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向度

2020-11-20 02:02张颖
教师·中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价值意蕴特殊教育

张颖

摘 要:特殊教育多元融合是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特殊教育中存在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手段缺乏等多种问题,为有效地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倡导多元融合的教育思路,可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取差异化多元课程形式、生活化多元教学样式、个性化多元安置方式和专业化多元运行模式进行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实践,全面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特殊教育;多元融合;价值意蕴;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104-02

发展特殊教育是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在形式上倡导将残疾学生安置在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其实质和价值取向指向公平,强调“零拒绝”和“一个都不能落下”等理念。推进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就是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变革。

一、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概述

特殊教育多元融合是以残疾学生为中心,强调参与与接纳,反对歧视与排斥,尊重特殊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多方面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最终目的是帮助残疾学生获取更多知识,顺利融入现实生活。[1]

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具有适应性和生活性的特征。适应性具体表现为多元融合教育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所以特殊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须考虑到残疾学生需要的广泛差异性,从而进行多元选择,探索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场域,使之既能满足集体教学统一质量要求,又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生活性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是为残疾学生步入社会所做的准备工作,多元融合让每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在适合自己年龄的教育环境中一起学习,学会处理社会和环境的多样性,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个体和平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就是要帮助残疾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和交流能力,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自信的心态,成年后尽可能独立生活,融入社会。

(二)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关键要素

(1)教学内容。生活性是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开展特殊教育时,由于残疾学生有其特殊的教育需求,因此要注重设定围绕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生活技能培养和与学生感知方式相适应的具体教学内容,诸如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把认知性强的学科内容替换成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把难于参与的课程替换成能满足学生实际特殊需要的课程。[2]教学内容应从课堂走向生活,促使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同时,集合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医教结合、心理干预、沙盘游戏、音乐治疗和蒙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基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课程。

(2)教学方式。多元融合教育的基本信念是“人人皆有权利接受平等和高质量的教育”,“全覆盖”意味着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应涵盖所有类型的残疾学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三类。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及大城市已经将融合教育分批次逐步扩展到包括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精神残疾、多重残疾、脑瘫、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内的其他残疾类型和程度较重的残疾学生,探索形成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符合我国国情,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因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在个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个体残疾学生的成长需求,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個性化教育计划,按照“按需供教”的原则实现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情、班情、校情和地情研发出更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内容,并根据普通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适应性、变通性的调整,以学生能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残疾学生因身心障碍严重需要特殊的支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可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教学场景。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坚持以残疾学生为主体,弥补缺陷,发展潜能,关注成长。在特殊教育过程中,除了使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外,更多的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对残疾学生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在整合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物质资源、增强残疾学生的归属感时,不仅要有特教专任教师和普特融合、校内外协同、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还应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全纳的教育文化环境。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本课程外,还应有特殊课程,并对残疾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评价,满足其教育环境的需求。运用多元融合教育的策略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教师支持、伙伴支持、家长支持、媒介支持等教学支持系统,融合教育情感资源,提升全体参与者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关怀学生,从心理上给予其良好的支持,从而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实践向度

(一)差异化多元课程形式的实践向度

特殊教育课程最关键的要素是调整,是基于学生一般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个别情况进行弹性修正。特殊教育多元融合课程形式的构建具体包括普通课程、特教课程和生本课程,每种课程都以差异性和基础性为重点。

普通课程融合是指与普通学生一样的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和学习内容的基础性。根据学情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制订一套个性有效的教学方案,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合师生和生生,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班级小集体和学校大集体的融合。

特教课程融合与特殊教育课程教学形式相同,针对残疾学生具体教育需求的分层可以包括不同的课程模块,主要为核心课程、功能性课程、职业技能性课程以及康复治疗性课程。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要对这些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分层与组合,构成针对学生特点的特别化课程体系,将基于标准的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通用学习设计理念进行课程适应性调整和修正。[4]开展康复性训练课程、学科补救性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科学探索类课程、兴趣活动类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等的教学时,应做好小组教学工作,注重个训的隐秘性。

生本课程融合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满足残疾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培养并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师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尽可能精简,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可编辑对应的生本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帮助残疾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和地域的特色,促使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二)生活化多元教学样式的实践向度

特殊教育多元融合应以个别化和动态化为策略,采用以医促教、关注差异、指向就业的教学形式。

以医促教是指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融合残联、医院、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组成康复工作小组对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让残疾学生享有康复服务。

关注差异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残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会日益明显,常规教学方式将无法满足残疾学生的成长需求,故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复式教学方式,采取以德育为首、智育为辅、康复为助、美体劳并重的个性化发展观点,遵循尊重差异、平等参与、个别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多元融合为基础、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特殊教育模式。[5]

指向就业是指步入高中阶段后,特殊教育应开设与残疾学生未来生涯相关的课程。《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针对残疾学生开展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推行职業教育和培训的一体化,融合多方力量构建特殊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共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能为残疾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个性化多元安置方式的实践向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必须提供多元选择,以适切性和选择性为基本原则,创造出“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多元安置方式。

“全日制”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中有条件、有意愿融入普通学校的肢残、轻度智障、弱视和重听等残疾学生,可将其选送到普通学校由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师共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是让中度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共同学习,互相陪伴成长。

“半日制”是相对“全日制”残疾儿童人数较少的普通学校,分为上午班和下午班,学生一半时间参加普通班级学习,一半时间接受特殊教育资源的个别辅导。通过提供额外支持,进行问题解决性质的干预,构建起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教育服务体系。

“走班制”是指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每人至少有两张课表,即一张是集体的大课表,一张是个别化的融合课表,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课程选择、班级安排。比如,对有音乐特长的残疾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就把残疾学生送到普通班级,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上音乐课;对有绘画特长的残疾学生,在上绘画课的时候,就把残疾学生送到普通班级,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上绘画课。

多元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趋势。我国融合教育正从规模效应走向质量提升,推进特殊教育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办好特殊教育”要求的当务之急。随着对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理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促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化,特殊教育多元的融合为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更好地使残疾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社会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邓 猛,杜 林.西方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及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型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9,(3):3-10.

[2]皮悦明,王庭照.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型——兼论社会网络范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8,(12):3-9.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价值意蕴特殊教育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