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茜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1.1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处于思维意识和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常常需要兴趣和好奇心来带动参与积极性。而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能过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活动中,为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好了铺垫。
1.2 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发展。小学阶段作为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中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阅读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和内涵,给学生带来思想的熏陶,有效促进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发展。
对小学低年龄段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课外阅读是增加了课外的学习负担,对课外阅读兴趣不大,而且阅读有效性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课外阅读资源的内容不合理,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印象;二是由于阅读过程较为枯燥,而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难以全神贯注的顺利完成课外阅读;其三是缺乏老师的科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囫囵吞枣”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针对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2.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广阔的课外阅读资源中,而不是“囫囵吞枣”的敷衍了事,使兴趣和求知欲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不竭内动力,从而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内容,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老师可以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延伸至课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1]比如学习《坐井观天》这课时老师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中化身井底的小青蛙来进行深入揣摩,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然后老师以小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为突破点,为学生推荐《中国成语故事》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滋生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推动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阅读方法一知半解,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老师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将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揣摩,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使课外阅读过程不再枯燥,从而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兴趣,在课外阅读中获得阅读的享受与乐趣。以《小蝌蚪找妈妈》这课为例,老师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题目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动物生长过程中通常变化不大,小蝌蚪找妈妈,那小蝌蚪的妈妈是不是也是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先对阅读题目进行猜想,然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效改变了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漫无目的、随意性强的阅读方式,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课外阅读能够增强课外阅读的趣味性,使学生阅读更深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 在分享和评价中强化体验。为了使小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可持续发展,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交流分享活动和老师的阅读评价来强化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体验,使学生在互动交流、评价反思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和继续开展课外阅读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分享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强化了阅读效果。比如学习《大禹治水》这课后,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展开了课外阅读,老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尝试归纳、复述故事内容,并在班级故事演讲比赛中进行分享,老师和同学进行评选和指导,对于故事讲解的精彩,理解深刻的学生老师给予奖励,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同时也促进了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教材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借助阅读指导和评价,互动交流分享来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提升,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