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生长 共绘“问”之道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0-11-25 16:05朱本飞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直角时机平行四边形

朱本飞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捕捉学生学习反应、审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行为与结果的桥梁,但课堂提问并非满堂问、居高临下的单向问询,也不是随意提问[1]。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缺乏对课堂提问的敬畏之心,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实际价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检验课堂效果、评判课堂质量的重要砝码,因此课堂提问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已经成为当代教师的一门必修的“内家功”。

一、搭建台阶,循级生长,充分“围观”最近发展区

数学是一门反映客观规律的学科,有很强逻辑性,不仅体现在规律的逻辑系统上,还折射出人类认识自然的层级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遵循学科的规律,搭建知识“台阶”,让学生循级生长,又要遵循儿童认识自然的规律,不断丰富其经验,逐步帮助其构建新的或更为丰富的认知体系。因此,教师要精准找到学生的最近知识发展区,有效提升课堂提问的水平和效果[2]。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这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0.8×3 就是24 个0.1,教师煞费苦心,先让学生算出8×3=24,然后讲解由于是一位小数,所以就是24 个0.1。从逻辑上来说,这一过程没有问题,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真的能把这个“发现”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吗?估计大部分学生过段时间就会忘记,原因在于这一方法没能让学生的认识循级生长,没有让学生的最近知识发展区产生“共鸣”。基于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最近发展区),笔者设计如下问题:4 个0.1 是多少?如何用算式表达?同理4 个0.01是多少?4 个0.001 又是多少呢?这是学生的已知区域,设计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已知区域有没有共性,能否引导学生探究出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规律,从而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最后,学生经过交流得出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是0.4、0.04、0.004,积的小数位数决定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基于上述情况,笔者顺势设计问题:0.8×3 是( )个0.1 呢?

这样的“台阶”问题,充分“围观”了学生的最近知识发展区,这种生长已经是此时“无痕”胜“有痕”。对于接下来更复杂的2.59×5 的计算,学生自然也会有继续深入的信心和方法。

二、创新整合,立体生长,深化学习认知

当前,由单向的学科知识走向多向的学科整合教学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综合型人才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例如,前不久,笔者看到一位教师独具特色的练习设计,其优化了问题题组,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也乐于思考、交流。该教师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题新授后,安排了一道图文并茂的古诗《咏春》:“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并穿插问题组:(1)出现最多的字是哪个字?(2)数数看,该字一共出现了几次?(3)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这一首诗中,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的是哪个字?(5)联系古诗题目及数据,说一说《咏春》中的“春”字怎么这么多。

对于这样的整合的问题情境,数学提问就变得充满生活味道,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也变得丰满起来。当然也有音乐与数学的整合、科学品德与数学的融合,这些都折射出教师的整合观。这样课堂提问的宽度、广度、深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立足时机,“愤悱”生长,充分欣赏沿途中的风景

课堂提问的时机对于学生“愤悱”生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善于提问的教师一定会洞察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往往会将课堂推向高潮。这个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的他们需要帮助、需要引导、需要点拨、需要碰撞,同时又思维活跃、渴望增强,处于一种积极性较高的状态。而这个时机,教师需要把握、需要捕捉,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提问内容、提问方式和提问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沿着高去剪”时,很多教师认为已经展示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就无须再思考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课堂上也不会再提问,认为已经顺利完成该环节的任务。然而有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是有疑问的,只不过不敢说或没机会说罢了。因此,教师不要忽视“无疑”背后的“愤悱”状态,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教师可在此环节提问: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在比画、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于无痕处舒缓了潜在的“愤悱”状态。

又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教师组织学生画一个直角,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竖直,而另一条边水平,这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又创造性地画出了不同“姿势”的直角。通过这一轮课堂提问,学生对直角的概念认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固定视角下或固定思维下设计的,打破了已有的认知,这一时机的敏捷捕捉,有利于学生深入角的本质认识,能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生长。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人为地阻挠学生发问的环节。例如,教师因为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不仅降低了思维难度,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抓住细节,审时度势搭建台阶,创新整合、立足时机,循级学生认知规律,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直角时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凹槽形”相似图形的应用
巧摆直角
拨直角
时机与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