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内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2020-11-25 07:26:21
现代英语 2020年18期
关键词:级差语篇态度

江 艳

一、 引言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深入和拓展。 国外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991~1994 年马丁(James R. Martin)指导的一项名为Write It Right的项目,而国内对于评价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源于王振华教授在2001 年发表的«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在此之后,中国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不断出现,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

为了让广大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评价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而2015 年至2020 年评价理论研究综述还存在空白,文章首先对这五年有关评价理论的期刊文献进行简要回顾,探讨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从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字“评价理论”“评价系统”“态度”“介入”“级差”等进行检索、筛选和排除,共获得相关期刊文献534 篇。 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共有81 篇。 由检索结果可知,2015 年到2020 年国内对于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5 年的期刊数量110 余篇,2016 年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7 年相关研究下降到90 余篇,2018 年继续下降至70 余篇,2019 年有所上升,期刊数量超过80篇,而2020 年又下降到70 余篇。 从文献研究对象来看,近五年来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包括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 理论上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的发展(13 篇)、文献综述(7 篇)等。 而在应用方面成果更丰富,主要有话语(语篇)分析(398 篇)、翻译(64 篇)、外语教学(26 篇)等。 从子系统来看,态度系统视角最多(152 篇),其次是介入系统(64 篇)和级差视角(17篇)。 文章从理论和应用方面对评价理论2015 年至2020 年期刊文献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展望。

三、 文献回顾

(一)理论方面

1. 态度系统

作为应用最广的子系统,目前学者对态度系统的修正和完善给予较大关注。 董敏(2017)聚焦评价子语言,说明局部语法可以将语料库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联系起来,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系统。 孙铭悦和张德禄(2018)构建了一个适合交际目的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指出态度次范畴可分别产生移情、社会价值和社会距离等效果。 唐韧(2019)研究了评价资源在口头话语的使用,对情感系统中的次系统进行再分类,指出对鉴赏系统中影响和品质的再理论化以及对判断和鉴赏的扩展。 可见,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探索评价词汇、评价语法和语篇评价意义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联有多大程度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2. 介入系统

国内对于介入系统的完善也在逐步探索中。 魏榕和何伟(2019)借助国际生态话语分析的哲学思想,建构出一种新的介入系统模式。 张德禄(2019)首先从语法角度出发,研究了介入系统的体现模式,接着探讨介入次范畴是如何体现于词汇语法。 分析发现,原有的介入系统只从定位的角度确定,不够全面,因此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其增加精密化划分,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厘清话语意义和评价理论中词汇语法的关系,以及对介入系统的识别。 但是介入系统的分类还是不够清晰,可从哲学上对语言的主体间性加强对介入内在本质的研究。

3. 级差系统

相较态度和介入而言,目前国内对于级差系统的理论性探索并不是很多。 何伟和马子杰(2020)聚焦于对态度的投入程度,并结合生态语言学,为级差系统增加了级差参考特征,包括向上定位和向下定位。 孙铭悦和张德禄(2018)从体裁、话语基调、宏观和微观评价、体现方式出发,构建了一个适合交际目的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探讨了级差的语力和聚焦策略。 分析可知,现在对于级差系统的研究大多限制在对其词汇资源的分类以及分布特点,而相对缺乏对级差样本代表性的关注,对原级差系统的合理性及其参考特征的研究也还处在初步阶段。

除此之外,有关评价理论研究的综述、评述性文章,有陈张昱(2017)、程实和龚波(2019)等。

(二)应用方面

1. 话语(语篇)角度

评价理论在话语(语篇)分析中的研究文章数量最多,其中新闻语篇占比最大。 马嫣(2015)通过分析COCA 语料库中主题词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发现美国主流媒体整体中国经济形象呈现较为负面的评价。赵雅莹、郭继荣和车向前(2016)从量化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英国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词汇,发现大体上媒体持积极态度。 董丹(2019)通过分析意大利主流媒体对十九大开幕式报道的态度词汇,表明其较多使用积极态度的判断或鉴赏词汇。

评价理论在学术语篇上也是研究的热点。 石琳(2015)用评价理论研究了历史学术语篇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表达方式,表明历史学术语篇具有丰富的评价意义。 张继东和陈晓曦(2016)探讨了介入特征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语篇中V+that-clause 小句中的体现。 此外,在广告、法律、商贸、科技、文学、旅游、演讲等话语中也有评价理论的涉及,如朱炜(2015),施光(2016),李燕芳和林杨欢(2019)等。

