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多维功能

2020-11-23 01:32邓淦之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政治

文/邓淦之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功能思想的形成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全体领导人思想的智慧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观为理论基础,进而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它们二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功能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功能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所有政治问题的核心所在,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治理的合理化和最大化,必须结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而社会治理,基于阶级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必然与其原本产生显著差异。

二、马克思主义的多维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导致的国家治理的职能转变

1.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的当今社会,不同于以往的私有制为主体,现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阶级斗争也随之弱化。因此,按照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国家治理由过去的内部驱动的封闭式管理转化为基于法治前提的服务型政府。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行政体制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确立了改革目标、提供了改革动力,致使国家政治体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了政府在社会治理和协调管理方面的能力,朝着以法治型为主体、服务型为纲领的政府方向进行转换。在公共服务领域,尝试通过购买与合作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生产和供应公共产品与服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与行政干预,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等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不断增强和提升政府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增强和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

2.政治统治职能不能忽视。为了维护无产阶级的存在合理性以及社会治理的平衡性,在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治统治职能必然也要保证其存在的必要性。仅仅保证政府方面的公共服务属性,而放弃其阶级属性,带来的结果既可能是民众的追求越来越高,也可能导致政府阶层后继无人。因此,仅仅追求公共服务的方面而漠视政府带有的阶级属性,必然会危及和影响政府的权威性,弱化政府在政策、法规和治安方面的决策力,进而危害到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注重政府的阶级性与法治基础性,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指导地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有秩序、可控制的政治体系环境,也是保证党和政府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方向舵。

(二)马克思主义引领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从客观上影响和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大多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制,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于意识形态包括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加速社会生产生活进程。因此,意识形态的功能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功能,也在服务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分析,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影响和决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进而营造出能够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环境。

2.从微观角度制定经济政策的有效方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从微观角度,极大一部分商业都或多或少遵从马克思主义,并按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产生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体系,在经济上自然而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政策更加具体而微。

(三)马克思主义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1.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来,中国的商业经历从农业发展为手工业,从手工业发展为工业,再从工业发展为第三产业的过程。而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变革,致使人们解放双手,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研发科技创新。历经时代变迁,科学技术从发展进而到变革,科学技术发生里程碑式进步,推进人类物质生活的更新。

2.使生产力发生质的改变。当前,科技进步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生存,而是生活。马克思主义的介入,使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变革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提高成为科学技术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动力作用于生产生活,促进生产力不断进步、不断变革。

3.使劳动者素质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再促进高新技术人才的不断崛起。在马克思主义的介入下,以及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趋势成为必然,且已经成为现实。国家依靠于青年人才的形势,愈发明朗,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多方面促进人才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升,进而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基础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进步

1.提升国人认知水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深入人心,这既是中国人民适应于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全民素质的提升。当前,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以及对现代化强国的理解,已经形成了国富民强的内在动力,不断推动国家发展。

2.改变国人的认知方式。自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伴随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过去的封建迷信,已经成为过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遇到的问题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对未来的预测也有理论基础。由于社会主义的普及,国人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未知”的态度从畏惧到探究最后达到和谐相处的转变,这都得益于人类认知方式的改变。

3.促进国人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世界,人可以合理地享用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对人的研究,国人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自身也在全面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时代的变迁体现在每一个国人身上。

三、当代社会治理发展的正确途径

(一)促进五位一体战略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那么,社会治理必然也要以此为导向。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跃居世界第二,且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每一位中国人民都能当家作主,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和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基础、精神动力以及可实现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虽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城乡地区在物质和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人民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相对滞后。人民民主主体观念、法律观念和独立的政治人格的缺失,深刻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人民政治素质,培育城乡参与性政治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十分复杂和丰富。在认真梳理和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对构建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问题,“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许多战略部署都需要科学的真理作为理论指导。但是,由于创新人才的长期短缺、创新驱动战略的停滞不前和基础素质教育的缺失,深化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目前,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创新机制为中心,以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基础,重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不仅在中国能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应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和其优越性。

(三)注重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

当前,中国的普及教育还未能实现全国覆盖,导致部分地区仍然经济、文化落后,这就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人民的素质难以提高。21世纪不仅是经济、文化、政治体系的竞争,也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竞争。“青年强,则国强。”中国所重视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所提出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要立足于自己的教育,培养本土人才。而当务之急就是实现普及教育的全覆盖,同时实现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高度契合,让青年一代既具备社会主义的思想,又要具备极其完备的科学技术水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强大、更繁荣。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社会治理中有多种作用,具体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使国家治理职能发生转变,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它还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当代社会的治理途径应当创新发展,促进五位一体战略的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注重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多种作用,可以全方位指导中国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政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