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20-11-23 04:13:58杨世东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晓庄通识学时

杨世东

江苏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杨世东

(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层抽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少数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专业选修课的类型普遍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两条针对性建议:第一,培养应用型符合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二,扩大通识课的类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体育教育;培养方案;江苏省

体育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校确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江苏省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我国的体育大省,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当前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京体育学院5所江苏省高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体育教育”“培养方案”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较全面了解了我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现状。

1.2.2分层抽样法

江苏省共有11所招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2所,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四所,有5所高校只招收体育教育本科。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抽样法,最终抽取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5所高校。本研究对这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1.2.3专家访谈法

笔者为了全面了解现阶段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除了对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外,还对省内6位学校体育学专家进行访谈。这6位专家都具有教授职称,在学校体育学领域的研究及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体育业务、社会实践与指导、体育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从事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体育竞赛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这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过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略有不同(见表1)。例如,苏州大学培养人才定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主要服务定位于中小学校、行政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等,南京体育学院定位为“一专多能”应用型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目标明确。

表1 江苏省5所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校名培养目标 苏州大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所专长,能胜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学校业余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扬州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 南京晓庄学院本专业秉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主体发展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教育探究精神,能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体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体育教学为专长,在业余运动训练、体育管理和体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方面特长的专门性人才。 盐城师范学院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南京体育学院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新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笔者在对6位专家的访谈中发现,多数专家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这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二是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社会招考以来,应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人才,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以及教学实践课等内容,而且这5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处于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课程内容、学时学分等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制订,其调整、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少。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最近5年重新修订过的。总课时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其中,盐城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的课时数最多,南京体育学院的课时数最少。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扬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以及盐城师范学院还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充分地突出其“师范性”的特点。笔者在对5所高校课程安排的学时数进行比较中发现,最大差异在于专业课课时和通识教育课的课时分配不同。《课程方案》规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而盐城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分别为2962学时和2902学时,远超规定的2800学时。但是,南京体育学院总课时数为2528学时,略低于要求的最低2600学时。

表2 江苏省5所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学校名称课程设置年份总学时 苏州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含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 2015年2835 扬州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 2014年 2760 南京晓庄学院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综合教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 2016年 2902 盐城师范学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 2015年 2962 南京体育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仼意选修课程2017年2528

2.2.1专业课程情况

表3 江苏省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名称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学时学分学分例(%) 苏州大学 大类基础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保健学等专业必修课程:田径(二)、体操(二)、大球类(篮、排、足)、武术、等专业选修课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200712075 扬州大学专业基础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田径、体操等专业核心课:学校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田径、体操、武术等1980114.571.6 南京晓庄学院专业理论课: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等专业实践课:体能训练与提高、田径、大球类(篮、排、足)专业技能训练与指导等专业选修课程:羽毛球、网球等221010875.9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等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田径、体操、篮球等205611971 南京体育学院专业基础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等专业核心课:学校体育学、中小学教材教法、专业技能理论等专业技能课:田径、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15208646.24

专业课程的开课情况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业务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5所高校的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两类。《课程方案》规定:专业课程按1900~2100学时、100~110学分安排,各校可根据《课程方案》中确定的学时数浮动±10%。表3中可知,南京晓庄学院的专业课课时数最高为2210学时,南京体育学院的学时数最低为1520学时。5所高校的课时总数都在其规定的上下浮动10%范围之内。

在学分安排上,苏州大学最高为120学分,南京体育学院最低为86学分,其范围也基本符合教育部的要求。由于每个学校专业课程分配的总学分不同,因此从学分比例上看,南京晓庄学院的专业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最大75.9%,开设的课时总数也最多,而苏州大学仅次于南京晓庄学院。相对来说,这两所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比重较大,也说明了这两所学校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笔者对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的学时数进行比较中发现,5所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悬殊过大,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各院校更比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课程方案》规定专业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0.2%。表4中可知,江苏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比例范围在42.3%~53%,只有扬州大学的比例更接近40.2%,其他4所院校远远超过40.2%。可见,江苏省的5所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方案》规定专业选修课程为88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1.4%,这5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比例范围在18%~30.4%,其专业选修课课时、比例都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表4 江苏省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及百分比(%)

学校名称专业必修课百分比专业选修课百分比 苏州大学148552.352218 扬州大学114041.384030.4 南京晓庄学院15405367023 盐城师范学院128043.277626.1 南京体育学院152060.1338415.19

笔者在对专家的访谈中得知,造成专业选修课程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编现象。由于缺编严重,所以体育专业老师的上课任务较为繁重。教师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时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年轻教师在上课之余还要写论文、申请课题、继续深造,同时还有生活上的压力,例如小孩上学、还房贷等问题。老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健康或多或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再承担专业选修课的压力很大。

2.2.2通识课程情况

《课程方案》规定通识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6%~28%,通识课学时为600~900学时。江苏省的5所高校均符合要求。江苏省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内容都包含“军事理论”“思修”“大学英语”等课程,内容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其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开拓学生的眼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开设。

2.2.3实践课程情况

实践课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亲身体验、探究整个实践过程,是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毕业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5所高校的实践课类型主要包括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学分在15~21之间。南京晓庄学院将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科学研究成果、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安排在课程设置之中,这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扬州大学把专项技能安排在实践课程中,体现了该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笔者通过采访各个院校的大四毕业生了解到,这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8~12周的集中实习,实习的地点主要是当地所在的中小学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认为,江苏省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只有少数高校以应用型为主。笔者通过专家访谈认为,目前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工作。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和选修课四种类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学时数都在2000学时以上,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等。不过,由于教师缺编较多,专业选修课尚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通识课的内容设置基本都符合教育部的规定,经过通识课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江苏省高校体教专业都非常重视专业实践课,并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实践课,其中以大四的实习最为重要。

3.2 建议

本文根据对江苏省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2.1 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自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向社会招聘以来,在校的应届体育教育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当老师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当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应用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有足够的能力直接胜任工作岗位需求,如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组织比赛等多种能力。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如体育学和医学结合、体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等复合型人才;二是学科内复合型人才,如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结合、体育教育与新闻传播结合等复合型人才;三是以一个专业为主,兼具有其他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2.2通识课程多样化

通识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应用型符合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通识课主要是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但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识课程由于教师缺编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除了加大人才引进之外,还需要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进行科学评价,让高校老师能够各尽其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1]教育部(教体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S].2003.

[2]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9):128-132.

[3]黄达武,刘露,谢彬.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5):68-72.

[4]周银.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冷思考——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4):48-53.

[5]吴长稳,于奎龙.我国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07-111.

[6]李新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6):70-74.

[7]夏冬,杜光宁,徐东锋,等.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J].嘉应学院学报,2008,26(6):113-117.

[8]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8(2):3-33.

[9]刘日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6).

[10]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

[11]王家宏.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12]青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19(15):29-30.

[13]马驰,栾振昌,郭占久,等.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4( 24) : 171-173.

[14]刘青.以创新求是精神全面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兼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 11):1-6.

[15]丁福德.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80-84.

[16]张晓玲,杨烨.论教师教育事业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4):524-526.

[17]唐贵红,翟华楠,余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68-72.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ining Programs for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s of PE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 Shidong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1171, Jiangsu, China)

2016年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序号:104)。

杨世东(1983—),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晓庄通识学时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南京晓庄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