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攀岩优秀运动员年龄与身体形态特征

2020-11-22 04:47蔡陆远袁国庆黄佳儒
运动精品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体脂率攀岩竞技

蔡陆远 赵 雷 张 宁 袁国庆 黄佳儒

竞技攀岩优秀运动员年龄与身体形态特征

蔡陆远1赵 雷1张 宁1袁国庆2黄佳儒3

(1.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北京 100763;2.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3;3.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31)

竞技攀岩成为奥运正式项目后,竞争加剧,专项化发展加快,对运动员选材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官方数据与文献查阅总结发现:竞技攀岩优秀运动员的黄金竞技年龄趋于年轻化,尤其女子运动员在选材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训练年限数据;身高并非速度项目的影响因素,但攀石项目受到的影响较大;运动员体脂率水平整体较低,臂长普遍大于身高。

竞技攀岩;身高;体脂率;臂长/身高比值

竞技攀岩(sport climbing)是一项衍生于自然岩壁攀岩(rock climbing)的竞技类攀岩运动项目,包含速度(speed)、攀石(bouldering)、难度(lead)等三个单项。2016年8月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是竞技攀岩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一步[1]。随着项目专业化与专项化程度的提高,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大,从冠军模型视角总结优秀运动员的相关特征将有助于优秀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增加培养成功率。本研究将总结竞技攀岩优秀运动员的年龄与身体形态特征,推动项目科学化选材水平。

1 年龄特征

2007年国际攀岩联合会成立,并从国际登山联合会完全接管竞技攀岩项目,同年将速度随机赛道调整为速度标准赛道,自此,项目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1991-2005共8届世锦赛的速度项目(随机赛道)优势国依次为:乌克兰(8金22牌)、俄罗斯(4金23牌)、比利时(1金3牌),并且优势较为集中;但是2007-2019年8届世界赛速度项目(标准赛道)优势国依次为:俄罗斯(5金24牌)、中国(5金14牌)、波兰(3金10牌),并且优势较为分散。与此同时,难度与攀石项目在线路风格方面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与以往“老式攀岩(0ld school climbing)”不同,难度与攀石线路风格更加多样化,演化出协调发力(coordination)、跳跃(dyno)、能力坡点(power compression)、抠点(crimpy)等风格,这都会间接的影响到运动员相关特征的改变。因此,从参考价值角度出发,对单项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总结以近8届世锦赛(2007-2019年)获奖运动员获奖时基本信息为总结依据;三项全能选取了2018年与2019年两届世锦赛,以及2019年世界杯总决赛获奖运动员获奖时年龄数据为总结依据;东京奥运资格获得者选取了截止2020年11月29日以来获得者获得资格时年龄数据为总结依据。所有年龄数据采集于国际攀联官方网站(网站地址:https://www.ifsc-climbing.org/)。

表1 竞技攀岩优秀运动员年龄特征(均数±标准差/中位数)

项目速度 难度 攀石 三项全能东京奥运资格获得者(n=17) 冠军(n=8)获奖(n=24)冠军(n=8)获奖(n=24)冠军(n=8)获奖(n=24)冠军(n=3)获奖(n=9) 男子21.75±1.91/2222.75±3.63/22.5 25.63±3.34/2624.50±4.09/25 22.00±2.45/2122.83±3.13/23 26.00±2.65/2725.56±2.70/2624.94±5.39/25 女子23.50±2.78/23.523.79±3.50/23 21.75±3.69/21.522.42±4.43/21.5 22.63±2.97/23.523.83±3.86/24 18.67±1.53/1922.22±4.06/2222.94±3.67/23

由表1可见,就单项而言,男子难度与女子攀石、速度的获奖及夺冠运动员年龄相对较大,男子速度、攀石与女子难度运动员获奖及夺冠年龄相对较小。Lutter等[2]在针对竞技攀岩的医学思考中指出,随着项目进入奥运项目序列,优秀运动员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也在不断减小,总体而言,反映出男子速度、攀石与女子难度项目的优秀年轻运动员基数更大,竞争更加激烈。三项全能中,女子的获奖与夺冠年龄也比男子更小,反映出项目入奥后女子项目的蓬勃发展,男子项目的总体发展更为成熟,在三项全能项目中站上领奖台需要具备更强的能力与更为丰富的大赛经验。东京奥运资格同样采取三项全能的竞赛模式,但是受到每个国家最多4人(2男2女)的规则限制,女子资格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较三项全能比赛年龄更高,男子则相对更低,侧面反映出男子顶尖水平选手集中在高年龄段,女子顶尖水平选手则集中在较低年龄段。由于男子单项中,仅难度单项优秀运动员年龄偏大,速度与攀石单项的年龄偏小,女子单项中,速度与攀石单项优秀运动员年龄偏大,仅难度单项年龄偏小,那么在三项全能计分模式下,也能够更好的解释东京奥运资格获得者较三项全能竞赛运动员的差异。

