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霞 苏北
摘要:以数据支持“问学课堂”,使之与各类教学因素有效对接,能够更便捷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流程的再造和教学评价的优化。“问学课堂”下以数据支持的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路径有:课前,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策略的制订更精准;课中,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进程的规划更合理;课后,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资源的拓展更适切。
关键词:问学课堂数据提问策略单元教学
大数据时代,海量学习行为数据的开放,使得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利用都更为便利,能让教学更精准。“问学课堂”讲求开放性和全程性,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注重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问”的开放性和“学”的开放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助力“问学课堂”,使之与各类教学因素有效对接,能够更便捷地实现师生适时交互,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流程的再造和教学评价的高效。本文主要阐释“问学课堂”下以数据支持的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实践。
一、课前: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策略的制订更精准
课前教学策略的制订,发挥着“前期诊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以及课前预设的精准性。课前数据支持,需要学生课前了解并学习教师准备的相关学习内容,包括微课程、课件、背景资料、调查与测试等,并在课堂上有所反馈。
“问学课堂”的课前数据主要是通过在线问学单的设计和推送来获得,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完成统计分析数据。教学提问策略单元前,笔者在电脑端导入本单元每一课的问学单,并分享和推送到班级学习群;学生在线答题,并即时提交或截图上传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完成问学单的学习后,笔者整理了他们针对单元不同课文提出的不同问题,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预设。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前,笔者通过网络向学生推送问学单(见图1)。
首先,回收学生的问学单并进行分析,笔者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在预习环节想解决的问题、提问的角度以及问题的价值,对学情有了基本把握。尽管学生都是在家里完成这些预习内容的,但笔者却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与他们学习情况相关的数据,这为后续采用更为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根据课前的数据分析,笔者不但能精准把握学情,还能据此快速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统计后发现,全班78.57%的学生都提出了与课文题目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人类可以‘呼风唤雨?”“‘呼风唤雨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有65.39%的学生提出了“科学是怎样改變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这样的问题。将学生所提次数最多的问题与本课原有教学目标“给问题分类,并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相结合,笔者又为本课增设了一个教学目标:结合课题和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在体味课文第4自然段末句“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意思的同时,学着解决问题。立足课文既定教学目标,融入学生的关键之问,整合确定教学目标,相对于参照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的已有经验来定目标,更契合学生的关注点、疑惑点,也更加贴合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再次,因为能够及时采集、分析和运用教学数据,教学预设就能更精确。根据课前预习数据得知,学生提问的角度非常丰富,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课文所给的启示,有的指向课文局部,还有的指向全文,但大部分还是比较集中地指向课文局部。因此,笔者提前预设,打算让学生梳理和推敲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梳理与推敲的过程中,笔者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向,比如,让学生知道,像“‘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 这样关乎全篇、能够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像“什么是‘程控电话?”这样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解决的问题,价值就不是很高。由此,学生便能及时调整提问的航向,提出指向更多角度且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中: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进程的规划更合理
提问策略单元教学的课前数据挖掘、分析和比较,为课中教师找到更精确的教学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课中,继续引入数据支持,让学生提问、筛选、整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提问策略的掌握程度,从而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提问过程、方向和途径。教师也能快捷地捕获和分析有效的课堂数据,更好地调控学生的提问进程和效果。
(一)交流互动更省时
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平台随时调用学生的提问成果,并让其他学生参考和反思该提问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很明显,因为数据的实时分析,教学的进度、广度和难度已经从几乎完全由教师调控转变为由师生共同调控。根据数据,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所提的问题、提问的角度、筛选的方法、运用策略的方式等发出自己的声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多元的交流,让提问策略的获得转化为师生愉快的体验。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这一问题时,对于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的改变,很容易就理解了现代科技在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在理解“现代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时,学生的思路就停滞了。此时,笔者鼓励学生向网络寻求帮助。很快,一名学生就搜索到了相关资料:“纳米科技将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由于芯片集成度随着线宽不断缩小而增加,一张3寸光盘,可以储存上百万亿个字符;如果使用生物纳米碳管,则储存量更大,可以达到1万亿个字符,相当于1000万本书的字数。未来某一天,现有的硅质芯片将被体积缩小数百倍的纳米管元件代替,大型计算机小到可被随手放进口袋;而一座图书馆的全部图书信息会被压缩到1个糖块大小的设备中。”由此,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现代科技极速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实证,并认为这是一个与主题关联度极强、涵盖丰富信息量的问题,要学着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从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问题,再到挖掘出问题的“含金量”,整个过程都得益于对数据的及时共享、分析和挖掘。
