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影视教学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5 06:44
现代英语 2020年5期
关键词:听力语言课堂

肖 宁

一、 引言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普及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同样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反馈的一个问题便是英语听力学习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听力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加上课业压力较重,就会导致听力专项能力提高的难度增加。 因此,在当今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将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原声电影及电视剧融入课堂中,并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则成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手段。

二、 以电影为中心的影视教学现状

由于各种多媒体设备在很多大学得到了广泛使用,英语原声的影片也逐渐成了常见的教学资源,然而其教学效果却无法完全保证。 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轻松愉快,有利于他们锻炼听力。 但是也有学生反映没有学到有用东西,除了大致了解该部电影的情节,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十分有限。 电影放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在英语听力教学上应有的作用。这可能与以电影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关:

(一)信息吸收有限

由于教师只充当电影放映员的角色,缺乏对于故事背景的讲解或语言点的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听懂和获取了有限而片面的语言信息,或只是看画面猜测剧情的发展,而对于其中出现的英语表达并不关心。 许多信息无法被挖掘而仍然留在电影里。 这可能是由于多年来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造成的,一般教师都是使用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面对视频资料时也没有发挥创新意识对其进行处理,导致课堂模式普遍较为单一。

(二)信息反馈缺乏,消化不良

由于没有有效的教学手段监控和及时调整、处理电影的观看效果,教师只能粗略地从个别学生的反馈中了解。 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在观影时,由于时间持续较长都会出现分心的问题,没有认真学习语言点和提升听力技巧。 同时教师也因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去衡量学生是否通过该观看电影完成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互动缺失

学生,教师和电影这三个因素相互分离,电影教学无法收到实质性效果。 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也不了解影片的播放目的和要求,只是盲目地观看一部电影,缺乏学习动力。

(四)选材针对性不强

对于学生学情调查不足,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看懂大部分英文电影或电视剧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影片中的内容从而产生挫败感,丧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在真正有效的影视训练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电影放映员,更应该是电影教学的组织策划者。 学生也不仅是电影观众,更是评论员,甚至是演员。

三、 影视教学在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服从安排,主动参与的活动很少。 但事实上听力理解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由下至上地处理信息,按时间顺序记录下听到的重点单词、短语等,在此基础上理解篇章;同时,也应该以获取的部分听力素材为线索,由上至下地运用他们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重新建构他们获取的部分听力信息,形成他们自身对于整个篇章的理解。 这也正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构建主义所提倡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去获得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只是依赖教师的讲授或是机械的背诵,完成英语听说能力的构建。 因此,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的电影听力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对影片中单个语音的听取,而要由上至下的输入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推动他们主动建构、主动进行听力训练。

那么,在利用电影开展听力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有效听取电影信息呢? 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选择影片

在数量庞大、跨越不同时代、反映不同题材的英文电影中,如何选择适合大学生观看的影片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首先,影片主题思想必须健康向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避免暴力低俗的内容和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 其次,影片语言的难度和速度要适应学生目前的听力程度。 如果语言太难,人物吐字太快,只会给学生造成困扰,使他们失去听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提前确认所放映的影片语言清楚,难度和速度适中。 至于具体的影片选择,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减少学生的爱好和教师的愿望要求之间的差异,不能主观臆断,只凭自己的喜好,应使学生能够饶有兴致地观看电影而不是硬着头皮勉强坐在教室里。 但是适当的商量并不等于听之任之,在充分考虑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教师更要兼顾教学的目的。 而同时,时长上也应该加以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片段式放映应该是更为合理的,截取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影视内容,将其有针对性地呈现给学生。

(二)组织观影前活动

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引入相关或类似作品来介绍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等,然后再播放,这是由于学生常常因缺乏关于英美国家有关的历史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而遇到理解方面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了解西方文化,对影片产生兴趣。 这样在观影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些背景知识自己去辨听并分析人物语言传达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或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在观影时进行相关讨论练习,如观看《花木兰》之前,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对于故事发展时代的了解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把对于故事的常识理解融入影片之中,更好地理解影片中所想要表达的故事及语言。 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观看电影前组织学生表述个人的相关意见和观点,提前把影片中可能引起争议的主要矛盾点提炼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比如,在观看《星际穿越》以前,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穿越时空了,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者“你是否相信人类在未来能够自由穿越时空?”把影片的主要线索提前贯穿到问题中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让他们尝试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多加鼓励,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只注重听而忽略说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口语表达成了一项极为重要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更应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及自信心。