总体而言,竞技攀岩的黄金竞技年龄趋于年轻化。不可忽略的是,竞技攀岩进入奥运会序列后对项目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优秀年轻运动员大批涌现,但是在顶级赛事(如奥运资格赛)中,具备丰富竞赛经验的年长运动员仍然能够牢牢把握机会,而女子全能项目则受限于前期发展不足,呈现出相对低龄化的竞争格局。现阶段,女子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要关注有更长攀岩训练年限的优秀运动员。

2 身体形态特征

随着竞技攀岩的快速发展、专项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身体形态特征的运动员在竞赛实践中出现分化,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更为集中。

2.1 身高特征

由于速度项目在专项技术方面有了更为细化的技术攻关,所实现的竞技表现结果为:在世界大赛中,无论较高身高或较低的运动员都可凭借较为适应于自身身高条件的专项技术体系获得较好的竞赛表现。刘传勤等[3]与郭峰等[4]报道的中国国家队优秀男子速度运动员身高为169.67±0.58-171.20±2.10cm,女子为163±3.56-162.1±3.4cm,Krawczyk等[5]与Ozimek等[6]报道的欧洲优秀男子速度运动员身高174.00±6.00-179.33±9.52cm。例如,女子速度项目中,当前女子世界最快竞赛成绩(6.74s)保持者邓丽娟身高是162cm,第二快保持者(6.81s)牛笛是171cm,两者分别在线路中段与最后段的技术存在不同,并且这样的不同是基于身高限制导致的技术差异。因此,对速度项目运动员而言,目前身高并非是主要影响因素,更多的需要基于运动员身高特征,制定个性化的专项技术体系。

难度与攀石项目竞赛过程中采用的是定线员根据赛事参加者总体水平情况所设定的线路,身高因此成为较大的一项影响因素,尤其是线路风格多样化发展后,“攀石线路吃身高”几乎成为从业人员的最常用评价语之一。因此,总结近几年报道的优秀难度与攀石运动员身高集中为:男子173±8-175.00±0.11cm[7,8];女子161±6-160.6±5.1cm[9.10]。但是,相对于攀石项目而言,难度项目的竞赛规则要求是在不低于15m的岩壁上定连续攀爬的线路,虽然当前难度项目线路风格呈现出“攀石化”的趋向,但是依然需要基于难度项目的竞赛性、观赏性需要,规避“吃身高”的情况。近几年的攀石世界大赛结果体现出显著的规律:身高越高越占据优势,而当前难度比赛中则并无此规律,例如韩国运动员Kim Jain,身高只有152cm,近几年的难度世界大赛中依然具备上佳表现。因此,攀石运动员选材方面需要将身高作为重要考查因素之一。

2.2 体脂率特征

由于速度项目是以磷酸原、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系统供能[3],难度与攀石项目是以有氧与无氧双供能系统供能[11],并且竞技攀岩项目是以对抗自身体重向上攀爬的运动项目,综合而言,理论上竞技攀岩运动员需要较低的体脂率水平以减少脂肪带来的额外负重。Schöffl等[12]报道的德国国家队难度与攀石运动员中,男子体脂率平均为3.6%,女子平均为11.8%,均低于早期5.11+及以上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男子6.8±2.6,女子14.6±2.3)[13]。Krawczyk等[5]曾报道波兰男子速度运动员的体脂率为13.40±1.64,但是实际上,现阶段该体脂率水平已经远远达不到优秀男子速度运动员水平要求,尤其近几年波兰男子速度项目整体水平并不高也间接说明了该结果反映出的诸多相关问题。

2.3 臂长/身高比值特征

魏梦力等[14]的综述总结,竞技攀岩运动员的臂长通常要大于身高。尤其对于攀石运动员而言,较长臂展的运动员能够在“吃身高的线路”中,做到更好的抓握,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对于难度运动员而言,同样能够带来更为轻松的抓点表现。Donath等[15]报道的优秀攀岩运动员臂长/身高比值数据中,男子为1.02±0.02,女子为1.01±0.02,Michailov等[16]报道的男子结果为1.03±0.03。Cheung等[17]报道的我国香港地区优秀攀岩运动员中,男子为1.05±0.03,女子为1.05±0.06。以上报道均显示出,优秀攀岩运动员的臂长要大于身高。

