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伟,屈岩
(新疆博州精河县人民医院,新疆博州 833300)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局部脑组织突然缺氧缺血造成脑组织局部软化以及坏死,出现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的临床症状,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头晕、头痛和视觉障碍等。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发展迅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以往的治疗措施是认知训练和运动治疗,但临床效果欠佳,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是针灸疗法。在该次研究中,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讨论对象,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不同脑梗部位的患者中,枕叶有14例、颞叶有11例,额叶有16例,放射冠有26例,基底节区有33例,用信封方式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 24 例,年龄在 54~72岁,平均年龄:(67.22±1.52)岁,平均患病时间(3.45±0.34)d;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52~73岁,平均年龄为(68.15±1.42)岁,平均患病时间(3.28±0.63)d。 通过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2];(2)MRI或者CT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脑梗死,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患者;(2)肿瘤出血、动脉瘤以及非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
两组脑梗死患者均进行常规吸氧,保证氧饱和度在95%以上,同时降低血压改善脑水肿,减轻脑梗死面积,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高血糖患者行胰岛素治疗,通过胃管鼻饲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针灸疗法,选择患者梗死对侧四肢肌肉运动区、病侧昆仑、解溪、环跳、合谷、曲池、阳陵泉以及足三里等穴位。使用头皮针捻转方法平行刺入穴位。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泻法,恢复期患者采用补法。每10 min进针1次,每次的置留时间为30 min,连续4周每天针灸1次。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措施是分期整体针灸,软瘫期脑梗死患者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加上肾俞穴与风池穴,每次针灸治疗时10个穴位交替进针,同时采用补法对健侧合谷、足三里与曲池等穴进针,用重刺激泻法对患侧进针;痉挛期脑梗死患者选择手少阳经穴在上肢、足阳明经穴与足厥阴经穴在下肢进针,患侧交替进针清冷渊、秉风、八邪、外关、曲泉、足三里等穴,采用方法为强刺激补法,同时用泻法处理少海穴与血海穴;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针灸方式与常规针灸相似,采用中小刺激平补平泻法进针,治疗时间与周期与对照组相同[3]。
两组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同时要进行康复训练,鼓励软瘫期患者多进行夹腿运动;鼓励痉挛期患者进行肌肉按摩,缓解肌肉痉挛;鼓励恢复期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上下楼梯、步行等。
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在接受不同针灸治疗措施后的临床有效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病残程度在三级以下;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些许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好转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很少[4]:神经功能受损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观察指标包括洗澡、洗漱、进食、上厕所、平地行走及走楼梯等,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有效率,属于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行χ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 84.00%(42/5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n(%)]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前,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4.38±14.28)分比对照组(43.46±18.62)分高,神经功能受损评分(5.36±3.26)分比对照组(8.37±4.27)分低,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受损评分的比较[(±s),分]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受损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 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对照组(n=50)实验组(n=50)t值P值43.46±18.62 64.38±14.28 6.304 0 0.000 0 8.37±4.27 5.36±3.26 3.961 6 0.000 1
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大脑内缺乏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导致脑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致残率较高[5]。目前,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以及运动功能障碍,而中医疗法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效果更好的临床治疗。脑梗死在中医中属“中风”范畴,病理机制为气血逆乱,脉络不畅,阴阳失调,因此,临床治疗的原则以行气血,通脉络,调和阴阳为主[6]。针灸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脑组织病灶以及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症状,提高脑血流量,重新建立脑侧枝循环,改善脑组织氧分压,营养病灶周围组织,改善脑组织的氧代谢,最终修复脑组织的损伤病灶。分期整体针灸疗法是常规针灸理论与现代康复理念的有效结合,根据患者中风恢复阶段的表现及病理特征,采用头针、体针以及阴阳经平衡等常用针刺手法,同时辅助不同时期的功能康复训练,符合脑梗死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和恢复规律,达到不同时期的治疗目的:软瘫期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机体脑细胞功能重构、调节地位中枢;痉挛期是调和阴阳、抑制四肢肌肉痉挛;恢复期是疏通脉络、行气血、促进运动功能重构。分期阶段性完成针灸治疗,达到最终的临床治疗效果[7]。
在该次研究中,选取该院近2年接受针灸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讨论对象,分组实施不同的针灸治疗,采用分期整体针灸疗法的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更高,且生活活动能力更好,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与实施常规针灸疗法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整体针灸法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分三期进行针对性治疗[8],软瘫期治疗目标是向大脑持续传送感觉与运动信息,协同运动改善肢体主动运动,最大限度促使大脑细胞功能重组,调节低位中枢;痉挛期治疗目的是调和阴阳,抑制肌肉痉挛;恢复期则是疏通气血,促进正常运动构建[9]。因此,分期整体针灸疗法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能力的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中,分期整体针灸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在未来的治疗中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