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2020-11-25 13:11高学博
大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应用型转型

高学博

(河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015000)

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使然,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本身也面临大众化及大众化后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选择和制定等的发展瓶颈,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的有效方式。如学者们所言“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什么是合适的高等教育使命和高等教育未来的课程发生争论。针对回到旧的模式或永远保持目前模式的呼吁,我建议采用具有几种模式和不断扩展职能的可以称作‘多元高等教育’模式。”[1]尤其,在当下我国推进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利用转型发展的契机,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一流学科,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必然的发展路径,因而,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高等教育自身来看,改革是高等教育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源起、目的及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从提出、探讨、推出再到部分地方高校开始逐步推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局面,然而,从哲学层面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遵循追本溯源的思路,探究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问题,我们需坚持“不忘初心”的思想,回归转型发展的源起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现实,从而将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下去,以期创新地方本科院校的一流学科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从国家发展层面提出人才需求的新目标,也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贯彻落实《纲要》,“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3]其中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进一步提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地方本科院校何去何从的发展瓶颈问题共同呈现出来,为三者融合产生新的发展路径埋下伏笔。随之,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性及重要意义。在驻马店召开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会议上,鲁昕提出转型发展的现实性意义,并提出转型发展来源于“国家需求、国际经验、百姓需求,也是来自社会的呼声。”[5]对改革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以及全局性进行综合陈述,并以黄淮学院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分析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至此,国内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开始将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

随着部分地方普通高校逐步将转型发展推进下去,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6]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推进下去的决心,也为更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纳入到各项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的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部署中,以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目标为导向,这不仅将这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出来,同时也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转型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已经建成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7]因而,高等教育必须走出“精英教育”的藩篱,不仅要培养精英,培养高端人才;同时也应该培养更多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是教育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地方本科院校根植、立足于地方,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必然承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如何实现快速的发展和提升,人才是关键,如何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问题,一方面依靠实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解决眼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要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专业,为地方培养对口的专业性人才是解决地方社会人才问题的关键。地方高校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而且也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技术和智力支撑;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地方学的兴起和发展、地方文化的建设……都可以借助和依赖地方高校为平台,以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为重要理论、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使地方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走上融合发展道路。

因而,从国家层面来看,转型的目的是系统地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转型是为了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从地方社会发展来看,转型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所以,高等教育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理所当然地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催生了高等教育使命的多元化,即“多元的使命催生了多元大学的出现,这标志着现代大学不再以追求高深知识为核心目标,除此之外,它还担当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科学技术的革新、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人类文化的创新等多重使命。”[8]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实现多元使命中的一种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多重使命的一种现代化路径,是基于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才定位。对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一直承载“培养精英、社会核心价值观传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使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去定位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核心问题,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并抓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突出特色,发挥其在践行大学使命多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利用地区优势结合高校专业化培养人才的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教育为本形成自身的特色,培养出优秀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始终围绕以教育为本不动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既要有声有色又要卓有成效;其次,地方普通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利用其占据地方各种资源优势的条件办好高等教育,但要避免成为地方化工厂或单一的产业孵化器,要始终以教育为本,围绕高等教育以培育人才、帮助完善个体自我发展的根本,利用地方高等院校占有地方资源的优势完善培养人才的模式,最终成为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教育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作用,能动地发挥作用。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的整体发展规模及速度;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结构及其调整、变革又反映了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学校教育始终对社会发展起到能动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教育反作用于社会的典型反映,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供需矛盾而发生的变革,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见证。转型发展是通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进而满足社会的发展,而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将成为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反映。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不仅要为社会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更需要通过转型来寻求发展道路。

从国家需求层面来看,人才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国家人才需求提供多元化解决途径。我国现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伴随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而这些转变和升级实现的根本落脚点在人才,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而地方本科院具有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条件,另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合作育人模式更好的为地方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从地方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人才是解决地方人才问题的重要路径,而地方高校首当其冲的就成为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摇篮。因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适应性发展的一种变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解决与之不相适应矛盾的结果。”[9]

