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明
(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00)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育不仅要注重“教书”,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还要注重“育人”,即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化”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对构建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进行了探讨。
高中历史课堂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史学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的建构,首先要对学习内容机制进行重构,基于学生的史学素养的发展和人性化课堂建构的需要,使历史学习内容既体现出历史结构化发展和演变痕迹,又贴近学生历史认知特点,从而建立起符合史实、学情的人性化课程内容体系。
史学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建构要立足于历史事实,引领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客观历史事实,从而使学生准确了解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地域发生的事件,满足学生历史认知诉求[1]。然而,在史实感知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客观史实的把握存在片面性,导致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不适感”,这就需要结合人性化课堂建构实际需求,注重史实之间的关联性,引领学生在史实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形成史实结构,让学生透过史实,深入了解史实背后的主要特质。
例如,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客观史实进行提炼时,教师要抓住“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同时,根据史实结构化的需要,还要引入“禅让制”。这样就形成了“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史实发展脉络,学生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就获得了清晰的认识,避免碎片化知识对学生客观史实认知形成干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既体现出客观史实发展的脉络,又迎合了学生结构化学习需求。
史实是骨架,缺少血肉,如果仅仅局限在史实的获取层面,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必然是肤浅的,学生获得的体验也必然是贫瘠的。基于学生历史体验诉求,教师需要对历史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润,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体验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将史实和鲜活的史料进行关联,使史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例如,围绕“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史实,笔者引用了《礼记·礼运》史料: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笔者援引这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感知社会形态的不同,再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探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通过关联史料,客观史实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仅如此,史料的运用也引领学生重回历史,基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变革的必然性获得深刻认识。
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内容机制的建构,不少教师往往会忽视历史人物,即只简单地将历史人物依附在历史事件中,这样就造成历史资源的浪费现象,历史人物对学生人性的“教化”功能就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因此,基于史学素养的人性化课堂建构,要关注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人物自身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多重价值。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楚王问鼎”,并结合《史记》中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人物的对话“在德不在鼎”和“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等进行分析,分析人物的言外之意。笔者引导学生运用长远眼光,预测分封制对周朝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借助人物“焦点”,对历史发展的动向进行预测,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指向历史价值。
史学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建构还需要落实到课堂学习行为、活动层面,对既有的历史课堂学习机制进行重构,从而使内容机制与学习机制相匹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聚焦主体史学素养的培养。
目前,一些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动不动就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削弱了学生自主感知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自我学习经验、方法等,得不到较好的掌握,学生自主化学习诉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诉求,给学生自主体验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感知史实,从而在自主体验中进行结构化的沉淀。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为了引领学生对“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变革进行自主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主建构的一般方法。
借助导学图,既为学生自主感知提供支架,又使史实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对教材史实创造性利用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史料探究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是简单的史实提取,而是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感悟[2]。鉴于史料探究学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接学生历史学习,教师需要开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例如,在探究“夏商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时,笔者就援引了孔子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读懂史料,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如从内容、作者意图、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维度总结内容;再基于读透史料需要,探究视角,分析其合理性;最后跳出史料规定性,探寻其因果,洞察其动向等。
人性化历史课堂建构的关键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史感培养,即培养学生个性化历史认知。学生史感培养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更是一项严谨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史感培养的诉求,尊重学生历史思维认知现状和特点,开展多样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比较、归纳、评价等,通过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历史特质、发展趋向等方面的分析把握,使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
总之,史学素养和人性化是当前历史课堂主要的特质,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新型课堂特质,构建适切的人性化课堂,让人性化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在提高学生史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人性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