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太极拳的“圆”文化教育

2020-11-23 10:49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击太极太极拳

王 军

(山东建筑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101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指出了人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因此,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民健康,而人民的健康离不开教育的培育,学生作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其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教育是有目共睹的。其作为特定环境下人体生物本能和社会特征结合的产物,在其连绵不断、圆活自如的独特体式背后,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太极学说、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学说是太极拳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自古以来,太极拳一直享受着这些传统文化的给养,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正如有学者指出:太极拳是一种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不仅是中华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用身体语言阐释了太极图,处处体现了“圆”的理念[1];中国传统文化的“尚圆”精神和华夏儿女的“圆美”思维使“圆”成为了内家三拳的核心。[2]可见,太极拳与“圆”是息息相关的。虽然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但从整体来看对于太极拳“圆”文化的论述还不够系统和全面,特别是对太极拳圆文化对学生教育方向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太极拳从其原理、功架、技击中无不体现出“圆”的思想,这种思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长期生存并发展,是因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支撑点,牢固的文化根基——“圆”文化。本文从“健康中国”的视角入手,全面分析了太极拳“圆”文化对人类生命的教化——健康、精神、智慧的教育。

1 太极拳的“圆”文化符合“健康中国”的理念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实施,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提出了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也指出:把健康比作1,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此,“健康中国”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理念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定下了健康事业的基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身体健康只是最底层的需求,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灵、健康的社会关系、健康的道德观念等更是人们积极追求的目标。在人人关注健康,向往健康,追求健康的“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太极拳作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健身养生智慧,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太极拳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其是集哲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的运动,“圆”将四者有机结合到了一起。太极拳集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教给人为人处世的圆通灵活,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太极拳处处走弧、势势为圆的运动方式,给人以婉转自如的美的感受,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向上的激情,对人的尊敬与宽容。太极拳往复循环的圆运动,会“因敌变化示神奇”,从听劲、懂劲到化劲,从而达到“圆融精妙”的境界。太极拳独有的“圆”文化不仅仅能带给人身体的健康,更能培育健康的心灵,健康的精神,健康的道德,顺应“健康中国”的国家策略,为全民健康提供指导方向和推进路径,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健康方式。

2 “圆”文化的释义

关于“文化”一词的释义,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学者都在阐述自己的见解。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元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已赋予了“以文教化”思想。由于文化在时间上的流变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使人们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其范畴太大,正如台湾学者殷海光所说:“文化的实有内容太复杂了,已复杂到目前的语言技术不能以有数的确定的表达方式来提契的程度。”[3]“圆”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把复杂抽象的文化浓缩到一个“圆”字上。“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圆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腾,浸透着中华民族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为一,无起无末,无源无终。是一,亦是所有。古代文人学者多把“圆合”作为完美的境界,这种对圆形的崇拜,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所谓“圆”文化即指在一定的目标作用下,事物按照螺旋式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圆满态势。

太极拳的孕育是在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全面成熟之后,对自两汉到唐代各位大儒对“太极”一词的解释进行综合,可概括为:太极即“一”,是绝对的“一”、整体的“一”,是阴阳未分的浑圆统一体。[4]司空图《诗品·雄浑》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太极拳作为一种追求生命教化的文化,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其文化结构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无不与“圆”息息相关,与“圆”文化完全契合。太极拳的“圆”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表层“圆”文化指的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中层“圆”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技击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深层“圆”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拳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太极拳中“圆”的体现,是对“圆融、圆满”精神原型的传承。

