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行动关键在践行落实

2020-11-20 02:01张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质量提升立德树人

【摘 要】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提升质量必须正视和反思质量建设中存在的认知迷误的遮蔽、知易行难的制约及整体合力的耗散问题。质量提升行动重在提升质量的践行落实水平,其对策是:以立德树人培养人的必备品格素养,以赋能为本培养人的关键能力素养,以深化融合夯实质量提升保障平台,以教法改革实现质量提升手段创新。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质量计划”;立德树人;关键能力;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8-0013-04

【作者简介】张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职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书国研究员认为,教育新时代的内在意涵是: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教育服务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内涵规定和使命,要求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和高水平的办学效益体现才能实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颁行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质量计划”)。“质量计划”给出的目标宗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目标诉求是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備,类型特征更加凸显,办学机制更加完善,“三教”改革更加深入。这“四个更加”,体系完备是质量的保障,特征凸显是质量的关键,机制完善是质量的核心,改革深入是质量的落实。应当说,“质量计划”是进一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向着质量转型的必然取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赢得话语权和“领跑”资格的再次出发。

一、职业教育质量现状的反思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做得并不出彩,问题解决得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一是认知的迷误与遮蔽。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质量是根本,是目的,是内涵,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出路和方向。人们对此是有着高度认同和价值共识的。但理论上的认同并不代表实践上的清醒,就是说,一旦到了实践中人们还存在着对质量反思和追问的“灯下黑”的情形。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没有人认识到(或是不愿承认)自身质量低下的问题,迫切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这就使职业教育陷入一种迷误或遮蔽,即对办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总是喜欢眼睛向外找原因、找理由,不当归因;而不是眼睛向内找问题、找差距,补短纠偏。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的问题,总是归因为“企冷”,而且还是“校热企冷”,却不去反思琢磨“企为什么冷”,或“校热”是否“热”在了企业之所需、之所求的点子上。笔者认为,“企冷”的根本原因还是学校自身内涵、内功、内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过硬,才会面临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的冷遇,本质上是企业对学校育人质量说“不”的表现。正是这种对自身质量问题的“选择性忽视”或推责归因,使学校无视自身办学的质量问题,失去改进办学质量的动力,使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长期处在停滞状态,欲进不能,裹足不前。

二是知易行难的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问题在于想提高质量却并非易事,这就是知易行难。知易行难对质量提升的影响:一者,认知的澄明并不等于行动的自觉和成功的易得,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消弭的“异步差”。二者,人们普遍抱持着趋易避难、趋乐避苦的难易观,这与人性的弱点——急于求成而又幻想轻松成功高度相关。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难度值高、准备期长,自然引发人们的心理规避和退缩。三者,质量提升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往往导致“鲜克有终”。特别是当努力而成效不显时,更会诱发人们放弃坚守的心态。

三是系统工程的合力耗散。质量提升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还有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的创新给力。在这样整体联动的系统工程中,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是质量提升工程的影响因子。如果某个局部或某些个人不是凝心聚力,而是离心懈力,放弃努力;不是“成功必定有我”勇于担当,而是“成功不必在我”应付差事,就会制约整个质量提升工程的效益和效能,使质量提升处于“空喊质量而不得、追求质量而低效”的尴尬境地。

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践行落实的对策

质量提升这场攻坚战,人们对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不难统一思想和达成共识,难在践行落实、超越突破。笔者以为,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抓手或突破口,寻求质量的提升和超越。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人的关键素养、高级素养。北师大林崇德教授领衔开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其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了核心素养的两个关键维度:一是能力提升,二是品行升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在这两个方面发力用功、落实到位。

