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乐意,史 兵
(1.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2.青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810008)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在经过了4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18年的新课改之后,都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1],目前已成为学校体育、社会、乃至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随着《“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的出台,我国对健康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整体水平较低,静态生活方式普遍[2],已严重影响了体质健康的发展。为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自2000年开始,我 国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开展过4 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以大样本提取了我国幼儿、儿童青少年(学生)、成年人、老年人4个群体的数十万人的体质监测数据,为体育强国建设铺垫了体质健康现实基础,也为我国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制定、 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国民体质数据资料。本文将围绕2005年与2014年儿童青少年群体体质监测数据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变化规律和特点,并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途径,以改进体育教学策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研究主要以2005年、2014年两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规律与特点为研究重点。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CNKI 等数据资源库查阅大量学生体质相关文献资料,在国家教育部官网搜集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等资料内容,以奠基研究的资料信息与理论基础,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
1.2.2 统计分析法
本文使用EXCEL、SPSS 统计软件对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结果做统计、对比、分析、绘制图表等,使大量数据经过处理展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关照学校体育教学提供详实、直观的数据资料。
1.2.3 逻辑推理法
根据数据结果展现的规律和特点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确定逻辑起点和因果关系,探析学校体育教学改进策略。
国民体质监测中,儿童青少年共测试项目17 项,其中男性15 项,女性14 项。17 项测试项目中有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指标7 项(身高、体重、胸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其余10 项是身体素质相关测试项目。本研究只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行研究。从2005年、2014年两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中提取出7~19 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监测数据信息,具体项目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国民体质监测中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信息
图1 2005年与2014年7~19 岁男性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
由图1 可知2005年与2014年我国男性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总体趋势。2005至2014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握力、50m 跑两项测试成绩有所增加,其中握力涨幅为1.83%,50m 跑涨幅为0.35%。监测指标中坐位体前屈、1000m、50m*8 往返跑、引体向上、斜体向上、立定跳远监测结果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7~12 岁儿童斜体向上成绩下降幅度最大,达23.01%,其次是13~19 岁青少年的引体向上成绩下降13.56%,坐位体前屈成绩下降10.75%。
图2 2014年与2005年7~19 岁女性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
由图2 可知,2005~2014年女性儿童青少年的立定跳远与800m 跑两项成绩有一定降幅,其他素质指标均有所增长。其中衡量力量素质的立定跳远下降1.06%,但仰卧起坐、握力力量素质均有大幅提升,涨幅分别为5.18%、1.62%,柔韧性素质涨幅最大,达到6.08%。
根据图1、2 可知,男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明显,且涉及力量、柔韧等多项素质。但,女生身体素质测试多项成绩都呈上升趋势,如柔韧、速度、力量等素质。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正呈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4],但从具体变化形式上看,女生身体素质下降较少,男生较女生身体素质下降更为明显,且涉及多项身体素质。总之,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参差不齐,在性别、素质间呈现失衡现象,其中男生的引体向上、斜体向上与女生的仰卧起坐、 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变化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2.2.1 儿童青少年力量素质对比分析1)男生斜体向上、引体向上成绩对比分析
单杠斜体向上是7~12 岁男性儿童考察上肢、背部协同力量的主要测试项目之一。由图3 可知,2014年7~12 岁儿童斜体向上能力与2005年相比有较大差距,总体平均水平下降幅度明显。说明2014年7~12 岁的儿童上肢力量较弱,可能与力量练习不足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单杠引体向上动作主要锻炼的肌肉是:前臂的屈肌、背阔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5],是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中常用的锻炼动作,是衡量锻炼者力量素质的标志之一[6]。由图4 可知,青少年在14 岁以后,2014年引体向上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与2005年相比差距逐年加大,足见力量练习“负债”逐年累加,从微量变化到达质变结果。男生引体向上测试结果降幅达13.56%,也说明儿童青少年该身体部位力量素质下降趋势明显,此现象与现代化社会便捷化发展有一定关系,但仍需要从体育教学角度寻求发展路径。
图3 2005年与2014年7~12 岁男性儿童青少年斜体向上成绩对照