2.1 太极拳行功走架中的“圆”—表层“圆”文化

陈鑫《太极拳图书讲义初集拳谱》说:太极拳“自其形迹观之,所运者上下四旁皆是一个圈。吾故曰: 太极拳不过一圈。”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5]。可见,太极拳在运动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圆、弧的文化,其外观形态、动作要求、动作定势及运动特点上都贯穿着圆、弧的型,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做各种快慢、开合、刚柔、升降的动作时都蕴含着顺逆缠丝,太极的身法也都是“圈儿”,有了圈就有了太极的韵,故太极拳享有“不化圆,不成拳”的运动特色。如做“云手”这个动作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左或向右,而是要通过腰的转动带动两臂在空间化圆,两臂运动又带着两手不断的内外翻转,两臂的化圆和两手的翻转都是走的“立圆”,无时无刻不浑圆兼顾。上肢始终保持自然弯曲,处处带有弧形,转腕旋臂,圆活灵活,使整个动作由下而上一气呵成,全身上下一动无有不动,协调一致。[6]

太极拳的盘手练习,无论是平圆、立圆、折叠的单推手、双推手,还是作为练习核心的四正手,无不要求身体各部要圆转自如,忌直、忌角、忌滞,做到节节贯穿,圆活无滞。可见,太极拳的行功走架要做到以腰为轴,运动时全身的各种圆和弧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臂,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膝,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将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使每个动作都体现圆的意蕴。[7]正所谓“得圆者得太极”。

2.2 太极拳技击中的“圆”—中层“圆”文化

所谓太极拳的技击就是指的实战,任何武术运动都含有其技击的本质,太极拳作为一种哲理拳也不例外,太极拳讲究“圆”,所以它的实战是忌直、忌角、忌滞、忌硬的,能够做到圆活自如,化打合一,就能够使“圆”的进取和攻击做到立体和全方位。太极高手在做太极拳运动时,无不强调弧形动作,螺旋动作贯穿于招招势势,在腿法与身法的协调配合下,充分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实用技法,达到以柔克刚,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陈鑫《太极拳经谱》说:“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炼已极,极小亦圆”;“越小小到没有圈时,应归太极真神妙”,“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8]这些拳谚道出了太极拳技击的真谛。太极拳实战中讲究听劲、懂劲、化劲,然后阶及神明,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圆、弧的运用,合理有效地利用旋滚转缠等身体动作,做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使对方作用于我身上的力不断落空。到了化境,太极拳发力时就会集全身之力发于一点,在同一弧线上一气呵成,完成化和打,真正做到有圈不见圈,势不可挡的要命拳种。[9]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腰带动四肢旋转划圈,不管对方用多大力气,打在何处,要使对方的打击力犹如打在车轮上一样被化的无影无踪,只有坚持不懈地实践,才能在恒久的经验中感受到太极拳的圆活之趣。

2.3 太极拳拳理中的“圆”—深层“圆”文化

太极拳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道家、阴阳、五行、经络等各种各样的学说,可以说其博大精深,蕴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10]这些理论中“圆”的智慧是其最精髓的东西,把功架、技击、修心、养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圆”以融合持中为其基本思想,展现了抵御外敌的伟大团结精神。 “圆”代表了和谐统一、亦此亦彼、相辅相成,随机应变;象征着无始无终的生命周流,往复循环;体现了“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生命精神。太极拳多以圆、弧轨迹的运动为载体,讲究阴阳平衡,追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传载于人。练拳也为修身,教诲人们要谦恭有礼,虚怀若谷,舍己从人,太极味越浓越纯正,就越显得圆通圆融。可见太极拳理教给人为人处世要顺遂圆通,理性做人,智慧做事,修身养性,追求圆满。太极拳中的“圆”代表了一种和谐和完美,而这种和谐和完美也是人类毕生追究的精神目标。通过太极的修炼,可以使人们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到一种精神的支持、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方圣洁的净土,用心追求并用实际行动画就辉煌壮美的人生之圆。

3 太极拳“圆”文化作用于学生健康的机理

3.1 太极拳对学生“健康形”的塑造—表层“圆”文化的身体教育

“健康形”是指通过对学生太极拳表层“圆”文化的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太极拳对学生的技术传授包括桩功、功架、对练三种形式。通过各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阴阳互转、松柔舒缓的圆弧形全身运动,借助这种“培育性”的练习过程,促进身体代谢、加强气血运化、激活身体机能,[11]使学生体会到太极拳对“健康形”的教育,包括力的提升、气的充盈、精的饱满。

