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珠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呼吸科,北京 101400)
COPD是一种肺部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老年多见,病情呈不可逆性进展,随着病情持续恶化,后期可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目前临床指南中的治疗方案较多[1],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不适,但缺乏完全治愈性的手段,部分COPD患者的病情反复,且长期服药对肝肾、消化系统产生一定损害。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优势被逐渐放大[2],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中医学理论认为COPD与“喘证”“哮证”的表现相符合,“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患者素体久病,肺、脾、肾三脏皆亏,气失所主,肺脏宣发肃降失常,而发该病。针刺和穴位贴敷均为中医特色疗法,联合应用对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该次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78例,探讨二者联用的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征求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将该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78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中COPD的诊断,并完成治疗及随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9例):男性21例,女性 18 例,平均年龄(51.34±6.55)岁,平均病程(7.14±3.06)年,轻度 16 例,中度 13 例,重度 10 例;观察组 (n=39例):男性1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2.11±6.79)岁,平均病程(7.57±2.93)年,轻度 19 例,中度12例,重度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晕针及皮肤破溃、瘙痒,或皮肤性疾病者;有呼吸衰竭及重症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恶性肿瘤者;有极重度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特殊人群,如妊娠或哺乳女性,精神障碍性疾病者。
入组后均进行健康教育,并完善各项检查,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3]的治疗原则,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各类诱发因素。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祛痰、止咳治疗,配合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针刺主穴:列缺穴、尺泽穴、天突穴、定喘穴,次穴: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皮肤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前揣穴,选择1.5寸或3寸毫针垂直刺入(列缺穴:毫针与皮肤30°斜刺;天突穴:毫针贴近胸骨柄刺入),以“酸、麻、胀”为度,行平补平泻法 10 s,留针 20~30 min,1 次/d,连续针刺6 d,停1 d后继续下一疗程;穴位贴敷取穴:膻中穴、膏肓穴、肺腧穴,将该院中药组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等)研磨成粉末,用姜汁调和成糊状,置于穴位上,用2 cm×2 cm胶布覆盖并固定,每10 d一次,共治疗6次,若治疗期间患者皮肤明显破溃、红肿,自觉瘙痒难忍,可停用穴位贴敷,并退出研究。
应用证候积分法来评价中医证候变化,包括咳嗽咳痰、喘促气短、胸闷、自汗等4个主证候,0~4分依次对应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计算总积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变化率,标准如下,显效:患者各项症状基本消失,正常生活和学习未受影响,总证候积分下降≥75%;有效:患者各项症状大体好转,正常生活和学习轻微影响,总证候积分下降≥50%;无效:患者各项症状未太大好转,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总证候积分下降≥50%。计算两组的有效率。
干预前后采用FGC-A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指标,同时采用CAT生活质量问卷测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6 min步行试验(6 MWD)测定患者的运动耐量。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肺功能、CAT 评分、6MWD 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如有效率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可见,对照组有效率74.36%低于观察组的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n(%)]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和CAT评分、6MWD分析(±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和CAT评分、6MWD分析(±s)
注:经 t检验,与干预前比,aP<0.05;与对照组比,bP<0.05
组别 时间FVC(L)FEV1(L)CAT评分 6MWD(m)对照组(n=39)观察组(n=3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91±0.24(2.24±0.31)a 1.93±0.19(2.65±0.27)ab 56.12±5.68(61.30±5.97)a 55.91±6.02(66.47±6.13)ab 26.35±4.13(13.20±3.64)a 25.81±3.97(7.93±3.21)ab 389.65±26.51(429.81±36.95)a 390.27±27.32(467.59±42.68)ab
表2可见,两组患者干预前 FVC、FEV1及6MWD、CA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两组干预后FVC、FEV1及6MWD升高,CAT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及6MWD较高,CAT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花粉刺激、汽车尾气排放及异味等COPD诱发因素的逐渐增多,我国COPD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报道[4]称全世界人群中COPD发病率6%~10%,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8.2%,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目前西医治疗多通过控制COPD的病变环节,来控制或延缓肺通气功能的下降,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显著,可迅速改善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然而COP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抗炎及止咳平喘的效果显著,但长期应用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骨质疏松等风险,支气管扩张剂的作用靶点分布广泛,会加重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目前现代医学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医学界不单单注重于急性期病情管理,COPD患者缓解期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和肺功能状况成为现代治疗的重点[5],因此寻找一种长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COPD缓解期病情控制有重要意义。与西医治疗理论不同,中医学有着“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基本特点[6],中医外治法如针刺、穴位贴敷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缓解期COPD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喘证是内科难治病症之一,早在《素问·大奇论》中就有记载:“肺之壅,喘而两胠满”;《景岳全书》中亦记载:“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须……”,均详细记载了“喘证”的病变特点。COPD患者多喘促气急、咯痰,与“喘证”“痰饮”“肺胀”等中医范畴相符合,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难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患者或外感邪淫,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肺气壅滞,不能敛降,诱发该病[7-8]。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之全身遍布经络,肺之呼吸、宣肃与经络密切相关,“诸肺者皆属于肺”。古代医籍中有许多针刺取穴和手法的描述,《针灸甲乙经》中“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该次选择列缺、尺泽、天突、定喘来敛肺平喘,以泻实,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补肾健脾,固本培元,以补虚,虚实兼顾,对COPD患者起到调整虚实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贴敷是中医经络理论延伸而来的一种外治方法[9]。穴位贴敷将中药与穴位相结合,一方面中药与皮肤密切接触,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来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临床应用广泛。李娟[10]通过分析自拟穴位贴敷中药,发现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改善,且疗效稳定。故该次将针刺与穴位贴敷相结合,发现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均有提高,尤其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说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同时说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