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0-11-22 10:56李丽冯雯蒋亚玲陈辉赵龙杨伟兴王天刚肖国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胃脘

李丽,冯雯,蒋亚玲,陈辉,赵龙,杨伟兴,王天刚,肖国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风湿免疫病科,四川泸州 646000)

胃脘痛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有疼痛感出现在腹部左上方离心窝较近处。泛吐清水、神倦乏力、胃痛绵绵、喜热喜按、便溏及寒冷时疼痛等,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症状[1]。常用的治疗方式包含热敷以及按摩穴位、针灸、药物治疗等,对胃脘痛均有一定缓解作用[2]。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主要机制是脾阳受损,选择温针灸法治疗,有温通经脉,升阳扶正的作用。参苓白术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渗湿止泻、健脾益气的功效,能够提高免疫及调节胃肠激素、保护肠黏膜、调整肠道菌群,对脾虚泄泻证有极佳的改善效果。该次研究选取该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收治的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年龄为 31~75 岁之间,平均(52.2±1.1)岁,男 40 例,女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的为观察组,单纯应用针灸治疗的为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疾病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不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者。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参与此次研究;伴随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应用针灸治疗。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3],选取脾俞、胃俞等作为温针灸的穴位。操作方式: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取舒适俯卧体位,各穴消毒后针灸治疗,当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则不行针。在进针之后,做好防艾灰掉落的措施,把大概2 cm的艾条置于针柄实施温灸,持续治疗两周时间,30 min/次,1次/d。

1.2.2 观察组 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组方:山药片 20 g,白扁豆 20 g,茯苓 15 g,吴茱萸 10 g,干姜15 g,党参片 20 g,砂仁 5 g,甘草片 6 g,大冬 15 g,陈皮10 g,莲子15 g,砂仁5g。1剂/d。选择煎药机煮煎2次,混合药液至 300 mL,分早、晚 2次温服。持续治疗两周时间[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胃脘痛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1)生活质量评分[5]:选择WHOQOL-BREF评分量表,分为社会、躯体、环境、心理、综合5个领域,共26个项目,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得分越高。(2)胃脘疼痛程度:选择数字疼痛评估量表,其中患者的重度疼痛用7~10表示,中度疼痛为4~6,轻度疼痛为1~3,0 为无痛。(3)疗效评定标准:无效:胃镜所见病变无显著改善,症状、体征缓解不明显;有效: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或炎症减轻,或为红色瘢痕期;显效:患者经胃镜检查之后溃疡愈合或炎症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性好转;痊愈:患者的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或炎症消失,胃脘痛症状消失[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胃脘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脘痛程度评分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脘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胃脘痛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胃脘痛程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8.57±3.22 8.86±2.51 0.426 2 0.670 0 3.56±1.07 5.39±2.37 4.222 5 0.000 0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社会质量评分(24.95±5.40)分,躯体质量评分(23.17±5.30)分,环境质量评分(23.37±5.16)分,心理质量评分(23.33±5.33)分,综合质量评分(26.47±5.60)分,对照组患者社会质量评分(18.06±5.31)分,躯体质量评分(17.66±5.26)分,环境质量评分(17.20±5.11)分,心理质量评分(17.24±5.24)分,综合质量评分(18.66±5.56)分,两组患者在社会、躯体、环境、心理、综合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WHOQOL-BREF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WHOQOL-BREF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社会 躯体 环境 心理 综合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24.95±5.40 18.06±5.31 5.458 6 0.000 0 23.17±5.30 17.66±5.26 4.427 4 0.000 0 23.37±5.16 17.20±5.11 5.097 7 0.000 0 23.33±5.32 17.24±5.24 4.893 4 0.000 0 26.47±5.60 18.66±5.56 5.938 1 0.000 0

3 讨论

在“阴病治阳”的理论下,因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属于阴病,选择脾俞、胃俞实施针灸治疗,对增强治疗虚寒证、升发人体阳气的作用显著。温针灸是是针刺与艾灸联合应用的治疗方式,疗效更是突出。温针灸这一中医疗法,是传统化、安全有效的,应用艾燃烧的热透过针体,到达病理位置,并传入穴位,非常适用于脾胃虚寒患者,能够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相应的,补阳祛寒、止痛、调和胃气等,均是针灸所选穴位具备的功能,其中的胃俞、脾俞结合中脘针灸,有益气生血、健脾温中的功能,气海能够通气活血并且止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经较长时间的发展,常感到胃部隐隐作痛,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其中的吴茱萸能够助阳止泻、散寒止痛;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甘草片能够调和诸药、益气和中;党参片健脾益气;补骨脂温脾止泻;茯苓和麸炒白术均能够健脾化湿;炮姜温中健脾;山药补脾养胃;肉豆蔻能够助阳止泻、温中行气。全方共奏化湿止泻之功,可温脾健胃,和中益气。

该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的27例(75.0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34例(94.44%)更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胃脘痛程度评分(8.57±3.22)分,治疗后评分(3.56±1.07)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胃脘痛程度评分(8.86±2.51)分,治疗后评分(5.39±2.37)分,治疗前两组的胃脘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胃脘痛程度评分显著较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社会质量评分(24.95±5.40)分,躯体质量评分(23.17±5.30)分,环境质量评分(23.37±5.16)分,心理质量评分(23.33±5.33)分,综合质量评分(26.47±5.60)分,对照组患者社会质量评分(18.06±5.31)分,躯体质量评分(17.66±5.26)分,环境质量评分(17.20±5.11)分,心理质量评分(17.24±5.24)分,综合质量评分(18.66±5.56)分,两组患者在社会、躯体、环境、心理、综合质量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该次研究结果证实,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选择脾俞、胃俞等穴的温针灸治疗,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胃脘痛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可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胃脘痛程度,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胃脘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基于“碳源”研究参苓白术散中药多糖对二株肠道拟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36例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