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冬
摘 要: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效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拓宽了传播的空间与场域,改善了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条件。高职院校在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策略,以人为本,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传播平台的内涵建设和传播主体的培育;要打好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组合拳,重视网络人际传播;搭建校内传播矩阵,优化传播途径,全方位正向传播。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策略
“三全育人”旨在创造一个合力育人的格局,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亲和力,最终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特定知识和价值的传播,因此,要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体系合力育人的最大效能,需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策略。特别是在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但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高职院校,如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策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
一、“三全育人”内涵
“三全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创新理论,体现的是社会对高校合力育人、立德树人的要求。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专业知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只负责管理工作,行政后勤人员只提供生活服务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精神发展需求。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有立德树人的主动意识和相应的行动,最大限度地把价值和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的时代,学生也是“三全育人”的主体之一。全程育人是建立从入学到上课、实训实践、毕业、就业的全部育人环节。育人不再是在固定的点、固定的时段,由固定的部门机构完成的工作,而是贯穿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后勤服务、文化建设等环节之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联系的工作。每个过程的思政教育内容、重点和落脚点不同,但都要达成立德树人的共识,以重塑各个过程的价值内涵体系。全方位育人要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合力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多维的、多元的,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通力配合。集社会、校园之合力实现协调联动,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二、“三全育人”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信息传播同向同行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和困难。高职院校的特色和重点在于职业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职业需求、适应社会现实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1](51-52),综合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占比不高,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学生构成复杂,吸纳了很多来自中职、职高的学生及已就业的社会青年,人群较为复杂,道德失范的情况较多,整体思想素质不高。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思政教育信息占有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增加了,但是内容的吸引力不强,传播力度不大,基本只是停留在传播者生产制作和展示的过程,缺少互动和反馈,并没有起到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能量不够。
“三全育人”体系能集合各类资源同向同力助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给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提供了契机。“三全育人”扩大了育人主体的范畴,能增加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传播主体,扩大思政教育信息的覆盖面,更深入、更具体地关注到更多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作为全员育人主体之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传播主体,是拉近学生群体和思政教育信息距离的重要节点。“三全育人”要求构建立体传播环境和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提供多元包容的场域,同时推动“大思政”环境的营造。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利用“三全育人”体系优化传播策略,搭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传播体系,提高传播效力,为社会发展建设培养有理想情操、有道德素质的职业人才。
三、依托“三全育人”体系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
(一)以人为本,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传播平台的内涵建设和传播主体的培育。
学校一切教育都要从学生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改变高高在上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只重输出不重结果”的传播思路。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占领他们的精神高地。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文化水平较为薄弱。因此,要注重思政信息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思政信息还要融入学生生活当中,可以结合国庆节、五四青年节、开学季、毕业季等契机进行传播,学生实习、实训、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传播思政教育信息的切入点。借助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送思政教育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思政教育信息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全员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主体,甚至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师生个人所拥有的传播资源,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途径和形式,营造全员思政的环境。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思政课堂外制作包含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内容,增加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打好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组合拳,重视网络人际传播。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在育人过程中综合应用,有力推动思政教育信息优质高效传播。
