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颖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桑田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学习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其中也蕴含着生活性与趣味性,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后续的学习都有着重要影响,且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设计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重视作业的设计,并要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完成的作业,同时也要兼顾作业的探究性与生活性,使学生能够有较高的积极性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后能够得到启发,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解能力存在不同,因此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1]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就要能够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加积极且有效地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对本章内容进行更为全面的复习,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符合其学习水平的作业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先设置分层问题:第一组是较为简单的2+7=?14+6=?;第二组是中等水平的12+3=?15+2=?最后是难度较高的14+7=?18+5?随后让学生进行解答,观察学生的解答情况,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能做出三组题的学生,教师便可以为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而做出两组题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中等难度的习题;对于只能解答第一组基础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再布置一些基础题,不断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同时,为了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勇于挑战更高难度的习题,教师可以设置小奖励,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挑战,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如此一来,通过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也能够让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想要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就要能够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其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从而可以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高。[2]
例如,在教学完“梯形面积”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具有探究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实践与操作,使其思维与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展现一个梯形,并标注好梯形上底、下底以及高的数据,随后让学生求梯形的面积。在布置完题目后,为了使作业更具探究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改变传统解题的方式,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解答,并要给予学生一些提示。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分析,有的学生会选择利用填补法进行操作,而有的学生则会利用切割法来算出梯形的面积。在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问题解答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此一来,通过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能够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从生活入手来布置数学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能够布置具有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会有更高的积极性来完成作业,使得完成作业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在对“长方体”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入手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也能够提高其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生活化作业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长方体事物,并对其进行探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长方体事物的特性。由于这一作业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学生就会有较高的兴趣在生活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能够让学生不断巩固长方体的相关知识,也因为在其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探究,能够使其完成作业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要能够巧妙结合教学的目标,布置具有层次性,能够锻炼学生能力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作业,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也使其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