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设问规律及教学策略

2020-11-21 02:11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考点主观

陕西

解答高考思想政治主观试题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拦路虎”,突破主观试题也是高考思想政治取得高分的关键。高考思想政治主观试题具有设问明确、情境复杂、重在思维、答案精炼的特点,而《经济生活》主观试题的设问直接规定了命题的基本模型,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因此,有效解读设问对于科学、准确、全面解答高考思想政治主观试题的题型进而探索复习备考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6—2020 年高考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设问汇总

通过对2016-2020 年高考全国卷《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设问汇总,笔者发现《经济生活》的主观试题以经济信息描述类、原因类、措施类、影响类等四大类为主,但是在这四种类型之中“A 对B 的作用(影响)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设问类型。因此,在《经济生活》主观题的高考复习备考中必须将“A 对B 的作用”这一关系论证类题目作为突破的重难点。

二、《经济生活》“A 对B 的作用”类主观试题的备考策略

1.明确经济概念,厘清知识的内涵外延

“A 对B 的作用”首先考查的就是两个基本的经济概念之间的关系。在“A 对B 的作用”类的主观试题解答中,学生对概念本身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着此类试题的解答思路。在具体的复习备考中对于经济学概念的处理上,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模糊化的概念教学和精准型的概念教学并重。对于很多《经济生活》中的概念,比如消费心理、消费结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学生只需要通读教材然后结合具体的生活常识就很容易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这一概念给出具体而又准确的定义,在教学的最终目标上只需达到学生能够“意会”即可。例如,考生在解答2018 年全国Ⅲ卷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只需知道“人工智能技术”指代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节省企业的人力投入等等,并不需要准确表述“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模糊化的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够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对于另一些经济概念,比如恩格尔系数、财政、税收、再分配等,教师则必须通过精确的概念阐述帮助学生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总之,到底是采用模糊化的概念教学还是精准型的概念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内容做出判断,但总体的原则就是减少单纯的概念记忆,强化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二是生活化的概念理解和术语化的概念记忆并重。对于《经济生活》的概念,如果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将会让概念本身富有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讲授“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和“垄断”等概念,笔者以当地的“面皮”为素材,讲述了面皮价格变化的影响,与学生讨论了“如果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面皮店会发生什么经济现象”的问题,在生活的场景中学生明确了市场发挥作用其实就是价格、供求、竞争发挥作用,无形之中已经明确了“市场机制”的概念。然而,在这一框题的另一个概念“市场准入规则”的教学上笔者采用了教材关于概念的详细定义,使学生明确了“市场准入规则”的“降低”与“提高”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笔者认为,如果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对于“市场准入规则”和“市场机制”的概念足够清楚的话,2014 年全国Ⅰ卷的“降低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使消费者受益的”这一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容易。

2.重视知识体系,搭建完备的逻辑框架

无论是传统的高考命题还是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必备知识都是高考命题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经济生活》的高考复习备考中,学生必备知识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主观试题能否精准定位和准确解读。在“A对B的作用”类试题的解答上,不仅要求学生明确考点,更重要的是形成结构图、知识树、知识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构建形成基本的逻辑框架。为此,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

一是勾勒以教材单元为基础的结构图。《经济生活》教材的典型特点是四个单元具有鲜明的区分,以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为线索,将所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因此,笔者在复习中始终坚持考点复习与知识关联相结合,使每一单元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例如,在第一单元的“生活与消费”的考点复习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如下的知识结构图,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是描绘以点—线—面为思路的知识树。在按照教材单元先后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考点复习后,如何使单元与单元之间、不同模块的考点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就成为复习备考的关键所在,这也是“A 对B 的作用”类主观试题突破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在系统考点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知识树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核心考点形成宏观理解,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为此,笔者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时,形成了以“消费”和“生产”为核心的知识树,达到了加深理解、考点延伸的目的,具体的知识树形式如下:

三是完善以重点难点为线索的知识库。在《经济生活》的复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经济学名词和新的时政术语,学生能否对其进行正确理解同样是解答“A 对B 的作用”类主观试题的关键。比如2020 年全国Ⅱ卷的“当前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对于“就业——收入——消费——生产”这一链条非常熟练,而这从根本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体系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完备化。此外,2017 年全国Ⅰ卷的“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属于“问题—措施类”题目,但本质上仍然属于“A 对B 的作用”,学生能否全面分析“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但是学生对于“供给侧改革”这一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着答案的完整与否。因此,笔者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在不断帮助学生完善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经常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时事政治材料,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概念和术语进行积累,使学生的知识库不断完备。

3.优化课堂组织,把思维训练作为核心

“A 对B 的作用”类问题的考查,表面上是考查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但从根本上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严谨度的考查。因此,《经济生活》的复习备考应该以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为核心,不断优化课堂组织。具体来说,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

一是坚持以问题为核心的考点复习。高三第一轮复习很容易陷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低效模式,而这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考的命题要求。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通常的做法就是考点问题化,使考点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得以培养。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中的“国家财政”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何作用?财政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吗?如何看待财政赤字?”等五个问题,学生在对这五个问题的思考中解决了考点中的基本问题,达到了厘清考点、明确关联、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学生的考点阐述式训练。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考点具有良好记忆是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学生对考点的记忆不等于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只有当学生能够自我表述清楚时才能达到思路清楚的目标。因此,在《经济生活》的考点复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考点自我阐述式训练,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对考点的理解,为解答“A 对B 的作用”类试题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笔者主要采用了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师生之间的“相互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在自我阐述中明确疑难、厘清思路。

三是坚持系列化考点综合提升。高考试题的“综合性”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综合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层层推进。因此,在《经济生活》的复习备考中,笔者尤其重视训练的系列化,通过系列化的考点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例如,在复习“征税与纳税”这一内容时,笔者对考点的训练分为了3 个层次:第一层是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第二层是税收与生产、消费的关系;第三层是税收与企业、个人的关系。第一层主要是把握教材前后之间的关系,第二层主要是解决考点和第一、二单元之间的关系,第三层主要是解决考点和整本《经济生活》教材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层层训练和系列推进,学生再去解答2018 年全国Ⅱ卷的“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一问题时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总之,高考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主观试题虽然在历年的高考中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A 对B 的作用”类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将明确经济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思维训练作为重点,不断增强学生对“A 对B 的作用”类试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考点主观
沉淀溶解平衡的考点突破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对立与存在
集合考点例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