(一)立德树人:培养人的必备品格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质量计划”在工作目标中也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是人品行的根基,人因德而立,事因德而成。所以习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它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的思想和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品位、思想能力和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完整的人格。”[1]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培养不到位,就难以“成人”,甚至可能成为害莫大焉的“毒才”、令人唾弃的“废才”。所以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一定要以德育人,育德为本,培养学生做人的教养、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守法、讲公德、富有社会责任感等起码的德行与素养。提高学生的素养品质还包括“质量计划”所要求的培育职业素养和塑造工匠精神。“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类都要选取典型的企业作为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选树一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典型。”“大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如是,才不会背离职业教育育人的根本方向和使命。

(二)赋能为本:培养人的关键能力素养

能力是人左右和支配自身命运的本领和力量,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为学生赋能的类型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手上做得来”“身上行得出”的职业能力,“是‘谋生之准备、为人的技术生存奠基的教育。它是现实关怀取向的,是职业教育根本的价值皈依”。[2]职业教育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实施,即由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湖南农业大学周明星教授将其描述成“新手—熟手—能手—高手—旗手”五个职业人才培养阶段。[3]庄子《庖丁解牛》中写道,“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岁更刀,割也”;“今臣(庖丁)之刀十九年矣,而若新发于硎”。三种不同的解牛方式说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而道的过程。做到这一点,一要有充分的实践训练,以达及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提升;二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遵循规律,以达至“进乎技也”的“道”的境界。职业教育培养人的核心能力素养,提升培养质量,就是要遵循育人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向更高的境界努力。

(三)深化融合:夯实质量提升保障平台

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是需要外在条件和特色创新机制来保障的。这个机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批示中强调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其质量提升必须依赖“两个坚持”的特色生成平台、融合创新平台和质量保障平台。企业有教育方面的局限,学校有职业方面的局限,这样的局限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必须通过合作才能相互弥补。反过来说,企业有企业的资源,学校有学校的优势,只有合作互补才能共赢。所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单纯依靠学校或单纯依靠企业都难以实现,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之路,使职业教育在合作中走向完善和超越。

深化融合首先要建立面向产业办学的支撑平台和指向真实场景的教学平台。“面向产业的支撑平台”是打基础和创条件的,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生施展平台。具体实施要向课程和实质育人拓展延伸,按照“质量计划”要求,做到“校企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共开课程、共训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真实场景的教学平台”是实践和保障性的,要求做到“学习方式的生产化、教学方式的临场化、学生身份的学徒化、教师身份的师傅化、学习结果的产品化”,[4]这样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成色。其次还要强化协同育人力度。落实“质量计划”提出的“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职业教育只有借助这一跨界合作平台,深化融合,落实“质量计划”提出的各项创新举措,办学才能出特色、保质量、上台阶。

(四)教法改革:实现质量提升手段创新

教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法在手段和工具层面,是“三教”的逻辑中介,是质量提升的实现环节。教法改革是对教师课改真伪的检验、教学智慧的验收和创新能力的挑战。所以“质量计划”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创新教学模式,推動‘课堂革命”。教法改革的实施,一要颠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讲授法。讲授法也许在知识灌输上有效率优势,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却是收效甚微。二要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探究是一种穷根究底的深度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外在表象深究内在机理,从知识的机械学习到意义学习,从实操的“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讨论是一种对话教学,对话、交流、讨论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是教学创新的应然形式。对话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显性对话,还应包括人与情境、对象、工具等的相互作用和隐性对话。显性对话交流使学生获得思想感悟、智慧启迪和精神成长,隐性对话则使学生了解对象的本质、工具的物性、事物的属性,为能力培养奠基。参与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衡量标尺。学生参与不仅是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需要,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吸引力、课改有效性的指标。好的教法改革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过程的愉悦、深刻理解知识后的自我效能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沉浸式、卷入式地学。这应当是教法改革的最高境界。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提升质量必须正视质量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予以践行落实,才能真正使人才培养提速增效,质量提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5.

[2]张健.职业教育的“能育”本质及其施教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14):44-47.

[3]周明星.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0-261.

[4]崔志钰.产教融合的问题解析与深化策略[J].江苏教育,2020(46):75-76.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质量提升立德树人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