图4 2005年与2014年13~19 岁男性青少年引体向上成绩对照
2)学生握力成绩对比分析
握力主要反映人前臂和手部屈曲肌肉的力量,体现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是男、女生都参加测试的项目。握力通常跟体重相联系,以握力体重指数的形式用于科学评估身体力量。由图5 可知,男、女生2014年握力成绩曲线与2005 的成绩基本重合,有微幅上升,但由图1 可知,男、女生2014年握力成绩较2005年分别提高1.8%、1.5%。此对比说明学生握力成绩有所提升,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提高有一定关系。而在18、19 岁时,学生握力成绩有所下降,说明在大学里学生力量训练严重欠缺,未能保持力量素质,致使手臂力量下降,需要反思大学体育教学及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增加力量运动负荷,提高力量素质。
图5 2005年与2014年7~19 岁儿童青少年握力成绩对照
3)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立定跳远主要考察下肢的爆发力,同时对腰腹部核心、身体协调配合发力的能力有所考验,是男、 女生都要测试的项目。由图6 可知,儿童青少年2014年立定跳远成绩曲线与2005 的成绩基本重合,有微幅下降。由图1 可知,男生2014年立定跳远成绩较2005年的成绩下降约1.6%。立定跳远成绩的下降说明儿童青少年下肢爆发力训练有所欠缺。在18 岁后,两次成绩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再次说明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身体力量素质练习缺乏,应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图6 2005年与2014年7~19 岁儿童青少年立定跳远成绩对照图
4)女性儿童青少年仰卧起坐成绩对比分析
仰卧起坐是女生核心力量练习的重要动作内容,是考核女生腰腹部力量的主要动作。由图7 可知:女生仰卧起坐2014年较2005年在7~17 岁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在18 岁时,2014年成绩较2005年有微幅下降,说明在大学中,女生的腰腹部核心力量训练不足,引起腰腹部力量下降。
图7 2005年与2014年7~19 岁女性儿童青少年仰卧起坐成绩对照
2.2.2 男、女性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由图8 可知,男性儿童青少年2014年坐位体前屈成绩较2005年在各年龄段都有明显降幅,而女性儿童青少年的成绩则呈现涨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可见男生的柔韧素质练习不足,应予以加强。7~19岁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发展呈现“V”字形,7~13 岁呈下降趋势,14~19 岁呈增长趋势,此现象体现出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准确把握。
图8 2005年与2014年7~19 岁儿童青少年坐位体前屈成绩对照
2.2.3 男、女性儿童青少年耐力素质分析
1000 m 和800m 跑是学生心肺耐力的主要的考核指标,对反映身体素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占20%的权重。由图9 可知,2014年男生1000m 跑成绩在13、14、15 岁时与2005年成绩曲线基本吻合;但在16 岁以后,2014年成绩低于2005年,且差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且均在19 岁时达到最好成绩。女生2014年成绩与2005年分别在15岁、16 岁出现了成绩下降的转折点,此现象分别维持到18 和17 岁方出现成绩提升的转折点。女生在13~15 岁2014 的测试成绩较好,但在16 岁成绩出现了反转,测试成绩反而是2005年的较好。显现出在高中阶段及以后男、女生耐力项目训练的缺乏与不足,引起其耐力素质下降。此现象可能与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体育中考体制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应反思体育教学贯彻落实情况及教学内容结构设置等方面因素。
图9 2005年与2014年13~19 岁男性青少年1000m 跑成绩对照图
图10 2005年与2014年13~19 岁女生青少年800m 成绩对照
2.2.4 男、女生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50m 跑主要考察速度素质,对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有准确考量,也是男、女生都参加的测试项目。由图11 可知,2014年与2005年男、女生50m 跑的成绩基本吻合,没有明显区别。从曲线总体走向看,男生在16 岁后50m 成绩基本趋于稳定,而女生则在11 岁后成绩就基本趋于平稳,显现出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规律特点。同时也说明女生的速度能力定型较早,而男生较女生晚3~4年,有更长的速度发展期,应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把握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
图11 2005年与2014年13~19 岁儿童青少年50m 跑成绩对照
2.2.5 男、女生50m*8 往返跑成绩对比
50m*8 往返跑是400m 跑的替代项目,主要测试学生速度、灵敏及耐久力的发展水平。由图12 可知,男生8~11 岁时,2014年成绩比2005年略有降幅。女生在7~10 岁时成绩没有明显区别,但在11、12 岁时2014年成绩好于2005年,且差距逐渐增加。总体来说2014年与2005年对比中女生在这个项目中较男生有更明显的增长趋势。
图12 2005年与2014年7~13 岁儿童青少年50m*8 往返跑成绩对照
从2005 到2014年,男性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明显,涉及力量、柔韧等多项素质;女性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有不同程度上升,如:柔韧、速度等素质;总体而言,男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而女生身体素质总体保持平稳,且有上升趋势,连年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下降的现状中男性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形势更严峻。
儿童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就连同一素质发展也出现失衡现象,以力量素质为例,反映手臂力量的握力成绩与反映核心力量的仰卧起坐成绩均有所增加,而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却有所下降。
男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定型时间较女生晚4年左右,男生大约在16 岁,女生则在11~12 岁,体现出男、女生性别差异对其素质发展规律有积极影响。
男、 女生柔韧素质显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在高中阶段后,尤其是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明显地表现出趋向平稳甚至下滑趋势,如: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男生1000m 跑、握力、立定跳远等项目,需要深入反思大学体育工作,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学校体育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有深刻的影响,反之亦可从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现状反思学校体育教学,为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体育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要求与规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遵循。国民体质监测中的儿童青少年体质数据分析出的规律与特点,都是体育教学中相对熟悉但却往往被教学实践忽略的要点。结合儿童青少年体质现实再次强调,以更好地促进其落地实施。
