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东 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据有关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数据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自2016年至2020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肥胖率则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现下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尚未达到国家对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基本要求。所以说,在现阶段探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体重、臀围、胸围和身体脂肪率均高于2016年大学生男性群体的指标平均数,但是代表身体素质的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肺活量等均低于2016年大学生群体的指标平均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出,相较于2016年,2020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呈现出继续下降的趋势。
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自然班为单位组织教学,二是以专项训练为模块组织教学,三是以俱乐部形式组织教学。其中,前两种模式为常规教学模式,授课时间和内容相对固定,但受到教学手段选择和课时等的影响,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效用不大。如果学生没有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就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运动量不足,而造成大学生运动量不足的因素主要是个人主观认识和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首先,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时较少,这对于还未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多数家庭的父母从孩子小学到高中,重点都是放在孩子的课业和特长班上,较少关注孩子体能训练,并且学校受到升学率考核的影响,也侧重于文化课。最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网络购物和消费电子产品,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可进行体育运动的休闲时间又受到了挤压。
网络的发展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如熬夜上网、浏览手机信息、看视频等。此外,有的大学生还存在吸烟、高盐高糖饮食等不良的习惯。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个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睡眠、饮食和锻炼这三方面。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育目标。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言,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一是种类多且学生自主选择性更强;二是上课时间和次数由学生自己决定,具有极大的主动性;三是同项目俱乐部学生的兴趣往往更相投,运动中氛围更融洽;四是更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品位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很好的模式,应当积极地加以推广开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教学模式对师资、器材和场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需要渐进地实现。
高校应当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出科学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以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的全方位考核评价。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身体素质和项目技能进行统一的考核,实施“考教分离”的制度。其次,课堂表现主要根据日常考勤情况判定,身体素质和项目技能两大类下设二级分类指标和三级分类指标,为学生提供更为自主和多样的项目考核选择。例如,项目技能类中的篮球技能,学生可任意选择该技能下属的定点投篮、运球上篮或是一分钟投篮等进行考核。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等的全面考核,所以在进行指标设定时要注意多样化,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特长。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可以引入体育信息化系统,以实现对学生运动量的考核评价。例如,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开发出高校学生智能手环,通过手机APP端接入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周运动量进行指标设定,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督,并将学生课内和课外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计入期末成绩评定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否具有成效,关系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实践中,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积极开展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和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考核机制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