2. 翻译角度

评价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更多关注到原文和译文评价意义的对等性以及评价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于丽(2019)对比研究了英汉互译中评价范畴,表明在态度意义上原文与译文基本一致,但在介入和级差意义上则有明显不同。 王国凤和张丹琦(2020)发现,在媒体语料库中,原文和译文在级差意义上大多对等,表明译者强调忠实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外语教学

评价理论在外语教学上的研究更多的是阅读教学。 周琦和陈莉萍(2015)认为评价理论可以帮助增强教师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阮英和王澜(2016)认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越了解作者的介入程度和立场,他们越能更多地学会批判性阅读。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将评价理论用于口语教学(如欧阳芬,2015)、写作教学(如林小丹,2017)。

4. 汉语研究

评价理论还可运用到汉语研究上。 杜海(2015)表明介入和态度系统可以帮助分析汉语言据性,其中介入系统承担言据性的信度与预期度,态度系统可分析人们对信息的可信度。 李铁范(2016)借鉴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来构建了汉语方式词的评价表达系统。

四、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纵观这五年来国内评价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完善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对理论本身而言,主要探讨了评价理论本身存在问题的以及其内涵的哲学依据。 针对其不足之处,学者试图从生态学、语用学、语义学等跨领域修改和完善评价理论整体以及其子系统。 而在应用方面,更多的是将评价理论应用到话语(语篇)分析、翻译、英语教学、汉语研究等,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评价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结合来分析。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已经有研究借鉴了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分析。 这些尝试都有助于评价理论的完善和理论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扩展。

另外,目前国内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 首先,我国学者对评价理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应用研究,而对该理论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文章相对较少。此外,评价需要标准,这种标准涉及许多方面,对于同一语篇,不同的读者会做出不同的评价。 因此,对于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的界定。 虽然有研究将评价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但更多的是简单地将两者或多种理论组合使用,理论创新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学科评价分析的繁荣发展。 其次,尽管学者对评价理论的应用给予很高的关注,但大多集中在语篇层面,尤其是新闻语篇。 对诸如医患话语的机制话语、科技语篇、评论话语,以及对口语、听说教学和汉语研究等的分析较少。 最后,聚焦评价理论子系统的研究也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对于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分析较多,而从级差系统角度来分析的寥寥可数。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探索空间。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针对上述评价理论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评价系统的精密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虽然目前态度、介入、级差系统已经有了较详细的分类,也有学者从各个方面或结合其他理论对评价系统增加新的特征,构建新的评价框架,但这些新框架还处于初步尝试中,其系统性和普适性还需进一步探究和验证。此外,评价的标准,其本质内涵还有待于更加清晰地界定,与此同时,如何将评价系统置于文化语境之中,并结合不同理论、不同领域来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并构建符合本国文化的评价理论框架还需进一步探索,这种完善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整体也要在其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

第二,加强对评价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考。 目前国内对评价理论的哲学探讨还比较少,但哲学价值论对评价思想的探索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厘清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了解评价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评价系统。

第三,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虽然评价理论在实践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但大多数还是分析新闻话语。另外,应用评价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待进一步开发。需注意的是,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应立足于对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目前大多数的应用研究只是把评价理论当作一种方法来分析语料,而不是通过实践发现理论的不足,更不用说对其修改和完善。 因此,未来的应用研究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对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四,跨学科应用。 目前已经有将评价理论与多模态、生态话语和语用等的结合,但还是相对较少,从认知角度探讨评价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机制等更是屈指可数。 如何将评价理论与其他相结合,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并指导实践需要更多学者的积极探索。 在未来的评价研究中,不仅要增加评价理论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之间的融合,还要探索其与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和完善评价理论的跨学科发展。

第五,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而言,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语料的篇幅也大受限制,如果能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进行资源的识别和检索,可以扩大研究语料。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评价研究的分析效率和准确率将会大大提高,这些量化数据既帮人们节省时间,也将更有利于发现评价资源的分布规律。

五、 结语

文章对2015 年至2020 年国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给出了一些未来研究可以发展的方向,这些方向对于未来整个评价理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评价理论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需要国内外学者以及语言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级差语篇态度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高校招生(2017年5期)2017-06-30 10:49:44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期)2017-05-17 03:54:38
态度决定一切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