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2020-11-23 07:30徐春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群文阅读

徐春燕

摘要:统编教材在选材上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篇目,因古诗词生涩难懂,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古诗群文阅读”能为小学古诗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摒弃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进行知识的统整,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思维能力。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不同主题、题材、作者、写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巧妙组群;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的对比阅读中聚焦诗情、通达情理、增强思辨;通过全面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借助名人名家的诗评来真正知人论诗。

关键词:古诗群;群文阅读;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70-05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以其含蓄凝炼的语言,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十分突出经典性,小学1~6年级共收录古诗词113首,而我们之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仅收录59首,相当于统编版教材的一半。成倍增加的古诗词数量,加上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畏难心理,给广大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挑战。

古诗群文阅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把一组古诗整合在一起,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提升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既能摒弃传统单篇古诗词教学那种零敲碎打带来的弊端,将原本孤立化、分裂化的教学变为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也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统整的概念,养成进行知识统整的习惯。古诗群文阅读还能大大地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同时,教师精选不同内容、题材、诗人、写作手法、意象的古诗成群,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寻找其中的异同点,并且借助知人论诗来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全面提高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一、精挑细选妙组“群”

“多文本”是群文阅读最大的外显特征,文本群的组建是古诗群文阅读的起点。“议题”是古诗群选组过程中的组织线索,议题的确定是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决定了群文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妙寻议题,并以此为抓手选择和整合相应的古诗来组成古诗群,从而构建有价值的古诗群文阅读课。以议题组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以主题组群:探寻不同主题,知悉古人的情感生活

每首古诗都有诗人的写作对象,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写人物,有的描写事件等。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课往往就是一个小的古诗群。例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描写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与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吻合。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勾连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等诗,组成一个更大的传统节日古诗群。这样一组同一主题古诗群的建构及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角,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再学习群组中的其他诗词就容易得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古人的情感生活,体悟了诗中浓浓的情感,感受了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

(二)以题材组群:探寻不同写作素材的写作特点

以题材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对不同题材的古诗特点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渐渐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个不同题材古诗的认知图式。当学生以后再学到这类题材的古诗时,他们就能进行迁移运用。古诗按题材可分为: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等。教师在进行选题时,就可根据古诗的题材来进行选择组合,如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从军行》《塞下曲》《出塞》等边塞诗组合成群。在这个古诗群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知道边塞诗一般都描绘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边塞诗的意象),一般都反映了边疆地区军民的艰辛生活,绝大部分边塞诗气势宏大、慷慨激昂。

(三)以作者组群:探寻不同写作主体的写作风格

各位诗词大家的名作常常分散在各个年段的教材中,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通常是碎片化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以作者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每个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也能纵向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等。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1~6年级共收录古诗词113首,其中李白的诗有9首,苏轼有6首,白居易有5首,王维有5首,王安石有4首,杜甫有4首,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把同一个诗人的诗作进行组合成群。如李白的9首诗:《古朗月行》在一年级上册,《赠汪伦》《静夜思》在一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在二年級上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在三年级上册,《独坐敬亭山》在四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年段特点,把《古朗月行》《赠汪伦》《静夜思》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古诗群,也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特点,把《古朗月行》和《静夜思》组群,把《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组群。前两首都写到了月亮,后两首都是送别诗,这样的组合更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读了李白的诗后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极富浪漫主义的诗风以及性格豪放的特点,也能理解他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了。

(四)以写法组群:探寻写作手法的精妙

以写法组群进行群组教学,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凸显诗人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学生也更能深入地理解把握其思想内容。诗人在古诗表达时常常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彰显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有的托物言志,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有的运用了巧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如《望洞庭》《古朗月行》《山行》等;有的运用生动的夸张,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如《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

(五)以意象组群:探寻写作意境的深邃

意象就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同一意象成群进行群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如古人常常对月思亲,引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及思乡之愁。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客居思乡之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心情。像这样的以写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离别和相思之情的诗作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组适合学生年段特征的古诗来进行群文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组群的时候,心中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要以学情为先导,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贪多求全,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力求一课一得,一组一得。

二、“比”物连类寻异同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群文阅读,量大是它的‘形,而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因碰撞而激活则是它的‘神。这里的‘神也就是指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1]比较阅读就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去寻找差异。在古诗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把根据一定方法组合成的这组古诗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知同辨异,具体可对比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原因、表现手法、意境画面、艺术风格等诗作的重点要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学生能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中求得细节不同,加强对诗作某一意象的深刻认知,加强理解与记忆,并提升领悟能力。为了激活学生阅读时思维的“点”,教师应潜心钻研文本,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

(一)异中求同,聚焦诗情

诗歌讲究“藏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就能引导学生读出“藏情于景”“藏情于事”“藏情于人”等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例如,我们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时,就可以利用求同的思维方法。首先,设计一个“求同”的主问题:“这三首古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求同中发现: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古诗前两句描写了某种景物或事物,后两句借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后两句,去品悟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人生志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像这样的古诗吗?”从而拓展《墨梅》《蝉》《蜂》《雪梅》等诗,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托物言志诗一般都是前两句侧重描写自然景物,后两句强化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同中求异,通达情理