大众传播平台的特点是营造大环境引导舆论,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社会媒体的传播力和知名度,提高思政教育信息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在地域性的媒体上创建学校思政教育相关话题并保持一定的热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大众媒体及影响力大的新媒体的合作,形成联动,打造“大思政”环境。如与中国青年报、抖音、知乎、B站等平台实现地域性的合作,创建“学生提问题+专业人士解答”“主题视频图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互动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表达与传播。
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传播主要是在教学、服务、管理、群团和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课堂上的组织传播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思政课的教学传播,二是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教学传播。思政课程传播重点在于传播系统的、深入的思政知识,过程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可以充分利用图文音视频等传播方式,让传播的内容更加立体化、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课程思政的传播要义在于理念和价值的输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价值导向,传播形式更隐性,渗透力强。在学生活动或管理服务中的组织传播,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与活动的契合度,使活动或事件主题与传播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得益彰,实现活动主旨的价值提升,思政教育信息入脑入心。
要利用好高职院校的人际传播。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从自身的生活和视角出发,诠释和理解自己接触的世界[2](135),人际传播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人际传播的魅力还在于能引起互动和共鸣,要注重教师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辅导员与学生的个人接触、管理服务人员与学生的业务沟通、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沟通等人际传播过程。利用好人际传播的第一要义是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政水平,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这是思政教育人际传播质量保证的内核。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都是潜在的思政传播平台,个人的网络人际传播虽然不会有大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但是能在班级或年级内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要鼓励教职员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思政教育信息,特别是发布一些具有情节性和感人细节的故事,形成小范围内的传播裂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个人的网络平台展示生活中的关于树立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实现学生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无论是在大众传播的领域还是组织传播或人际传播领域,都要让思政信息在校园信息传播的场域中占据主流和强势地位。但要能包容学生群体中的其他正确思想和多元的价值取向,避免学生的情绪抵抗,坚决杜绝错误思想的入侵。
(三)搭建校内传播矩阵,优化传播途径,全方位正向传播。
通过搭建信息共享、资源互动的从校级主体媒介平台、部门和院系媒体平台到有影响力的个人平台体系,形成校内传播矩阵,理顺校园信息网[3](99-102),优化传播的路径和形态,全方位地定期传送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思政教育信息。
一要打造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校园媒体平台,能实现全校性的议程设置。高职学生越来越具有个性和思考性,拒绝和反抗直接的灌输,更加喜欢通过好的平台主动获得资源。要构建亲民又具权威的校级媒体平台。校园媒体的建设既要树立校园媒体的权威性,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传输思政教育理念。校园媒体要遴选和生产制作优质的思政教育宣传内容,从粗放式照搬照抄转变成结合时代环境和学校特色的精耕细作,提升内容品质。还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好各平台的传播特性,丰富校园媒体平台。短视频、微博、公众号、B站等平台能快速引发热度、吸引关注,适合传播简短的好理解的思政信息;知乎、豆瓣和传统的宣传手册、书籍属于知识型平台,能带来深入思考和讨论,这类平台要传播系统化的思政信息;传统的校报、宣传手册、宣传栏、电子屏等宣传方式不要摒弃,反而要创新利用。这些传统的传播形式在学生视野中出现的频率高、内容清晰稳定,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营造校园思政教育氛围,也要加以利用。在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校园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相结合,加大传播力度和扩大覆盖面,线上线下同时发展,线上吸引关注度,线下做内容的延伸,增强趣味性、思考性、互动性、实用性。
二要打造服务型平台和学习型平台。由直接服务学生生活的部门负责运行服务型平台,这类服务性的媒体平台,在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生活化信息的同时,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增加思政教育信息。由直接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负责运行学习型平台,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内容统一放置于学习平台,让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能随时学习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还要在教师、职工和学生团体中培养有影响力的传播主体和平台。学习“川流不息”思政工作法[4](11-14),给教职工团队中的名师、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思政教师建立公众账号、短视频账号,配备专业的网络平台建设团队,以思政教育信息为内核,以个人魅力为亮点,以有趣有料有用的内容为吸引点,通过生动的人物主体形象传播思政教育信息。融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利用碎片化的传播,将最有价值、最有冲击力、吸引力的内容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传播出去,更能击中学生内心的需求。短视频作为一种集视听声画于一体的媒介平台,能够用内容情节高度浓缩的情境直接刺激受众的大脑,不需要再进行语言的再解码,非常直观,所以非常适合塑造形象和传播形象。学校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可以通过短视频传播。在个人传播平台要利用好短视频进行价值传播,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
除了注重矩阵平台的搭建外,各层级的传播平台不仅要建设好自身的内容、优化传播形式,还要与其他层级的平台进行信息共建、共享与互动,实现全方位的思政信息传播。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与互动的首要任务是,高职院校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融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专业思政教育宣传团队,尝试多种平台,根据学生的话语特色,制作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的思政教育宣传产品,应用立体传播、过程传播的方式,把立德树人融入校园的教学、管理、服务、学生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并借助社会媒体力量,更有效地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度和时效性,为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素质优良、职业素质高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胡钰.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清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4]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