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张治燕
“以读促写,读写相融”策略,不仅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写作与阅读看作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读写相融。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是一项基础内容。只有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才能疏通句意,进而了解全文的内容。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遣词造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强化了词语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实现读写合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润湿”“原野”“狂欢”“急急忙忙”“簌簌”“罚站”等词语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的意思,等学生对词语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梳理总结。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进行造句,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甚至可以突破自己,根据这些词语写一段话。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润湿”“原野”“簌簌”“罚站”这4个词语,并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春雨润湿着原野,风簌簌而下,那些花朵就像“罚站”一样躲在墙角,小心翼翼地开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遣词造句,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表现。写好一段话的基础就是从写句子开始的,读写结合自然也需要落实在句子上,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与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文中蕴藏的深切情感,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愁与思、苦与乐,进而在其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品读文章细节,这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意义非凡。当学生能够准确捕捉文本细节,对学生写作能力也会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的情感,继而实现读写融合。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端正态度,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在讲解完基础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内容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凡事都抱着不劳而获的态度,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劳而获是一种负面、消极的态度。如果凡事都希望不劳而获,不愿意去付出自己的劳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最后的结局是人会活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懒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有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但那是不切实际的。就像兔子不可能乖乖撞在树上,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等着你去捡。”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完成得很好。由此可知,通过对文章细节的深入品读,学生不仅懂得了一个宝贵的人生道理,在无形中还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实现了读写融合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快地解读文章的内涵,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词语的解读,关注细节的解读,更需要关注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只有让学生懂得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学生才能更好地对文章展开细致分析,理解文中的情感思想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最终直击文章的核心要点。事实上,分析文章的结构不仅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更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才能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进而促进自我创作。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文章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了“我”的父亲母亲对“我”创作的诗歌的不同评价,父亲认为“我”写得很糟糕,母亲认为“我”写得很好;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在“我”成长以后,成为一名作家,并且很感谢自己的父亲母亲一直以来的教育;第三部分是“我”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主要总结,正因为“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两种声音不断交织在“我”的成长里,让“我”谦虚前进、让“我”冷静自持、让“我”沉着以对,最终让“我”变成更优秀的人。在完成这一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正因为有了课上的结构分析,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次的写作任务。由此可见,在深入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以后,不仅让学生意识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还在潜移默化间培养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总之,读写结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细节处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词语、细节以及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填充细节的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实现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