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 陈思娴
2020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投入小、见效快而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职业教育分为学历型教育和非学历型教育,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给当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如为学龄人员建档立卡,为其提供入学帮助;非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通过对非学龄成年劳动力提供短期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家庭增收的主力军和乡亲致富的带头人,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精准扶贫精神,实施好农村贫困学生的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光靠物质和经济资助还是不够的。根本的还是让农村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这些学生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和水平有限,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大部分的学生不能进入重点大学。为了继续学习,获得学历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地方高职院校就是这些学生最好的选择。针对学历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地方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目前,贫困地区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且存在偏见,尽管他们清楚“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还是存在“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那么,地方职业院校就要做好广泛宣传,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努力尝试改变贫困地区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让贫困地区的民众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看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前景,从而主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地进行招生宣传的时候,高职院校还要深入了解当地生源情况,对于贫困家庭的适龄对象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其自身的学习基础、家庭条件、个人爱好甚至是未来的职业意向等内容,还要了解当地的特色,精准分析之后并结合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来推荐其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学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是城市普通家庭,贫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且致贫原因复杂。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操作流程不可简化,不能仅凭学生的“建档立卡”来进行评定,而要深入了解其贫困的详细情况,因此资助方式不能太单一,目前,针对高职贫困学生的“奖、助、贷、勤、补、免” 的“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但不能无偿性地资助,忽视了受助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通过自身的优异成绩去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给他们提供助学岗位,让他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从而更懂得感恩、奉献和责任。
当地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确保贫困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其次,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院可以多开展创业项目的实践活动,建立创业产业孵化园,在校内就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基地和平台,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小有成绩的创业贫困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1]。再次,学院要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要宣传到位,让贫困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同时,积极鼓励贫困地区学生毕业后回到基层特别是自己的家乡去就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当地,共同脱贫攻坚。最后,要构建就业咨询帮扶体系,针对贫困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服务和各类就业技能培训,认真做好贫困毕业生信息统计、就业需求统计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提高其就业的自信心和主动性[2]。
“扶贫先扶智”,职业技术类的教育和培训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去穷根的有效方式。非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因其时间短、见效快,成为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成年贫困劳动力,这种教育形式只关注劳动技能的增长,不涉及学历的提升[3]。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培训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过程,前期调研、后续跟进、师资力量、培训的针对性、课程的成效等都需要逐渐完善。
要想做大做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大部分地方职业院校,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受限,职教师资队伍状况不理想。因此,要想助力好地方精准扶贫脱贫,做好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按照“双师”标准建设教师队伍,有知识、有技能、能熟练操作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短期培训。此外,还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让教师更好地潜心于教学;另一方面,要多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政府、地方企业和校方要加大统筹和保障制度,相互协作在扶贫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为扶贫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当地企业培养充足的后备劳动力,也为当地走出贫困提供了路径。
当地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结合贫困地区的区域特色,向贫困地区提供需要的技能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培训者首先要了解当地受培训者即贫困人口的需求,结合当地特色,确定培训主题。其次要根据主题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这种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在涉及农民培训时,就要深入地方调研,了解当地有没有特色农业,若有,那么特色农业是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涉农知识和技术。目前,扶贫的培训内容更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当地高职院校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在扶贫当地尝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带动当地的产业升级。让被帮扶对象真正脱贫并防止返贫。针对农民转移培训,地方职业院校就要改进培训形式,不能总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应该以实践为主,增加实地操作。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要充分发挥示范培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用于农民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保安员培训、物业管理、餐厅服务员培训、宾馆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月嫂培训等都是目前市场急需的技能人员。农民转移培训可以倾向于这些内容。最后,还要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价,确保培训实际有效。
科技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人才保障,则是推动科技扶贫向广向深发展的动力引擎。集中式的培训毕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的脱贫帮扶总会有不及时和不精准的时候。那么选派地方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科教人员即“科技特派员”驻扎贫困一线,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进行试验示范,就能很好地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地方院校要积极支持“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通过职称评定、津贴发放和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教人员深入一线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各类科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利用科研成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想要贫困地区人口真正脱贫防止返贫,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这需要当地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扶贫扶智,早日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