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本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围绕五个关键词,谈谈如何有效进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要打牢知识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首先强调了“基础性”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学情,清楚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和考试测评的情况,确定哪些知识记忆难度大、理解难度大;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确定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难点。在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具体史实的定位错误,在把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史实整合在一起时,会出现内容不全面或有错误的情况,由此可判断出学生复习的难点,即本课历史时间跨度大,史实多,准确记忆史实、进行时间定位及整合史实的难度大;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时,往往存在概括不全面的情况,未能采用综合分析法;学生还会把“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相混淆。在一轮复习时,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
第二,研究考情。由于教学目标不同,研究考情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就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言,笔者在教学时着重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高频考区,二是主观题的主要设问类型。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或某一年的几套真题进行列表处理,便会对这两个问题一清二楚,如研究中国古代史考查的高频历史时期:
表1 2016—2019 年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历史时期分布表
由表1 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教师应重点复习和强化训练先秦、两汉、唐朝、两宋与明朝这几个阶段。
表2 2019 年全国卷25 分问答题的主要设问类型
从表2 可以得出结论: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设问类型主要涉及“表现与概况”“原因与背景”“变化趋势与特点”“作用、影响与意义”“评价、认识与启示”和“比较异同”等几类。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笔者将《发达的古代农业》的基本内容整理成“考试必备知识纲要”发给学生。其中,笔者将史实类知识归类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历史的时序,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进行列举,特别向学生强调应准确掌握先秦、两汉、唐宋与明朝这几个阶段的史实。原因、变化、特点与影响方面的基础知识则以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在进行原因分析时,从政治、经济、交通、科技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列举,特别应该把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分开列举:
(1)说明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发达水平的原因。
(2)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变化趋势。
(3)简述中国古代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趋势。
(4)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趋势。
(5)概述中国古代农业中心的变化趋势。
(6)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7)说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时序为逻辑整理史实,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难点;以高考设问的方式归纳、概括和分析课本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熟悉高考常见的答题方式,帮助学生打牢课本基础知识。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高度浓缩的抽象概念较多,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好核心历史概念,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的核心概念,辨析易混概念。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学生易将二者混为一谈,教师可先按以下内容讲解这两个概念:
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经营小块土地,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方式,以自给自足和纳税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业生产模式。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经济生产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与商品经济是一对概念,二者是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但二者不可等同。第一,自然经济的内涵比小农经济大,如大地主、大官僚所经营的大片田庄经济,其基本上可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但仍然属于自然经济;第二,二者产生的时间不一样,自然经济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存在,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使用铁犁牛耕后才出现。
由本课实例可以看出,一轮复习的概念教学应注意三点:第一,不能陷于概念教学不能自拔,应帮助学生着重把握核心概念。《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概念很多,如垄作法、代田法等,但因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点,所以,这两个概念是核心概念,应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应对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再结合史实对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讲解。第三,如果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涵、背景、性质、影响、特点等方面进行辨析。
高考真题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的要求命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高一、高二阶段的新课学习相比,一轮复习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关于“综合”的具体方法,可以进行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时间上的纵向联系、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纵向联系等。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纵向联系,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思考题:
例1.在中国古代,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生产。面对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表示,2020 年农业预期获得丰收,中国的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疫情,古代的农业生产和民生状况与当代存在根本不同的原因。
这一问题,在时间上,古今贯通,综合性强;在知识运用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知识进行分析;在能力要求上,要求学生具有把历史事物放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的综合能力。
笔者给出综合性问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形成联系的意识,养成在知识之间进行纵横联系的能力,构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掌握联系的类型,从空间上,有中外联系型,南北(东西)联系型等;从时间上,有古今贯通型、古代与近代比较型等。二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如分析“不同的原因”。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社会发展阶段和制度性质的不同、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农民地位的不同、土地性质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等,学生学会了从不同方面思考就自然学会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是为了能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的新情境下所设置的新问题。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精设问题,进行高质量的学科思维训练,如例1 的问题,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立起联系,把学生的视角从历史引向现实,同时又有足够的时间跨度,综合运用古代和现代史的知识作答,具有综合训练的效果。
第二,在课后,教师应精选试题,进行解题训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最好的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精选每课对应的真题或对真题进行适度改编,如针对古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以农立国”这一考点,可选择如下真题进行训练:
例2.(2019·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在课后训练中,除了通过做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外,教师应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熟悉“应用型”试题设置的特点,如结合例2 可得出,该类试题主要是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教师长期如此讲解,学生会形成“适新条件反射”,做到见新不慌,见新不乱。第二,增强实证思维,在新的试题情境下,在实证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例2 的材料,其主要内容是统治者以亲耕的方式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不涉及制度问题,故A 项错误;运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直至清末”并结合课本史实可知,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反清活动都是清政府坚决反对的,故D 项错误。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很多,但历史课程最根本的学科思维是实证思维,用事实说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一轮复习的“应用”训练中,学生若形成了实证思维便掌握了历史学科解题最重要的“利器”之一。
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立足教材,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适当地“走出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高考试题创新性的特点。
高考的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得出前人没有得出的新结论、新认识,高中生的历史思维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根据新材料得出课本所没有的新结论;能从一个新角度认识或分析课本中的历史事物;能够根据材料理解历史普遍性中的特殊性;能够对某个与课本不同的历史结论或课本所没有的史实进行分析说明等。
在《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教材突出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如果提供小农经济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材料,则可以让学生对“小农经济”时代所包含的“特殊”的一面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这就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本课“考试必备知识纲要”中补充了以下材料,列入了“评价、认识与启示”这一部分:
材料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的“大农经济”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剥削农民以从事大规模生产。
北宋初年,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成风,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小农经济时代也有“大农经济”,只不过此时的“大农经济”总体上也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所以说,看历史不能简单化。
本段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下也有“大农经济”现象,在封建王朝总体抑制土地兼并的过程中也有“不抑兼并”的特定时期,从而较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这一基本原则一致,使学生在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时,可以不受课本内容的束缚,当其面对创新型高考题时,也不至于无所适从:
例3.(2016·全国卷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大农经济”。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如果只囿于教材,进行知识的“再复习”,缺乏有意识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受制于教材,极易错选A 项或B 项。由此,教师可以体会到在一轮复习中落实“创新”这一关键词的重要性。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回答的是高考“怎样考”的问题,高考“怎样考”,一轮复习就应“怎样教”,根据高考的导向作用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