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这个动作怎样做和这个动作为什么这样做都要让学生明白,把太极拳的技术要领: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以腰为轴等圆弧形的要求贯彻于教学始终,将“圆”文化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只有这样,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太极拳,就会切实体会到培养身体的愉快。首先,太极拳的动作非圆即弧,没有过分生硬直来直去的动作,符合了人体的解剖结构,使肌肉能够保持柔软松弛,可以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肌肉耐久力,同时要求上下相随,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使得全身肌肉都能参加活动,从而使肌肉达到均匀丰满而有韧性。在练习的时候身型、步法、手眼等要合乎圆的规矩,化僵硬为柔和,自然转圈,动作的功架可高可低,适合不同体质学生的练习需求,在“处处走弧形,势势化螺旋”的全身运动中实现力的提升。其次,太极拳运动时自顶至踵,四肢百骸,进退转侧,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其中极重要而且不可忽视的道理就是任何姿势,任何举手投足的动作,要力求中正和顺,尤其要严格做到“圆”。掌握了圆,加上有意识的呼吸运动,提高了机体对氧的摄入,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螺旋运动形式,要求动中求静,讲究“一气流行,无凹无凸”,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就可以使血流畅通无阻,使“行气”更加自如充分,有利于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实现气的充盈。再次,太极拳讲究“缠丝劲”,此劲是呈螺旋形,皆由心中发,始于内而行于外,达于肌肤毫毛之上的劲别。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太极拳拳式动作处处讲阴阳开合,周身缠丝始终在“中气”贯穿下协调一致,气不离丹田,动静、开合皆发于丹田,又归入丹田。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摩、体会,从而达到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于神合的神形并茂之境,做到随心所欲。总之,在各种各样的圆弧形动作中,注重腰部的运动和拧转,专注气的运行与发放,可以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学生能够意会贯注,达到精的饱满。太极拳运动要求动中求静,强调意动身随,节奏松柔缓慢,线路流畅复杂,通过长期练习可以逐步提高身体的自控力和协调性,同时力量也增长于无形之中,加之练拳过程中,中气不离丹田,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使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久而久之气感便会遍布全身,达到以意行气,以气催力的效果。特别是在推手运动中,是直接通过对皮肤的刺激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提高了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的调节机能,从而使学习者能够镇定和集中,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3.2 太极拳对学生“健康用”的培育—中层“圆”文化的体悟教育

“健康用”是指通过对学生太极拳中层圆文化的教育,教给学生合理的技击方式,既不伤人也不伤己,正确地运用各种圆的方式方法,真正地获得健康的用法。太极拳在其软绵绵的体式背后,暗藏着内刚,其不仅健身而且防身,其防身主要体现在“用”上,顾名思义,用就是实战,就是体悟。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以柔克刚”,讲究“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其奥妙全在于一圆之中,是圆文化的实际运用。太极拳在出手时要求用圆弧形的复合力去接触对方,由于圆弧形动作的旋转位移增加了接触面积,便于加力于对方身上,如果对方用大力抵抗,我方可以松手、减力或撤离,使对方由于惯性继续向前失去重心,我方可抓住时机利用之;如果对方前倾不到位,我方可继续向其加力。这些实战的用法都是符合动量守恒和惯性定律的,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悟,从听劲到懂劲到化劲直至化打合一,一步步升华到阶及神明的境界。