古诗群本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维度组合成的,所以要找出共性的东西并不难,但仅仅了解这些共同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共性中找到群组中几首古诗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比较、鉴别与赏析。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四首诗在主题上都属于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的送别方式不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目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酒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以歌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以话相送[2]。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去找到这些差异。又如《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作品所围绕的中心意象都是月亮,写作手法上都是借月亮抒发内心情感。但两首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诗作根本,先剖析每一篇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情感渲染方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让学生探知,《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诗句中几乎每个字眼都体现出不同意象。学生全方位感知后,能构想出这样的意境:羁旅夜泊、日暮添愁、野旷天低、明月伴人。而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品悟出另一番感受,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经过对比,两首诗词的不同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即所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前者诗人借月亮抒发了行旅途中的孤寂、思乡之情,而后者却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中,对黄沙道的喜爱及兴奋之情。

(三)异同兼顾,增强思辨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与“思维”位于系统的中观层面,运用古诗群文教学异同兼顾的策略,寻求古诗群文间的关联,深入学习文本的各种逻辑关联,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思辨能力。如在《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这组古诗群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共性的東西——都描写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天性爱玩,古人的玩与今人的玩又有什么不同呢?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诗中寻找儿童在什么地方玩耍?在玩什么?这属于信息的辨识与提取,可以借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这么多儿童玩的游戏,你最喜欢哪个呢?学生能够把喜欢的理由说清楚,这就由知识阅读上升到了思维训练。学生对三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以及快乐的气氛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并说出原因,就有了表达和审视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培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现在你喜欢玩什么游戏?觉得什么游戏更好?从而让学生从古诗中古代儿童的生活跳转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学会审视今天的游戏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种自我内省的思维培养也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说出哪种游戏更好后,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用思辨的方式分析、比较古今游戏的不同,得出结论:今天我们的游戏更多的是在室内游乐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这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我们可以像古诗中的儿童那样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亲近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在这样异同兼顾的阅读策略中,学生通过自省式的思辨得出的结论更能触动心灵,久而久之,则能渐渐形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中,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在深化阅读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读。

三、知“人”论诗助鉴赏

知“人”论诗,这里所指的“人”并不仅仅指诗人,还指的是给诗写诗评的名人以及普通的读者(本文指的是学生)。只有全面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及其写作风格,适当地借助一些名人名家的诗评,让学生用他们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人的用意,我们才能在知“人”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古诗鉴赏。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孟子》。孟子的本意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对作者本人的思想、主要經历等有所把握。也就是读者要想准确到位地鉴赏作品,先要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等有一定了解,同时也要对作者本人及其写作风格作适当的了解。知人论世,就能让读者成为与诗人心灵相通的朋友,能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作品,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者对其作品进行鉴赏。

1.补充相关经历。在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时,如果仅仅理解到整首诗描写的是元日热闹、欢乐的景象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意,我们可以补充以下相关内容: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含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内容。本诗创作于1069~1070年间,此时诗人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宰相,他雷厉风行地在全国推行新法。新年时,王安石见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春节的一片热闹景象,联想到自己变法伊始的新气象,于是创作了本诗。

诗是作者的心声,有了这部分内容的补充,学生很容易就能透过诗文表面的新年新气象,感悟到字里行间诗人对主持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远大抱负。

2.补充相关诗作。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与山水有关的佳作。在学习了《望庐山瀑布》后,我们可以以其人生经历为坐标轴,结合其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补充学习。如补充《夜宿山寺》《望天门山》,去感受青年时期的李白初出巴蜀时那种洒脱自在、乐观豪迈的情感;补充《早发白帝城》,去感受诗人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突遇赦免,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那份愉悦;补充《独坐敬亭山》,去感受诗人饱尝人间心酸后,晚年那种孤独寂寥、怀才不遇的心境。通过这些诗作的有序补充,学生对诗仙李白的认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了,而是变得更加真实丰满。

(二)借助诗评

“诗佛”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往往在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同时,流露出自己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王维的写景诗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节奏舒缓、韵致高远,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鹿柴》中的空山传语,深林返照;《鸟鸣涧》中的花落人闲,夜静山空,月出鸟鸣……真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怪不得宋代大词人苏轼会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诗人施补华也赞叹:“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明代文学家王鏊如是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如果我们在学习王维的诗时适当补充这些名人对王维的评论,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三)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这一说法也出自《孟子》,意思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切身感受,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通过自身的想象、体验、理解,然后以己度人去领会、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主旨。

比如我们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在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暮春时节,山前鸟飞,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在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悠然垂钓,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以己度人,让学生习得了“像诗人那样”去体味的方法,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出了一个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意境、情感的体悟。

巧妙组群、对比阅读、知人论诗这三个古诗群文阅读途径,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进行古诗群文阅读赏析。当然,古诗群文教学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究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古诗课堂,爱上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10):7.

[2]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9(28):22.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群文阅读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