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龙
(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河南 洛阳 471023)
自2015年“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将“互联”的范畴拓展到极致。互联网与传统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正火热进行。时代造就人才,教育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启教育事业新征程;2019年“互联网+教育”问题上升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如一座灯塔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变革正当进行时。“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学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我国体育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必然选择。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步伐。站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体育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借助互联网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的教学信息化发展之路值得思考。
云平台拥有海量文档、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动态更新、完善,可瞬间上传并存储于此,云平台具有保持教育资源动态性及与时俱进性的功能[1]。为教与学行为提供了广阔、便捷的学习平台。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深度用户人群,只要网络在,到处都可获取所需资源。且不管学生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只要你有向学之心,便可随意查找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可循环式学习,突显了网络学习的公平性。
学习分析技术是教育界正在研究应用的热门技术,它依托于大数据,收集海量数据并进行专业化分析、处理,全面认识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监测和预测学习活动,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当今教学活动重要的辅助手段[2]。体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是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一个必要手段。教师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学习中关键问题,存在的难题等,基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适时调整课程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促使人手一部手机已成为现实。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8.17亿[3]。高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已是现状常态。随着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图片、动画、声音、视频、论坛等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不通顺),利于学生自学、自练,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互相连接,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助力运动技能的学习。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之网”,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信息传感设备对物品进行智能管控,实现信息传递与控制的一种网络技术。宽带网络校校通,为物联网与校园设施的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如健身器材、运动场等通过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技术支撑环境,拓宽学生活动、探究空间,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教师通过后台管理掌握学生的健身情况。同时利用RFID技术创新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系统引领教学工作的开展,以保证高质量的进行教学活动[4]。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学习与体能训练并重,强调终身体育观念及运动习惯的培养。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运动APP集科技与健身于一体,跨入运动行列,这一应用软件推出使用的目的在于通过外界条件的干预、引导、监督,让人们动起来,增强运动意识,达到增强体质,养成运动习惯。各大高校纷纷引入跑步APP(如步道乐跑、运动世界校园等),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的跑步次数及运动量,作为期末体育成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运动APP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5],但由于软件、学生锻炼意识、考核制度等多方原因,学生运动的持续性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学校规定的跑步任务后坚持继续跑步健身的并不多,学生仅限于完成跑步次数,锻炼无持续性运动习惯便难以养成。此外运动APP大同小异,运用中问题逐渐显露,需不断改进完善。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是在固定的教学框架中以既定的教学内容、封闭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实施其教学活动。单向度、程式化教学状态依然严重。高校体育课堂每次课90分钟,排除开始准备部分时间,基本部分练习时间大约为一小时。此阶段多数教师沿用传统教学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的形式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课堂时间紧张有限,教学形式单一,灌输式教学在体育课中仍占有较大比例。如太极拳、散打之类的搏击课程攻防含义无时间进行讲解,既忽略了体育与实践生活密切相连,又使体育课趣味性与实践性大打折扣。目前多数高校体育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以班级制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强调依据授课计划,内容统一,同步进行授课。由于时间短暂、面孔众多,教师难以顾忌学生个体差异,只能根据学生情况归类进行指导评价,因材施教难以实现。学生技能、体能学习练习的时间有了,却缺少了探究、讨论、自学的时间。学生难以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锻炼,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难以培养[6]。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处在了解、探索、尝试、甚至观望阶段,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教学体系。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语言讲解,动作示范为主,偶尔通过PPT进行课件播放。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远远落后于整个教育市场整体信息化发展的速度。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不高;二是思想保守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造成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脱离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互联网时代要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助力教学革新。
互联时代知识的获得方式越发不受时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过去教材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但信息化时代这种唯一性被多渠道所取代,但教材的知识体系规范性、系统性使其仍具有存活的价值。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体育课"躬行实践"的专业特点多在室外进行,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被动练习。学生不曾预习,即使个别高校一年一次的体育理论考试学生也仅仅对书本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或考哪里看哪里,考完书本也就“尘封箱底”。这些教材学生几乎没有翻动过。究其最终原因,学生没有翻看体育课本的欲望。兴趣是引起行为的内在动力,教材文字内容枯燥乏味,动作图片死板,难以一目了然,无法引起学生的翻看兴趣,教材价值便难以发挥。
