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艳 王宝琴
摘 要:幼儿园音乐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认识世界,是幼儿园教学丰富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这些音乐活动也能够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乐感,帮助学生激发潜藏在身体里的音乐细胞,让学生能够综合全面地发展。本篇文章以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的有效运用为研究的核心,分析了幼儿园学生音乐活动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图谱教学法的有效策略,期望能够提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效果,帮助音乐活动在教育幼儿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活动;图谱教学;教育优化
引言:
音乐是世界上最为动听的一种语言,很多人们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思绪,都可以运用音乐的语调传递出来。并且这种传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也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经常能够看到音乐教学的运用。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音乐教学形式,也是幼儿园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活动。但幼儿毕竟年龄还小,这种喜欢的持续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课程活动还没结束之前注意力就已经转移,导致音乐活动的效果不佳。在长久的音乐活动教学的积累中笔者发现图谱对于上述音乐活动中出现的状况有较大的缓解作用,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具体研究。
一、幼儿园学生音乐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容易对活动厌烦
幼儿从性格上来说,多数都是好动,讨厌静坐的,并且他们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很容易对同一件物品或者事物失去兴趣。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幼儿们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欢欢喜喜的,但到了下课的时候已经变得萎靡不振,对于教师在整节课中讲了什么根本就没有记住[1]。况且音乐活动最是需要幼儿们投入感情去学习、去体验的,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已经被逐渐消磨了耐心,对于课程内容尚且都没有听懂,更何况是去投入感情。音乐活动的效果就更谈不上了。
(二)音乐活动难度较高
很多音乐活动中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可能很容易,但放在幼儿的角度就会显得很难。比如说,有的歌曲歌词太长,要让学生在课程活动的短短时间里就将其全部记住,如果没有合适的方式,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而记不住这些词句,幼儿就无法完整地将其吟唱出来。再则,幼儿已经掌握的字词数量是有限的,有些歌曲中的字词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抽象,幼儿在理解这些歌词的意思上很难做到完全理解,这对于音乐活动要完全发挥出其优势及作用是非常不利的。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的运用策略
(一)将图谱运用到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有比较多的形式,比如说,唱歌的形式、体验音乐韵律的活动、打击乐形式的音乐活动等。因此在将图谱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中时,可以分别从不同的音乐形式入手。在将图谱教学运用到幼儿歌唱活动中时,主要是将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或者不认识的汉语字词绘制成与之对应的图像,来方便幼儿对整首歌曲字词大意的理解,也促使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歌曲是关于什么的。此外,这些图像相比于文字来说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也会更高一些,幼儿对于活动会更投入一些。
(二)将图谱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韵律体验活动中
带领学生体验音乐的韵律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在这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一边播放歌曲,一边让学生做一些身体上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音律,类似于初阶版的舞蹈。这些动作往往是具有连贯性的,幼儿要一次性将其全部记住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先将要教授给学生的动作通过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将这些动作进行一定的分解,方便学生进行模仿。之后在学生学会分解动作之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些动作之间的衔接,直至能够自然地将全部动作逐一完成。
(三)将图谱运用到幼儿园的打击乐活动中
相对于舞蹈和歌唱来说,打击乐对于幼儿的吸引力是比较高的,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通过按照一定的节奏去敲打乐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对于事物的观察力、敏感度以及掌控力,并让学生的五感与身体动作更加协调。打击乐进行的过程中是需要乐谱的,但标准的乐谱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以理解[2]。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图谱的形式帮助幼儿将乐谱简化,并且用更形象生动的符号来代替乐符,提升幼儿对于乐谱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帮助幼儿的打击乐活动进行得更加有質量。
三、结束语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的有效运用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园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音乐活动的不同形式,要在歌唱、乐感、打击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合理运用图谱教学的方式,帮助幼儿降低音乐活动难度的同时,也吸引幼儿更多的注意力到音乐活动的内容中去,从而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感官、性格等,同时提升幼儿身体与心灵上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曾佳妮. "看得见"的音乐——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图谱的有效运用策略[J]. 北方音乐,2020,000(005):138-139.
[2]珂君范. 图谱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设计和运用策略[J]. 教育研究,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