其次,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教学目标,利用taskbased 的教学模式,在放映电影之前,明确地告诉学生,看电影的目的不单单是了解或回顾一部没看或已看过的电影情节,而是为了练习听说并发布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完成听说任务,使学生及时调整他们的态度,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解释针对某部电影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听取某些信息,而不是泛泛地观看。 比如,在观看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前,老师可以布置任务,如迪士尼改编的这个故事和在中国家喻户晓传统的关于花木兰的故事相比,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是否一样? 如不一样,区别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在随后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除了要听懂大概的意思以外,还要主动注意寻找某些细节和表达,以求证这两种版本的故事间的异同。

而观影前对于生词、西方谚语及发音规则等语言点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听力对于词汇语法及语音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词汇量及听音辨音的能力都有所不同。 比如,由于方言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学生无法区分[n]和[l]的区别,又或者对于基础的元音也会有区分的困难。 同时在英文的影片中有较多的连读弱读会影响理解,所以在观看之前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以影片内容为背景挑出难度较大或使用频率较高的生词,及发音规则英音美音区别等,减少学生在过程中可能体现出的语言劣势。

(三)安排重复视听及与考试要求结合

相对教学磁带语言而言,原版英文电影中的人物语言语速总的来说偏快,语言更口语化,连读、略读和轻读的情况较多。 学生仅仅观看一遍难以全面透彻地听懂和吸收影片语言。 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电影或重点片段重复放映两三次。 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模模糊糊听懂只言片语,而是逐渐深化理解,对影片语言的使用有更深刻的印象,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 课本和磁带材料多数是比较严肃和正式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学生很少经历真实场景下的英语交流,往往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快速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在各种实际情景中,因此在某个场合的语言联想和运用缓慢、生涩且不当。 皮亚杰提出的构建主义学习同样也十分注重“情景”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才能够调动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高效得获取知识。 电影语言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口头语缺乏和实景体验缺乏的遗憾。 教师也要注意设计有关于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相关内容,利用影视资料的学习让学生在词汇、语法、翻译甚至写作上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如利用电影中丰富的词汇语法设计与片段相关的填空选择题,或是听写影片中的经典句子对白,让学生强化所听到内容的记忆。 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也可以尝试自己翻译电影中的片段或写影评、观后感等。

(四)以影片为起点,组织延伸性活动

David Nunan(1999)认为,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首先,所有课堂任务的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只是指导者或协助者,绝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其输出的知识;其次,学生要参与到任务中来,把英语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简单完成课堂任务,课后便将英语学习抛诸脑后。 因此我们设计以下环节,以电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机会练习口语。

1. 观影之后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直接运用影片语言

学生在听懂影片语言的基础上,直接运用影片语言口头表述和支持他们的思想,及时实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互通互补。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引用影片人物的语言或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或者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用对话再现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2. 组织活动让学生归纳和综合影片语言

除了直接选取、运用影片中的语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归纳影片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有意无意间将影片语言融合到自己的语言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在观影前或观影后提出的与电影有关的思考问题。 例如,前面提过的比较美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形象等问题。 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观整个影片,随后能够回忆某些情节和语言,进行适当的归纳来形成支持他们的观点。

3. 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挥的余地

对同一部影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可以巧妙利用这种差异组织学生分小组就影片内容和内涵展开辩论。

4. 课后拓展

在影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相似题材或经典电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在学生观看完毕之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resentation 的任务,一部分学生介绍影片主要内容,一部分学生总结其中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另一部分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二次演绎影片中的故事。 这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也能大大增加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 结语

通过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影片的听说环节中,课堂信息传递将发生质的变化,信息传递将以教师为起点,围绕学生循环往复。 另外,教师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入必要的电影背景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使他们有意识有准备地主动化解影片中可能存在的听力难点,节约课堂时间,使影片能够系统的与课本能容进行结合。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有难度的影视片段暂停讲解。 电影看完后,教师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扮演等来充分利用和消化电影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向学生传输的信息,以及教师从学生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 教师可以依此决定是否有必要重复放映电影,强化听说效果,从而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听力语言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语言是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