互联网是双向的,教育是互动的,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应该是双向实时互动的。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放在互联网上或录制视频放在网上均没有做到真正的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互联网+教育应当把互网络和教育二者有机结合,互联网是工具,教育包含知识和传授。互联网融入教育不仅要对知识、数据发挥传输作用,而且要融入教学过程,发挥实时互动作用。对于学习者来说实时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更容易理解知识,学会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因其具有自身的优势而延续至今;网络学习因其学习资料丰富、可互动性、反馈及时性等优点,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所形成的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机会利用网络拓展和实践所学,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有所用。移动端的方便快捷促使越来越多的PC端网民向移动端迁徙,手机网民规模速增。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备物。查阅资料,网上完成作业,QQ微信传达通知、讨论功课已成为日常学生、生活习惯。“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一种时尚。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知识获取渠道出现在各学科教学领域,体育教学也应顺势而为,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拥抱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与时代同步,创新传统教学形式。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非工业”,教师如农民,学生如农作物,不同的农作物遵循不同的生长规律。农民要懂得不同农作物各自的生长规律及习性,适时追肥,除草,松土。而现代的信息科技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基于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其中的隐藏信息,利用分析技术对学生体育学习、锻炼行为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学生动态学习需求。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课堂教学。将大数据运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是当今体育的前沿发展方向。华奥国科的"智能助教"已在多个城市建立试点,服务于大量足球梯队及学校校队建设,同时成功的助力于足球赛事数据整理。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为差异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农民”。又如微课形式通过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为载体把教授内容动态化,可视化呈现给学生,短小精悍,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形成动作直观表象,其可重复播放性有利于学生细致深入掌握动作,简单、快捷的促进学生们掌握复杂的知识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无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还是教师教学的设计,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参与支持。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实现真正的互联网+体育教学跨界融合。
时代造就人才。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娱乐、学习与互联网紧密相连。面对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习惯于碎片化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重要来源。时代的变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要,体育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为“学”服务,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习得的引导者和辅助者[7]。合理、科学发挥互联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教育应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诞生和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要与时代发展同步,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明确“教”为“学”服务;变教师满堂灌为引导、辅助,重塑教师角色;让二者有机结合双向互动,让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与教育事业。以学生随处可学、时刻能学、人人乐学为课堂发展导向。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网络信息化教学之路。这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颠覆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创新。
教材是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在移动阅读时代,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教材如何生存下去,吸引学生的阅读欲望,赢回学生的心?转型是关键,由纸质教材到数字教科书的转变。互联网时代,教材在原有文字、图片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网络信息技术,针对每章节内容,配上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技术,同学通过一部移动终端设备轻松一扫便可进入有声,可视界面,进入移动阅读学习中,方便、快捷、手捧图书,眼看视频,耳听声音,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极大的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
互联网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网络教学及服务平台,分模块进行制作(如体育健康知识、各运动项目学习、身体素质锻炼等)。教师根据自身所授课程一方面筛选网络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根据教学所需录制创新授课视频,网络共享于学生。此外,将大数据运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是当今体育的前沿发展方向。华奥国科近几年利用大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技术成功的服务于大量足球专业梯队建设、为足球赛事提供数据服务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大数据运用于教学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可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针对大学生每年一次的体质达标测试情况按年级、性别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基于数据分析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体育管理者以具体数据为导向,合理制定教学内容、身体素质锻炼重点以及相应的考核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多的将学与教行为束缚在课堂之内,课堂之外的练习教师难以指导和把控。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电脑,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的比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段的学生[8]。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课外指导。对授课班级建立相应的微信群、QQ群或在线直播移动互联平台,面对面分享精彩比赛、健身等视频,让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群内提出科学健身训练要求,学生群内反馈练习情况、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分享训练心得等,打破时空界限,为师生更好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实时双向互动,最大化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健身、生活建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欢乐氛围。在线课程、慕课、短视频、微信等形式增加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碎片化时间,形成混合教学模式。课上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基本技术的初步体会掌握而是如何改进巩固进行知识面拓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经过自学,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普及,校园健身场馆、器材等应融合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健身”综合管理平台。健身场馆结合物联网技术监控每日参与进出场馆健身学生的人流量及运动时长;球类项目上,将每一个球运用FRID标签技术,粘贴上二维码,后台管理系统便可监控学生的运动量及运动轨迹。通过扫描健身器材二维码,学生便可观看健身器材的使用说明和锻炼方法,便于学生科学掌握健身方法。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校园一卡通教师通过“智慧健身”综合管理平台掌握学生的运动频率、运动量、运动人流量、项目选择等。对健身器材、运动场馆、健身指导等进行统筹安排。教师还可导入本班学生学号获取学生课下健身信息,根据学生的健身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加强运动软件开发者与体育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用软件问题来改进、完善运动APP应用软件,完善运动项目选择,增设软件功能,避免软件同质化现象,积健身、视频、娱乐、比赛、社交等于一体,使应用软件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播,互联网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二者终将交叉融合。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二者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发挥网络传输与交流互动的优势,融现代科技与体育教学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对于教师既要提升教授技能、完善更新知识结构,又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围墙,寻找并适应互联网与体育教学跨界融合的新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