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研究

2020-11-25 13:11杜旭阳傅万泉陈晓军
大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红色

杜旭阳,傅万泉,陈晓军

(1.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2.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113000;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115000)

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正式启动“青马工程”,同时颁布了《“青马工程”实施纲要》。十几年来,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以及工作格局日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思路及培训内容得到全面补充和扩宽;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案也日渐清晰和完善;活动组织形式及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1]。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网络信息化社会变革式地飞速发展,很多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与不足。立足于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内蕴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指的是基于网络媒体形式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教育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当前网络和信息化时代,诸如西方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利用新媒体传播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危害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力,提高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是维护大学生群体保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在联系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塑造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储备现代化建设人才资源的重要基础。“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各高校开始注重将大学生骨干培养成为政治素质坚定、业务技能优秀的榜样,以其先进特质辐射、引领更多同学积极、健康、向上成长。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手段;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是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培养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制度化建设不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培养工作的持续化和常态化。但是部分高校对此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工作制度保障和工作实施方案,学员管理的短期化现象较为严重,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落实结合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培养工作的实效。二是教育培养资源不足,尤其是师资和经费较为匮乏。部分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未能将培训经费和师资保障落到实处,甚至存在培训学员无固定场所上课的现象,政治学习如“走马观花”;再者由于师资不足、经费不到位,培训师资超负荷工作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滞后,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及形式缺乏有效的吸引力,授课方式也大都沿用传统的大讲堂的方式进行主题报告或者专题讲座,理论内容过多且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质量。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的根源分析

分析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领导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这项工作入脑入心,对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领导没有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纳入学校规划,决策部署不够精准,致使制度化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过程出现断层,培养成效甚微。二是后勤保障力度不够。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部分高校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组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前就开始盲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结果直接导致师资、经费、教室、课程等都陷入尴尬的境地,师生比不达标、专家学者比例小、专项活动匮乏等后勤保障不力,直接制约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规模和实效。三是部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针对教育培训方式单一化严重却依然广泛存在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在短期培养周期内对学员进行评价考核,缺乏结业后的长期跟踪机制,且对于起到关键作用的教师缺乏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一)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构建育人长效机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基于网络意识形态构建马克思主义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立足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健全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高校要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青马工程”相融合,建立健全以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领导体系,在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强化培养目标,明确培训学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确保项目研究与管理、外出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及交流合作等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真正形成培训教育长效运行机制。二是基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完善线上线下育人长效机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时代的媒介发展迅速,而却传播速度快、育人意识明显,高校需要大力建设线上育人与线下培养的建设机制,有效的健全网络课程、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育人方式、活动载体等各项内容,通过制度性的规划完善其内容,有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其健康成长,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行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依赖和实施包含政治理论学习、职业素养培育、社会实践训练等综合性内容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于课程,没有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课程,再好的教育模式也会沦为空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视野下,必须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打造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一是要基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系统化的专题讲座、论坛等,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入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基于线上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拓展培训的教育方式路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延伸,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着重在“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积极引用“情景式”表演方法,多利用“问题导引”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知体系。

(三)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应用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历史核心素养以及提升个人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塑造自身“青马工程”的特色,必须要积极引入红色资源,并切实发挥其功效[3]。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只有将红色资源与网络相结合,打造和夯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发挥网络信息平台和红色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才能丰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内容。一是要积极建设红色资源网络平台,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确保学员能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网络平台的丰富内容,切实感受到爱党、爱祖国的教育环境;二是要积极开展网络红色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最终归宿,是要使其投身于社会实践。因此,高校要通过建红色教育网页,写红色教育博客,开红色教育留言板等形式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性。三是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构建红色网络文化氛围。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革命传统、故事、精神等拓展为红色资源的信息,将其运用于网络媒体环境,并通过官方网络阵地进行有效传播。通过不断优化红色网络环境,塑造浓郁的红色氛围,促进青年大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红色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红色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红色在哪里?
参考答案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追忆红色浪漫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毛泽东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