太极拳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用”的培育过程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总是能使自身沉稳、灵活、平衡,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随时做到随遇平衡。为此太极拳练习时上肢和腰椎的圆弧形动作,如“掤、捋、挤、按、挒、采”等,要求做到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裆走下弧,加上脚步灵活的虚实转换,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重心和重心的支撑点,使身体的局部和整体达到协调和平衡。在实战中,要多巧妙地利用圆弧形动作,弧形动作运转无滞,便于身体方向的改变,容易做到旋转走化,能够及时把握住有利战机,察觉对方来力,并伺机施力于对方身上,从而借他人之力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击打效果。这里的合力并非拙力,而是以“柔”和“顺”为主,善于巧妙利用对方重心,以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就是因为圆弧形动作易改变的灵活性,从而能够顺利地借助对方来力的方向并及时加力,完成良好的击打效果。太极推手中的挒绊、撅肘、搬肘、抹脖、拦腰推膝等动作都是充分利用了各种合力(搬倒合力、旋转合力、牵拉合力、推助合力等)的结果。因此,太极拳在实战练习中要时时谨记旋臂、转腰、缠腕等圆弧的动作,从而健康地用太极中的圆保护自己、制服对方。

3.3 太极拳对学生“健康心”的雕琢—深层“圆”文化的和谐教育

“健康心”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层“圆”文化的和谐教育,灌输给学生太极拳的拳理和拳论,从而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和人生价值观,这也是太极拳“圆”文化的最高追求。太极拳是一项理论积淀丰富的运动,是一种蕴含了文化的拳术。自宋代至明清,文人学者多主张“一动不如一静”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直至太极拳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倾向,太极拳的创编引入了《易经》和《老子》的理论,利用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架构,使“动”变得儒雅而非以前的粗俗,寓动于静,寓刚于柔,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使这项运动变得饱含哲理,让人含玩无穷,终生难舍。太极拳遵循“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点到为止,不丢不顶”的原则,这些都是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理念。其兼顾身心的“圆”运动形式超出了一般性的竞技类项目,它代表了一种和谐与和平的精神,不丢不顶,和谐顺遂,为这个追求高效、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方宁静、轻松和平和。[12]太极拳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它所具有的“圆”文化,又对它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升华。

太极拳又是一种“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的哲拳,太极拳理不仅讲究内三合(意、气、劲相合)、外三合(手足、肘膝、肩胯相合),通过内外兼修还要达到形与神合、身与心合、技与德合。这里的 “和谐”不仅体现在天人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重整体”更是太极“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写照。“重直觉”写明了太极拳重“悟”的文化特征。太极拳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传输,教给人为人处事的圆通、修身养性的圆融、人性追求的圆满,用圆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品质。“圆”代表了和谐统一、亦此亦彼、相辅相成,随机应变。太极拳秉承“圆”文化的特性,教诲学生对人、对事要圆通随和,不走极端,不卑不亢,乐观而坚定地面对人生,持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去打造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整,从而获得心灵的释放。

4 太极拳“圆”文化教学中的实践困惑

4.1 主观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缓慢的圆弧形运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意识不强,学习的被动性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同时由于学生的好动性,使得他们演练的太极拳缺少太极味,更像是长拳类动作,虽然学习中强调动作非圆即弧,但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直来直去的动作还是占多数。学校武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制约学生太极拳学习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太极拳“圆”文化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欠缺,使得在进行太极拳圆文化教学时缺少系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

4.2 客观因素

多数学校的教材中太极拳理论内容缺乏,太极拳教学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也仅仅是教会学生技术动作,对于文化内涵的拓展没有明确,致使学生学习内容比较浅,实战内容更是很少涉猎,使得学生对太极拳中圆文化的含义知之甚少。学校太极拳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练习时间不足,太极讲究十年不出门,时间和资源的缺乏导致了太极拳“圆”文化的传承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弱化,偏离了太极拳圆文化的教育主旨。

5 太极拳圆文化的教学路径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太极拳的文化精神必须付诸于教学实践,通过教育来实现。太极拳“圆”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拳理思想、身法要求、技击理念中的体现,无不实现着对人的教化功能。

