语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需要提升,而毕业生则想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现如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投入大、效率低的问题,行业英语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与社会发展对行业英语的需求。 周俊英、刘润清等诸多学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过于注重基础英语,对ESP 教学太过于忽视,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整体提升,并表明大学英语要朝着专用用途英语教学前进。 现下,国内很多研究学者已经开始针对ESP 的需求分析、教材编写、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设置等,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但是很遗憾,直到目前,我国本科与高校都未构建出系统的ESP 教学结构。 导致此种现象的具体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一段时间内,我国英语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欠缺专门培养ESP 教师的专业课程。 其二,教育行业缺少成熟且稳定的ESP 教师团队。 蔡基刚提出,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ESP 方向研究几乎为零。 我国传统的师范英语隶属于通用英语的行列,专业知识体系十分单一,更侧重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跨学科知识和学科知识毫无联系,英语师资和各个行业的专业师资培养没有丝毫的关联,未充分考虑ESP 是跨学科的内容,更未考虑英语为国际性语言,是一门要追随社会发展脚步的学科。
当前,阻碍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具体因素包括:对ESP 学科性质认识不完全、ESP 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等,详细内容如下:
当前人们对ESP 教师最主要的担心是怕他们专业能力不强,无法完全胜任ESP 教学工作。 另外,这还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主要障碍。实际上,此种担心主要是因为人们对ESP 学科性质的不理解。 首先,ESP 和英语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并非利用英语进行讲解的专业课程;ESP 也并非以英语为中心展开的双语教育。 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均是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为中心与教学目标,而英语只具备工具属性。 和此方面不同的是,ESP 教学实质依旧是语言教学范围,英语语言不但是ESP 教学工具,还是教学对象,而学科专业知识并非ESP 的教学中心,也不是教学目标。 蔡基刚教授曾说过,ESP 将专业内容当做语言分析的主要媒介,教授学生怎样阐述和学习他们的专业内容。 其次,尽管ESP 的实质依旧是语言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无法规避地会牵涉到一些学科专业内容。 那么,ESP 教师对学科专业内容的理解或者说其专门程度应达到哪种水平才算达标的ESP 教师呢? 当前人们认为ESP 的学科性质导致ESP 教师只需要从客观上全面学习学科专业内容和基础原理就可以。 所以在ESP 教学过程中,专业内容是主要依托,既是工具又是背景,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是怎样运用某个特定专业背景下的英语,比如法律领域的法律英语等。 基于此,ESP 教师的核心任务为帮助学生提升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而并非解决专业问题。
实际上,职业身份认同包含两个向度,即内向度和外向度,向内具体是发现和肯定自我意义及自我价值。而向外则侧重从制度与社会等方面获取群体自我的位置感以及归属感。 但现实情况是,ESP 作为独立学科还没有被全方面地认可与重视,ESP 教师的职业身份还没有建立起来,ESP 教师的学术位置被慢慢边缘化,因此ESP 教师十分欠缺身份认同与职业归属感。 尽管一些教师做到了转型,但是因为课时的短缺和评职称等原因,不敢将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完全地放弃掉,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ESP 的教研工作之中。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建构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只有肯定自己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的身份,教师才会切实找到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因为频繁变动改革计划而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
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思路为立足多方培训实现全面提高、立足教学合作实现专业提升、立足自身素养实现良性发展,详细内容如下:
首先,参加国际交流与培训。 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趋势,强化和国际ESP 教师培训组织的合作为行之有效的渠道。 在交流培训期间,教师能够引入国外成功教学经验,这对日后ESP 教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参加国外的ESP 教育活动,体会外国ESP 教师的教育制度,此种培养手段更能学习到外国ESP 教师的现代教学手段与观念,也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师快速适应ESP 教学工作。 其次,高等院校培养。能力较强的学校有条件承担ESP 教师培训工作。 高校能够开展函授培训活动,提高ESP 教师的教学能力。 但是应重视培训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每个高校要构建对应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行之有效的ESP 教师培训方案。 培训要有鲜明特点,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要有目的性地选择培训素材。
ESP 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能够大大提升ESP 教学水平,此种跨学科的合作,能够有效提升ESP 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 在ESP 教学中,由需求分析至课程结束整个过程的评估,需要ESP 教师与专业教师良好合作,双方教师应一同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好备课、选材以及课程设计工作,另外对于学生的表现应从专业及英语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反馈。 教学任务的重心搁置在专业内容还是语言方面也由双方一同商定。 另外,还应确定对方的教学手段及每节课的教学进度来实现二者的良好配合。 双方还能展开教学互评,以达成取长补短的目的。
ESP 教师的主业是教授学生ESP 知识,随着学习热情和研究意识的逐渐下滑,且欠缺对应的训练,导致ESP 教师问题意识较差。 为此,学校一定要构建和完善长效培训机制,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反思教学行为,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便于更准确地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不断加深个人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拓展个人的研究视野,学习国内外ESP 相关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而保障ESP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阻碍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具体因素为对ESP 学科性质认识不完全、ESP 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等。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应通过立足多方培训实现全面提高、立足教学合作实现专业提升来实现既定目标,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向ESP 教师的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