(二)个性指导更适时
根据学生上课过程中提问、筛选问题、整合问题、运用提问策略等学情,教师可以灵活调用现场反馈数据,以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时的、个性化的指导。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课尾,有学生又发来了自己的问题:“科技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但这些奇迹是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是围绕“科技创造了很多奇迹,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梳理,便理解了这个问题。但这个学生却抓住“如何改善”提问,提醒我们思考:以前好,现在更好,这是改善。这个问题包含着对两种现象的比较,需要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比之前的问题有价值得多。于是,笔者让学生举例说明,有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以前,我和爸爸开车去外地旅游,因为不熟悉路况,经常绕路,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有了卫星定位系统,去哪个地方都有精准导航和定位,每次出行都变得省时又省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向该生推送了“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宣传片链接,让他对这项现代科技有更多的了解。这样适时有效的个性化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的提问更有探究价值。
(三)评价提升更有效
对学生课中全程的提问情况进行监控、记录和调整,然后根据数据记录和分析,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让评价更有效。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评价环节,针对学生对问题做出的分类,笔者借助数据支持,以“打星”的方式,认定问题的价值。评价细则包括“这个问题对学习课文的帮助大不大”“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对我们的表达有一定帮助”“这个问题指向课文带给读者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关联文章标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全文”“这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提问的角度”“这个问题是从几十个问题中筛选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课后习题”等。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全程遵循现场判定、现场打分的程序,快捷、公正、高效。
三、课后: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资源的拓展更适切
提问策略单元教学的课后,可以借助数据支持,同步上传和分析移动学习App上的学生提问数据,快速找到他们知识掌握的薄弱点,进而为他们推荐最优化的学习路径,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
(一)课后辅导更具针对性
笔者会让学生通过在线教学系统提交作业,并运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学习App记录学生的学习环节,统计分析学生练习持续的时间、正确率、错误重复率等数据,形成个性作业记录。之后,遵循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的原则实施辅导,让学生实时获得反馈结果,在巩固知识并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基础上,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查找差距,促进自我发展。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后,笔者向学生推送了一条课后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也在线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文中除了引用古诗外,还引用了伯特兰·罗素的话,有什么作用?”“人类之前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下一个神话是什么?”“科技除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是不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文中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诗形容20世纪的科技成就,合适吗?”……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群的发言和讨论解决,有的让学生学着从平时看的科幻电影中寻找答案,有的师生一起解决。对于学完还有疑惑的学生,笔者单独辅导。这样的辅导更加关注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保证了辅导的精准和有效。
(二)资料推介更为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课后,教师有必要根据大数据提供的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选择地为学生推介与主题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更为多元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摆脱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几篇课文的单一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后,就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文中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诗形容20世纪的科技成就,合适吗?”笔者建议学生查找与这两句诗相关的资料。学生很快发现,这两句诗写的是冬季下雪的情景,并不是形容某个事件多次出现,而是形容某种情形一下子出现。用在这里,形象地体现了科技成就之多。这样的问题延伸以及资料拓展,有效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助力学生领会古诗新用、巧用的妙处,增长多角度提问的信心。
配合教材内容,笔者平时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平台。如,推荐“快哉学堂”学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亲近名师的机会。再如,推荐“国家网络云课堂”、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南京市“金陵微校”、“建邺云课堂”等平台,让学生熟悉更多学习渠道,更立体地掌握自主解决困惑的方法。有时,还会让学生在教师推介资源的基础上,分組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去捜集、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掌握更多深入学习的通道。
教学数据贯穿“问学课堂”始终,串联起提问策略单元的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根据学生预习生成的数据精准把握学情,设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路径;课中,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单元教学策略,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据此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疑惑点,给予其精准的辅导和有效的拓展。数据,让学习的各种要素之间趋向协同,为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数据,在“问学课堂”中全程发力,让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更精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