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层面来看,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人才同质化现象逐渐明显呈现。集中反映在“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地满足,其主要问题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10]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以“精英模式”培养人才,而新建本科高校也一直以加入传统大学行列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有结合自身情况突出特色、特点。加之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自身办学条件薄弱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充分等先天条件之不足,按照传统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将会是困难重重,既不符合实事求是面对自身条件的客观现实,又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转型发展就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跳出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1]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也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从人才供给角度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急需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从当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地方本科高校根植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具有地方特色。从外部环境来看,地方本科院校都坐落于地方,不仅受到国家的支持,更多的是来自地方社会的关注、认可以及支持,因而,在其专业设置、学科结构等方面都兼具有地方特色,这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色性的重要体现,因而,“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肩负服务地方的责任和使命,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空间,在为地方做贡献中获得发展资源,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2]所以,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进程中,要将地方发展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顶层设计、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等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从内部环境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也考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也多源自于与地方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当主动适应本地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为重点,着力培养到基层、进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同[12]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进行具体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结合地方特点挖掘特色学科、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也要有为地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文化支撑及理论支撑的地方学研究。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为发展地方特色提供智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地方社会也迎来了全面的大发展,全面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原动力,创新创业的改革为地方社会的特色资源迎来了可乘之机,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践行为地方特色经济、产业、文化等的地方特色迎来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而这一列的发展举措如何能够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指导性的力量,地方高校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政策,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并将二者有效融合,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将地方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整合,真正将地方特色转化为生产力,地方高校无疑是实现这一路径的重要力量。第三,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文化研究的摇篮。地方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的提出,地方文化也面临各种新的发展,如何将自身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国家发展中,理论研究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而地方本科院校是进行地方文化研究的摇篮,它具有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和资料,因而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进行地方文化研究也对进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研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新使命。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个体“人”的发展产生的深刻意义

从个体的人的发展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实现自我。何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13]个体能力的发展所涉及到人的各项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社会的控制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属性。”[14]思维能力、控制能力等最终的指向是个体的创造力,它关乎个体在全面发展自我基础之上所寻求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在个体的整个教育阶段,实践能力是个体创造力显而易见的体现,某种程度上也是检验个体创造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之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同[13]而于高等教育本身而言,大部分受教育者都已经完成对德、智、体、美基本素养的培养,因而培养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则成为大学阶段个体发展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的职责,主要在于通过“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人才的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同[11]这也是高等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之一,即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产生质的飞越,这种质的飞越就体现在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等。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加以凸显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创新人才“不只是指掌握高、新、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也可以是具有很强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才。”[15]这并没有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杜威所言:“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其生长。”[16]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属于一种有意识的教育,他将人才培养置于特殊的前置环境,通过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培养合乎目标的既定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在通过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教育通过内部规律变革来实现教育的外部功能。因而,从人的发展而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提高人的创造力,进而帮助每个人走向自我实现。

地方本科院校依托于地方社会进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个体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展现和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果,所以重视教育与就应重视其环境建设。”[17]而在对教育环境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还应秉承“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同[17]的思想,也即“美好的目的要靠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因为任何一种事都不能独立存在,于普遍联系中寻找合适的方法,就能得到好的配合,事情也就能顺利发展。”同[17]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宏观角度,不仅要有长期发展规划,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要有思想、有力度,从地方高校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格局出发,整合各种资源,制定融合地方高校发展及地方发展的全局性发展规划;从微观角度,不仅要制定短期发展规划,而且要根据当前国家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结合地方院校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适时制定方案,扎实推进,杜绝流于形式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进程及其产生的深刻社会影响与个体的“人”的深刻意义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无论对整体国家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地方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对于强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其自身的发展及对地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意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国家的层面,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不断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并通过政策不断推进。2015年我国又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案,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发展决策,也明晰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地方本科院校面临高等教育的双改革,这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导向性力量,也从整体社会发展进程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教育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等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真正落实我国的“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从地方社会发展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必然需要不断强化自身优势、突出特色,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在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必然不可缺席,利用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建成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深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以理论带动实践科学发展,以实践促进理论不断创新提升,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和生力军。正如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所说的“要实现‘双一流’目标”,不是仅靠几所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而是每所高校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学校增强活力,还要给它自主权,就是法律规定的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政府在这个体系里,去发现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它的好。政府去支持它的好。不是支持某一类学校了,而是不同的好我都要抓。[18]作为转型中的地方高校,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转型发展,真正发挥其在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从个体人的发展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将人才发展定位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不仅符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且也符合我国当下通过创新驱动引领社会发展的发展战略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应性人才,对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为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都将产生新的影响。

