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对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7月,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细化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在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中答好考卷,亟需深入探索。
工匠精神从本质讲是一种职业精神,追求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品质至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境界,对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提出具体要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意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深化完善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点面向大中小学生等青少年群体,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回应时代需求,推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有三个维度:从核心看,它是实践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在实践中长本领增才干;从本质看,它是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认真践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从导向看,它是素质教育。在劳动中涵育品德、增长才干、强健体魄、加强审美,发挥综合育人价值,能够实现五育并举、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
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内核一致。一方面,它们互为表里,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中弘扬的坚持、专注、奋斗、创造等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珍惜成果等品质,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工匠精神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主张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淬炼技能、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它们互相促进,工匠精神的发扬和劳动教育的开展都有赖于“劳动”这个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展开,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强劲与否,劳动者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来支撑和保障。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理应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精进技能、创新突破。
从社会层面来看,弘扬时代新风需要加强文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无论是几年前风靡全国的纪录片《大国工匠》,还是“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窟守护者樊锦诗,所传递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敬畏职业、深耕细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切实加强文明实践,青年学子更要积极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锤炼本领,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从职业教育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和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是职业教育的内核和基础,也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另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劳动教育,长期积累的大量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育人资源得以推广运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等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精准。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学习,家校环境中绝少躬亲劳动的机会,校园中简单的校务劳动也常被当作惩戒和处罚的手段,劳动被简化成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劳动成果,很难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二是价值观念不够牢固。虽然长期以来劳动光荣是我们所追求的品质和崇尚的价值,但是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劳动平等观在社会生活中却很难一贯到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为劳动价值划分等级层次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错位导致大学生虽然接收到了业广惟勤、成功来自奋斗的价值观念,却仍然长期抱持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的侥幸心理。
三是实践过程仍有偏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但从大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的现状来看,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深钻细研还远远不够。频繁跳槽、以工资水平作为劳动价值唯一标准、按部就班机械式完成工作任务以及缺乏定力耐力、探索创新精神等问题都暴露了劳动教育还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国民教育体系框架角度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各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标准,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组织实施标准,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提供基本依据和准则。要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重视课程评价和结果运用,全面客观记载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依托劳动技能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水平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严格落实“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的教学要求,规范课程、保证课时、强化实操。把劳动教育贯穿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发挥课程主渠道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积极贯通校务劳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大师技能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重要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现场观摩,鼓励学生感受劳动氛围、精进专业技能。依托学生社团、自治组织等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中提升服务意识,强化奉献精神。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就业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在技术技能传承的同时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力塑造和弘扬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精心打造文化景观,设置蕴含劳模工匠文化元素的雕塑、连廊标语或楼宇宣传内容,让工匠元素遍布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设计模块化校园文化活动,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深入校园座谈交流,通过情景剧排演、诗歌朗诵会等多种形式再现劳模工匠工作风采,积极营造“在场感”,形成崇尚劳动良好文化氛围。管好用好媒体资源,利用易班网络思政平台、校园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期推送劳动知识、展播校园劳动活动、开展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等,全媒体传播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要实现良好效果,要协调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尽早开展并一贯到底,在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当下,家长要摒弃越俎代庖,把代替孩子劳动变为引导、帮助及与孩子一起劳动,以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适当的家庭劳动频率,尽早地打好孩子的劳动基础。社会劳动教育要形成风尚,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劳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主要的外部环境。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观理论建设,深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氛围,不断提高“蓝领”薪酬待遇和人才表彰力度,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让平等的劳动观、快乐的劳动实践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价值,基于此,劳动教育才能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