3 小结

随着项目发展进一步成熟,专项化训练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竞技攀岩运动员黄金竞赛年龄与身体形态专项化特征也会更加突出。当前的研究总结发现,优秀竞技攀岩运动员的黄金竞赛年龄趋向于年轻化,尤其女子运动员的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身高特征表现为速度运动员的身高特征并不显著,主要在于特定标准赛道基础上,不同身高优秀运动员具备符合自身身高特点的技术体系,但是攀石运动员在比赛中受到身高影响较大;体脂率特征也表现为整体偏低的水平,但是针对优秀速度运动员体脂率结果的报道与当前实践结果差距较大;臂长/身高比值特征整体表现为臂长大于身高。

[1] Lutter C, Tischer T, El-Sheikh Y, et al. Doping in Sport Climbing: Status Quo in a New Olympic Discipline[J].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2019, 18(10): 351-352.

[2]Lutter C , El-Sheikh Y , I Schöffl, et al. Sport climbing: med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is new Olympic discipline[J]. Br J Sports Med, 2017,51(1):2-3.

[3]刘传勤,王庆福,边万忠.我国优秀攀岩速度赛运动员赛前血乳酸与心率变化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5):69-71.

[4]郭峰,王健壮,张宁.我国优秀速度攀岩运动员专项攀爬过程的能量代谢和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6):92-97.

[5]Krawczyk M , Ozimek M .Somatic traits and motor skill abilities in top-class professional speed climbers compared to recreational climbers[J]. J KynesiolExerc Sci,2014,66(24):25-32.

[6]Ozimek M, Krawczyk M, Rokowski R,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anaerobic power and its effect on speed climbing performance in elite climbers[J].Sport Sci,2018,3(15):149-158.

[7]Laffaye G, Levernier G, Collin J M. Determinant factors in climbing ability: Influence of strength, anthropometry, and neuromuscular fatigue[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16, 26(10): 1151-1159.

[8]Bergua P, Montero-Marin J, Gomez-Bruton A, et al. Hanging ability in climbing: an approach by finger hangs on adjusted depth edges in advanced and elite sport cli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 2018, 18(3): 437-450.

[9]Novoa-Vignau M F, Salas-Fraire O, Salas-Longoria K, et al. A comparison of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matotypes in a group of elite climbers, recreational climbers and non-climbers[J]. MedicinaUniversitaria, 2017,19(75): 69-73.

[10]Medernach P J , Kleinöder, H, Lötzerich, Hermann H. H. Movement Demands of Elite Female and Male Athletes in Competitive Bouldering[J]. J Phys Educ Sport, 2016,16(3):836-840.

[11]Bertuzzi RC, Franchini E, Kokubun E, et al. Energy system contributions in indoor rock climbing[J]. Eur J Appl Physiol, 2007,101 (3): 293-300.

[12]Schöffl I, Lutter C, Schöffl V. What to Examine in Youth Climbing Athletes: Yearly Examination of the German Climbing Team and its Consequences[J]. Sportverletzung· Sportschaden, 2019,33(4): 212-215.

[13]Mermier C M , Robergs R A , Mcminn S M , et al.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indoor rock climbing.[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7,31(3):224-228.

[14]魏梦力,钟亚平.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20,7(56):90-98.

[15]Donath L, Roesner K, Schöffl V, et al. Work‐relief ratios and imbalances of load application in sport climbing: Another link to overuse‐induced injurie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13,23(4): 406-414.

[16]Michailov M L , Morrison A , Ketenliev M M , et al. A Sport-Specific Upper-Body Ergometer Test for Evaluating Submaximal and Maximal Parameters in Elite Rock Cli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5,10(3):374-380.

[17]Cheung W W , Tong T K , Morrison A B , et al. Anthropometr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Chinese Elite Sport Climbers[J]. MedicinaSportiva, 2011, 15(1):23-29.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and Body Shape of Elite Sport Climbing Athletes

CAI Luyuan, etal.

(Mountaineering Management Center,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100763, China)

蔡陆远(1986—),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竞技攀岩运动训练与竞赛。

袁国庆(1987—),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体脂率攀岩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胖不胖?体脂说了算
不胖不瘦,需要运动锻炼吗?
体脂率下降5%后,你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我渴望一个健康标准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