5.1 坚持太极拳拳理思想引领

任何一个项目要想发展的好,思想引领是坚实的后盾。太极拳“圆”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体能、技能的传授,还伴随道德、智力的培养,脱离了拳理思想的引领,太极拳的教育传播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太极拳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颇重,一直是人们引以为豪的“哲拳”。各种弧形、圆形、螺旋形动作的有形之圆和灌输圆通灵活、中庸谦和处事之道的无形之圆体现了太极拳“万变不离其圆”的拳理,其讲究阴阳平衡,注重身心兼修,讲究整体观,无不闪耀着“圆”的光辉。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拳理贯彻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明白动作的理论根源、文化哲理、技击含义,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太极拳圆文化的教育传承。只有这样,太极拳教育才能“魂兮归来”。

5.2 坚持太极拳身法要求规范

太极拳习练习中要求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敛臀、裆走下弧、腰似螺旋,无不与圆有关,讲究“不化圆,不成拳”。在教学中要讲解清楚身法要求,使学生能够规范地做动作,严格掌握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旋腕转臂、旋踝转膝、旋腰转脊,做到浑圆兼顾,连绵不断,圆转自如。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注重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处处螺旋、处处成圆,将这些练习的要求规范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形成习惯。同时,太极拳的圆弧形运动相对于那些直来直去以摆动性为主的运动而言,其螺旋缠绕、节节贯穿的特点,更有利于锻炼身体不常用到的骨骼和小关节,可以对身体进行更加全面的锻炼,将“圆”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教学的动作意识形态之中,充分利用圆的本质,把握太极拳的整体形象,感受太极的意境和神韵。

5.3 坚持太极拳技击理念定位

技击,顾名思义就是实战,没有实战的拳术对学生的吸引力会大大折扣,因此,太极拳“圆”文化教学中要突出实战理念。“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气如车轮,腰如车轴”这些都是太极拳技击尚圆的力证,太极拳技击中的“圆”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要合理利用旋转滚缠的圆弧形动作,让自身没有着力点,使对方的来力犹如打在一个旋转的球体上,沿着我做圆的切线走化,达到浑身无处不成圆,从而在维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的平衡,制服对手。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劲发力”的技击原则更有利于顺避敌害而又击敌,分析动作与技术的合理性,判断动作实用性,进而思考太极的原理与精髓,不断在体悟和理悟中发现太极拳的根本所在,[14]实现对学生实战的训练,最终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技击理念,体悟太极拳技击真谛。

6 结语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说:“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15]国家要求大学生初步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是中国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一规定也给我们进行文化教育提供了依据。太极拳作为流传至今的一项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其处处体现着“圆”的思想,完全顺应当今社会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潮流。

太极拳“圆”文化作为一种体现中国韵味、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典型代表。其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和睦相处”的和谐观。“圆”是一种完美的几何图形,太极拳中的“圆”文化也体现了太极拳术完美的追求:健康、和谐、圆满。《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3]贵和谐,重圆满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是太极拳“圆”文化的本质。太极拳“圆”文化要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本文通过分析太极拳行功走架、技击和拳理中的“圆”文化,提出了“圆”文化的三个层次。概括了太极拳“圆”文化对学生健康的作用机理:1)通过各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阴阳互转、松柔舒缓的圆弧形全身运动,实现对学生健康身体的塑造,包括力的提升、气的充盈、精的饱满。2)“圆”是化解力量和聚集力量的最佳选择,[16]在实战练习中要时时谨记旋臂、转腰、缠腕等圆弧的动作,随时做到随遇平衡,从而保护自己、制服对方,完成对学生健康应用的体悟教育。3)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传输,教给人为人处事的圆通、修身养性的圆融、人性追求的圆满,用“圆”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实现对学生健康心灵的和谐教育。分析了太极拳“圆”文化教学的实践困境,并构建了教学路径,从而得出太极拳“圆”文化的教育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文化自信,服务于当代的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太极拳“圆”文化品牌,培养身、心、灵全面健康的太极拳文化传承人。

猜你喜欢
技击太极太极拳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马扎(三)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
传统技击五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