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五四
(江西萍乡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萍乡学院2013年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2016年起体育学院开始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但在此之前,2005年学校就开始社会体育专科教学,已积累了14年的专业办学经验。2008年,萍乡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从此萍乡市就开始了漫长的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萍乡学院作为当地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从学校升本后就致力于萍乡市的转型发展。2014年学校也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要紧密跟随萍乡市的转型步伐,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对所有二级学院和本科专业都提出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注重体质健康问题,国家层面上也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身的发展势必也会朝着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方向,加快本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开始了一轮重大的改革。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地方高校占了绝大多数,2400多所大学中只有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转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并将应用型高校建设作为国家教育事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也顺应了国家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需要运动,运动需要科学,只有科学的健身才能实现全民健康这一宏伟目标。如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产品”存在供需错位现象,社会需要既懂得理论创新又具备一定实践指导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显然,这是社会赋予本专业的时代要求。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学院立足地方,辐射周边,为萍乡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目前,学校各个专业也在积极进行转型发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提供了新机遇,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也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需求,以学校的转型发展为依据,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993 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在国内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1995年正式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大量的能够从事体育健身指导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民健身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矛盾。期间,天津体育学院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与修订、《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行,每一次有关体育方面的重大事件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在“健康中国”的需求侧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以“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吻合性,这不仅对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是社会体育专业破解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进,则为本专业的发展指出了具体的方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除了培养能够在企事业、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和各类体育组织从事大众健身指导与服务、组织与推广等工作的服务型人才外,还要培养熟练掌握针对不同人群健身需求、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损伤预防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推进全民健康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作用。
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开设一些特色课程,编制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与比重,突出教学内容向应用型方向发展。比如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要针对社会体育专业今后的就业形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讲授有关运动损伤的预防、推拿与按摩、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内容,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选择课程上也要打造特色课程,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利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型本科教材两个平台,加快学院专业课程的建设步伐。还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教学的课时与比重,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的实践渠道与机会。实训要穿插在每个教学过程,通过每个学期的实训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则检验学生是否胜任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要求。此外实习实训的单位也要做一定的调整,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局、体育中心、体质康复机构、体育赛事组织等均可作为实习实训的基地,在此基础上还要打造应用型转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是否实现,也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针对学生就业问题体育学院必须有新的举措,首先在大学期间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其次,通过各类就业座谈会、专家讲座、模拟招聘等活动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提前在市场中体验就业的严峻形势。最后要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程指导与跟踪调查,一方面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动向,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学生就业与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分析、研判、统计学生就业现状,为下一届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保障,要将质量监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在规范教学“五有”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老师的说课程、说课等比赛,让老师对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等有全面深入的思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学院每学期要不定期对所有老师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将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改进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意见,促进任课老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再次,要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处理教学中的各类问题,避免学校再次出现“戴军平教学事件”。最后,要做好学风的建设与服务,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氛围与效果进行监督与反馈。
在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比重的基础上,高校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以前三年半学习,半年就业的模式。要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就业为目标,采用“2+1+X”的模式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最后一年就业的模式。另外,高校在专业培养方向上还可以细分,增加健身运动指导、运动技术培训、休闲户外运动以及特殊人群体育指导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领域的专业考证,比如健身教练员证、游泳救生员、裁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专又精”。
从2014年起,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一个热点问题,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萍乡学院也将办学重心逐步转为应有型人才培养。目前,社会对体育指导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如何针对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举行创新研究。但是转型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也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如何转型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高校有必要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使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能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保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