4.1.1 进一步贯彻区别对待原则
落实区别对待原则首先需要区别对待男、女性别。目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但男性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形势更为严峻,需要更多的关照。在体育教学现实中,男、女生负荷量统一,练习步调一致,落实区别对待原则不尽人意。所以,应注重区别对待男、女性别,适当增加男生的练习负荷,保证男、女学生身体素质均衡发展及身体发育的需要。其次,需要根据年级、个体差异、兴趣特点等因素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通过区别“体”达到共同“育”的目的,促进全体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4.1.2 提高科学性
落实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关键步骤。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科学化水平逐渐提升,体育教学科学性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验证了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化原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7]。儿童青少年身体成长发育有一定的科学规律,身体素质发展也有其敏感期。在体育教学中应科学把握儿童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遵循身体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特征,抓住学生各身体素质发展、增长的敏感期,针对性开展身体素质锻炼。同时也应把握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教学环境现实,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为实现有效体育教学奠定基础。
4.1.3 进一步强调身体素质练习的针对性、 基础性与全面性
国民体质监测和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凸显出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尤其是力量素质最令人堪忧。儿童少年不可进行成人负荷方式(大强度、多次数)的训练,但基本力量运动应予以保证[8],以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针对性提高。同时,身体素质练习要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以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之基础,以弥补长期不规范的体育教学缺憾。为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重全面性,杜绝出现“木桶原理”。
学校体育被安全责任束缚偏离了课程的核心目标。目前,在中小学校里有强度、有难度、有挑战性、有危险系数的运动项目逐渐被操、舞、游戏类项目取代。基层学校中运动会竞赛项目越来越短、铅球换成了实心球,单双杠被拆除等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体育课沦为安全课,教学内容只围绕安全主线,全然失去了体育课真实的存在意义。所以,学校有必要调整体育教学内容结构,增加更多有效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这则需要学校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结构,删减老化、重复、无新意的内容设计,以校园足球发展为引导,结合地域特色、学校体育特点调整学校教学内容,建设学校“一校一品”项目,营造校园体育文化,重塑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儿童青少年是学校与家庭联络的纽带,是祖国未来的健康主体,更是开展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且适宜的社会群体。面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实,学校体育应进一步反思健康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入手,抓体育实践的同时,也注重体育深度教学,积极发挥健康教育的功能,促进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围绕体育,应进一步加强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保障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技能、意识的统一发展。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明显,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可从体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协调融合角度予以关照。大学生仅仅依靠体育正式学习对其身体素质锻炼、 终身体育思想形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体育非正式学习形式加以辅助。大学生已是具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个体,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除了技术、技能、体能的训练外,应注重体育健身理论、锻炼方法、体育发展趋势、体育信息资源等体育相关知识信息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体育非正式学习能力,保证体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紧密衔接,为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石。
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已成为深化素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新时代教育任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中折射出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应追溯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但更应反向思考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学校体育教学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建构新时代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格局,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与健康教育的融合、重视发挥非正式学习的功能,又要切实落实和遵循体育教学相关要求与规律。如此,才能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新时代强国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