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

2020-11-25 18:03:34黄奕池胡珺
现代英语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语态被动语态例句

黄奕池 胡珺

一、 引言

由于英汉思维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惯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则较低。 同时,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对句式要求、结构要求严谨;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严格的句式要求,句子间的连接主要靠语意的表达。 因此,在互译过程中就不能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使得译文不仅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这就需要议员有良好的功底,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找出语句含义,并摆脱源语的束缚,尽可能做到“信、达、雅”。

二、 英汉语态使用差异

语态(Voice)是一种语法范畴,是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主动或被动关系的动词形式。 当主语是施动者时,随后的动词用主动态(Active Voice);当主语是受动者时,随后的动词便用被动态(Passive Voice)。在英语学习中被动句一直是语法考察的重难点。 在语言使用中,特别是书面写作上,英语更注重使用被动语态。 英汉语态使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更倾向于站在客观视角,而汉语更注重从主观视角出发。 因此,在英语中经常可见将物作为主语的情况,从客体出发阐述动作与主题的关系;而汉语中多从主体出发,强调由人的角度发出动作。

但并不是说汉语就不存在被动态的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被动语态,但由于语系与语言使用习惯不同,二者在被动语态上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英语主要通过语序变化或动词的形式变化来表达被动,如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即结构被动式。而汉语则主要运用词汇手段构成被动句,例如“被”“给”“把”,或是运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达,即意义被动式。 因此,被动语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中,不能只是盲目在句中增加“被”字。 翻译要充分考虑行文的流畅,根据不同的语境情况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因此,要想做好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就应该对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几种情况做出分析,选择最好的转换方式。

三、 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几种情况

(一)文体的需要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句式结构较为严谨,长句和被动语态较多。 某些特定的文体,例如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学术文体等,多使用被动句。 这类文本注重事理的客观叙述,竭力去除主观臆断,因此多使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及施动者,以此达到行文严谨的目的。 同时,英语存在形态变化,无需区分受事者是否有生命,也不用区分受事者与动作之间是否有强烈关联性,因此被动语态在科技文体中常被应用,比起关注动作的实施者,读者的注意力更能集中于被陈述的客观事物上。 新闻文体需要读者关注新闻发生的客观事实,大量运用被动句起到了强调客体的作用,由此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同样的,学术文体强调对学术过程和学术结果的呈现,因此多使用被动语态来突出所表达的动作,凸显学术研究中信息的地位。 被动语态也可以起到加强文章语篇衔接的作用,更易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条理,理清思绪。

(二)用于强调动作承受者或动作本身

被动语态不仅在特定的文本中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的书面表达中也经常使用。 英语的主动语态与汉语一样,着重关注施动者,关注动作发出的主体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被动语态将受动者放置语句的最前端,在表达语意时,更能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是动作本身。

例1:Our ancestors built this bridge in the 16th century.

我们的祖先在16 世纪建造了这座桥。

例2:This bridge was built in the 16th century.

这座桥于16 世纪被建成。

例句1 是主动语态,仅仅是在阐述“祖先”建造了“桥”;而例句2 的被动语态将“桥”这一物作为主语,起到了强调作用,重点是在强调“桥”被建成这件事情本身,至于是谁建造的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同样的,当施动者未知或是不重要时,为了强调动作本身,通常会采用被动语态。

例3:This man was told not to enter that area.

这个人被告知不要进入该区域。

例4:This book was published.

这本书被出版。

在例句3 中,是谁进行了“告知”这个动作并未提及;例句4 中“书”是被谁出版的并不重要。 两个句子都运用了被动语态强调了动作本身,弱化了施动者的作用。

(三)用于委婉表达与礼貌表达

被动语态可以用作文化的表达。 汉语是一门含蓄的语言,同样的,在英语文化中,委婉的表达方法也十分普遍。 除了用词语的替换或是延长句式来表达含蓄外,被动语态也可用来表达委婉。

例5:Jennifer broke the computer, so we can't use it.

珍妮弗弄坏了这部电脑,所以我们不能使用它了。

例6:The computer was broken, so we can't use it.

电脑被弄坏了,所以我们无法使用。

例句5 使用了主动语态,明确指出是“珍妮弗”弄坏了电脑。 若在真实情况中,这种表达过于直接,有时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而例句6 使用了被动语态,避免提及是谁弄坏了电脑,弱化了施动者的存在,将重点放在了“电脑被弄坏了”这件事情上,这样的表达更为含蓄。

同时,被动语态在实际情况中也可表达尊重、礼貌的作用。

例7:He was requested to make a speech. 他被要求发表演讲。

例句7 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让“他”发表演讲,而是省略了施动者。 这样的表达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是被动语态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四、 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

英语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语境而选择使用被动语态。 情况不同,汉译的转化也不同;同时,英汉在语言表达中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技巧,使得行文流畅,符合汉语语用习惯。 下文将分析几种被动语态翻译中的汉译技巧。

(一)译为主动语态

1. 调换原文中受动者和施动者的位置

即把施动者作为主语,受动者作为宾语。 这种翻译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比较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例8:The classroom was cleaned by the student.

