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核心素养培养

2020-11-19 08:05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敌后战场抗战

重庆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2019 年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对抗战的考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相似,如下表:

由此可见,命题者越来越注重《课程标准》,这无疑给高三历史复习提供了一个方向。据此,笔者在复习《抗日战争》一课时,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框架,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之殇”“不能遗忘的中国战场”和“浴火重生”五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

材料一2017 年1 月3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 2017 年1 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问题1】指出“十四年抗战”的具体时间,并根据相关史实说明其合理性。

该问紧扣《课程标准》中“十四年抗战”这一概念,让学生重新明确抗战的时间,找回“被遗忘”的六年,修正传统的“八年抗战”的时间观念。

教师若要对学生解释“十四年抗战”的合理性,必须要有充分的史实作为依据,但教材中有关1931—1937 年的抗战叙述较少,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向学生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与日军在东北地区进行多次交战的记录,以及国民政府领导参与的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战役的史实。展示这六年的抗战史实,旨在让学生了解局部抗战期间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重新定位抗战的时空。

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提供日本学界在抗日战争时间问题上采用的“十五年说”的观点,即从1931 年“满洲事变”开始到1945 年日本战败为止。日方将抗日战争称为“十五年战争”,这个称谓在日本社会得到普及和广泛传播,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十四年抗战”的合理性。

《课程标准》对抗日战争时间的调整,延长和拓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时间和空间,局部抗战虽未达到八年全面抗战的深度和广度,但却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巨大牺牲不应排除在抗战之外。因此,“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改变学生对抗战的认识,促使其全面了解中国人民抗战的过程,理解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精神和誓死卫国的家国情怀。

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材料二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 次,重要战斗1 117 次,小战斗3.89 万余次,毙伤日军85.9 万余人,自己付出322 万余人的重大伤亡。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同样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刘庭华《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1943 年3 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若要)让中共溃灭,仅仅是粉碎其武装力量是不够的”,现在,“中共军队不仅在华北,而且在全中国都妨碍着日军的行动”。他叫嚷:“要加以铁锤般的打击……彻底剿灭华北治安之癌——中共军队。”

——胡德坤《从日本战史资料看中共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双方对两个战场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宣传,导致社会上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存在这样的认识:国民党军队在前方战场上消极抗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在后方作战,“游而不击”。这既是对正面战场的误解,也是对敌后战场的望文生义。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如何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的认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展示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对该问题进行历史解释,这比强行“灌输”更有效。

材料二反映了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一系列大战役,担负了正面抗击日军进攻的任务,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三引用日本史料,记载了共产党敌后抗战给日军带来的严重困扰,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日本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斗争,有力地回击了共产党在抗战期间“游而不击”的谬论。学生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解读和对比可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场,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都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学生了解了两个战场的抗战,方能“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一切抗战力量的参与,让抗日战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长期坚持对日作战,牵制大量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南京之殇

材料四令唐顺山更加恐惧的事情发生了,日本士兵开始进行杀人比赛——看谁杀得最快。一名士兵端着机关枪负责警戒,随时准备将任何试图逃跑的人杀掉,另外八名士兵每两人一组,分成四组。每组士兵中,一人负责用刺刀砍头,另一人负责把头捡起并扔到一旁堆起来。

——[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材料五(1937 年12 月21 日),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材料六(1937 年)12 月21 日,毫无疑问,日本人正在纵火焚烧城市,可能仅仅是为了抹去他们洗劫、掠夺的痕迹……大火已经蔓延到了主要街道中山路,这个时候危险很大的,因为大火已经蔓延到我的住处和中山路之间的最后一排房子。

——[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

【问题3】根据材料四、五、六,论证侵华日军的罪行。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使其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史料进行互证,教师不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重证据证史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驳斥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教师应选取什么教学材料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呢?笔者秉持真实性和多样性原则选取教学材料,即选用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相关史料,确保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选择中国以外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确保教学材料的多样性,最终形成一条有力的证据链。

笔者选取了三则不同来源的史料,透过三个视角展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累累罪行。材料四来源于中国人唐顺山的回忆,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受害者,他的证词直接证实了大屠杀的真实性;材料五选自《东史郎日记》,这本书记载了侵华日军东史郎在1937 年8 月至1938 年8 月间的所见所闻,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他的日记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极具说服力的证据;材料六来自中、日之外的第三方——德国人拉贝的日记,这则日记记载的时间与材料五中东史郞记载的内容恰好是同一天,二者相互印证,足以证实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拉贝作为德国纳粹党党员,非但没有掩盖“盟国”日本的罪行,还以他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如实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因此,《拉贝日记》史料价值很高,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证词。

四、不能遗忘的中国战场

材料七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国早在1938 年就会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那将给日本控制整个亚洲大陆提供有利条件,加速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张。一个屈服的中国也更利于日本入侵英属印度,没有“中国的困境”——这个由于中国拒绝停止反抗造成的困境,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将更有可能实现。

——[英]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问题4】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

长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忽视、轻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对于这些无视客观历史事实而造成的偏见、误解和差错,《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应“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因此,教师理应以事实为依据,将中国的抗战放在二战的视角下阐述其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恰当地选择、组织和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对该问题进行说明,以此论述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师可从中国对其他盟国给予的直接和间接的帮助及中国抗战为二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等角度引导学生对该问进行阐述,如中国军队两次入缅参战,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这是中国军队对盟国的直接帮助;中国抗战在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图谋的同时,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最终迫使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迅速转向失败,这是中国坚持抗战对美苏的间接帮助;此外,中国战场是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总之,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不该被世界遗忘,更不能被遗忘。

五、浴火重生

材料八

图1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图2 1945 年南京受降仪式

【问题5】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这两张照片真实再现了近代史上影响中国命运的事件,两张反差鲜明的照片背后反映的是中日两国50 年间的地位反转,教师在使学生感受到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余,更可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可从抗战的结果、影响及抗战精神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结束了近代屡战屡败的耻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提供了重要历史条件;就战争的影响而言,战后的中国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抗战精神来看,抗日战争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塑了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和强大动力,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历史教材在全国逐渐推广使用,高考试题命制也终将会立足于《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因此,教师在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除了夯实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大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读力度,重视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差异与变化,如“抗日战争”一课增加了“十四年抗战”这一时间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增补材料,拓展视域,给枯燥的复习课增添一些新鲜感。

猜你喜欢
敌后战场抗战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抗战音画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