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目前,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从最初的理论提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有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完善,也有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发展。其中也存在一些凸显的问题,其集中表现在: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还处于重抓高等教育基础建设阶段。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在原来的地方院校合并整合基础上,因而在建校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对旧有的院校体制机制的并轨、各项教育资源的归并整合、人员的调配、重新建制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各项考核和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完善过程中,所以,地方高校的工作重心都消耗于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规范化管理阶段;其次,经历整合后的地方高校体制机制得不到彻底的规范建制,在高等教育不断推进“去行政化”的形式下,地方高校甚至出现行政化趋势渐浓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这种渐浓的行政化趋势的形成基于以下几重原因,其一,地方高等院校面临国家高等教育的各项考核评估,因而需要通过行政化措施完成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完善和优化;其二,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处于“困蒙之吝”同[17]的状态,困于所处环境的局限,困于各项资源的局限,以及为走出困境而走的弯路,比如过分强调行政化对教学产生的限制以及这种用人体制机制造成的人才流失问题等;其三,不科学的管理对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形成科学的行政管理,出现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而各职能部门为完善各自管理对一线教师的正常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如各种信息重复填写,各种材料的重复上交等,因而占用了教师的很大部分精力,对正常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未落实到实处。尽管,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差距,仅仅流于一些形式,而且也为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还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有些高校还未完全脱离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高校还在不断地尝试和完善阶段。

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还停留在浅层,并未形成深度的融合。尽管有些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展开人才培养,但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未形成深度的融合,也未形成成熟的模式,而学生的参与度更难以体现,因而,大多数的形式都停留在表层,需要继续探索深度的融合。

尽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途径。一方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其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办学理念及落实特色办学理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转型发展从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和战略出发,结合地方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为地方高校发展、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具体路径选择。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特点是建设一流学科的优势资源。地方高校最大的优势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方化,坐落于地方社会,享有地方社会提供的各项优势资源,也拥有地方社会赋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环境,因而,地方高校能够更好地利用地方资源建设特色专业,并融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好的路径。

其次,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建设一流学科的优势人才培育机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本身也是借助地方高校的各项优势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而这一人才培育机制也是将地方高校的地方化特色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的有效方式。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社会的融合发展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优势。一方面,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借助地方优势资源,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优势的路径;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沃土,二者形成互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综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改革,其既源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体人的发展的需要,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完成人与社会的高度的融合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这两种功能本质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是人所组成的群体,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是通过发展了人的活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提出了对人的发展的更高要求,促进了人类向更高水平发展。”这又构成了教育的内、外两条基本规律,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转型似乎都是发展的使然也是必然。然而,从今天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存在一些凸显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及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国家、地方、地方高校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的帮助,地方的扶持以及地方高校自力更生的努力缺一不可;国家的帮助能够让地方高校获得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内涵式建设中;地方社会的扶持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的一方沃土,也是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这一发展理念的有力支撑,另外,地方社会的扶持也会加速地方高校反哺地方社会的速度,真正实现这二者的深度融合;地方高校如何借助转型发展的契机参与到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列中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奋进克服自身的各种困难,担负起地方高校真正使命,并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这是当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刻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应用型转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