译:学生打扫了这间教室。

在例句8 的原文中,施动者(the student)和受动者(the classroom)都非常明确,在汉译过程中,通常将原句的施动者和受动者调换位置,使行文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但这种翻译方法十分受限,只有在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明确的情况下才可使用,例如“受动者+谓语被动形式+by+施动者”这种结构。 但英语的被动句在大多情况下都没有明确的结构,需要另行分析。

2. 译为无主句

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的结构关系比较松散随意。在许多表达中,汉语时常没有主语,但这并不影响语句的理解和通顺。 因此,英文中不需明确说出施动者时,可将这种被动句译为汉语中的无主句。

例9:There has been developed a new style of computer.

译:研制出了新型的电脑。

在例句9 中,受动者“computer”十分明确,而施动者却没有被明确指出。 这种表示某地发生某事或是存在、消失了某物的被动句,可以将其译为汉语中的无主句。 同时,表示观点、命令、要求、请求等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句都可采用这种译法。

例10:Wrongs must be correc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译: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例11: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tell the truth.

译:应该教导孩子们说真话。

3. 在译文中增词

在某些英文被动句中,施动者没有被明确指出,但若翻译成无主句时又会感觉意思有些欠缺。 因此,在这种英语被动句中,若没有明确施动者,但可以推断出施动者是“人”这一泛指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在汉译时增添“人们”“有的人”或“大家”等泛指代词作主语,使得行文流畅。

例12:Mr. Huang was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teacher.

译:大家认为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不仅如此,在科技文本中,也经常运用增词的方法来使行文流畅。

例13:The oil is used as perfume.

译:这种油可以用来作为香水。

例14:This computer is treated as human's friend.

译:这种电脑可以当做人类的朋友来对待。

例句13 和例句14 是来自两篇科技文献。 在科技文献的翻译中,通常在动词前增添“可以”两个字来替代“被”。 这种译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固定文本的一些被动句中方可使用。

(二)译为被动句

在英文被动句汉译中,“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一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但近几年来,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对该观点表示过质疑。 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转为主动形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 例如,在例句8 中,原文的被动语态有强调“教室”被“打扫”的含义,但在汉译为主动形式后,虽然表达了被动意义,但强调的特点减弱了。 因此,在这种需要保留强调意义的被动句中,通常可以采用保留被动句形式的方法进行翻译。

1. 译为“被”字的替代词

在汉语中,含“被”字的被动句较少,但有许多词可以替代“被”字形成被动语态,例如“受”“受到”“把”“遭受”“使”“由”“让”“为……所”“由……而”等。 这种被动语态也被称为“隐形被动语态”。 例如:

例15:The playground was cleaned by three students.

译:操场是由三个学生打扫的。

例16:The little boy was laughed at by his classmate.

译:小男孩遭受到了同班同学的嘲笑。

例句15 和例句16 都完美地表达了被动的含义且没有出现“被”字,这种翻译方法更符合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保留了英语原句中的强调意味,更能表词达意。

2. 保留被动形式,选词达意

在汉语中,有些词并不含有被动意义,这些词在形式上是主动的,但放在句子中可以构成被动意义,并且不需改变英语被动句的主语就能表达被动意思。

例17:The faraway mountain is covered by thick drizzling fog.

译:远处的山笼罩在浓浓的毛雨雾中。

例18:He was assassinated in a theatre.

译:他在一家剧院遇刺身亡。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都没有出现“被”字,也未出现“隐形被动语态”的标志词,但两句都未改变原句的被动形式,通过特定的词语,表达出了被动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动词,需要对动词的选择进行不断的推敲。 这种翻译技巧变化小而行文通畅,是最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方法。

五、 结语

翻译是一项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活动。 对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的汉译问题,一定要根据不同语境和情况,反复斟酌,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格式,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翻译方法,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被动语态的含义,又能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表词达意的同时又通俗易懂。 翻译好被动语态绝非易事,因此需要译者在英语学习中不断积累,增加判断力,实现汉英两种语言的灵活转换。

猜你喜欢
语态被动语态例句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英声细语
好词好句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