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凡 夏 阳 林 宁 汪晓娟/.湖北科技学院团委;.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校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战场,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的主阵地[2]。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地高校都开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大学生在接受多元化文化的同时,也弱化了部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变得模糊[3]。因此,在“大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探索与研究,引导青年学子崇尚并传承中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文化自信,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显得十分迫切。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在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通过对915名(大一年级占41%,大二年级占45%,其他年级占14%)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仍有3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不重视。
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如何加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得到各高校高度重视。然而,一些高校在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的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步子迈不大,创新性不强的问题。在对9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0%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传统、缺乏创新性,77%认为理论脱离实践、实践活动过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高校存在校纪校规落实不严,学生出现违纪违法现象时,学校过分考虑“以生为本”,担心学生受处分后会对学生未来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出现学生应受处分而不受处分,或学生受处分但处份文件不放入学生档案的现象,导致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侥幸心里,影响校纪校风。在对9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育人环境最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的回答,4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35%的受访者选择“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6%受访者选择“加强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另有6%的受访者选择了“加强学生教师队伍管理建设”。另外,对于“是否知道所读高校的校训和校歌”这一问题,虽然92%的人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但是有52%的人“不会唱校歌”。综上所述,在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通过校风、学分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育人环境的研究,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注重的问题。
学生社团组织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社团数量多、管理复杂、活动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等现象。部分高校近年来由于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数量、种类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社团管理和指导方面却仍沿用以前的方式,导致出现社团质量参差不齐,社团活动影响力逐渐下降,社团文化育人作用不显著等现象[6]。因此,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对于实现“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高校网络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在体现育人功能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思想主体不突出、网络管理不完善、育人目标不明确、队伍业务不精良等问题”[7]。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是目前高校实现文化育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图1所示,在对9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你认为以下哪种思政教育形式的效果更好”的问题,49%的受访者选择“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22%的学生选择“讲座学习”。同时,对于“是否愿意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话题,如图2所示,83%的学生选择“愿意”,10%的学生“不是很愿意”,只有7%的学生“不愿意”。因此,高校在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模式的过程中,除了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活动外,还可以有效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讲座等形式,组织开展具有校园色彩的、学生喜于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通过积极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深入推进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努力引入国内外高水平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注重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品牌活动,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等方式,创新校园文化育人新模式,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充分发挥“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作用。
图2 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愿意情况
校园文化环境是综合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园风气的“灵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学校校纪校规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积极落实“以生为本”的同时,严格执行校纪校规和相关法律制度,做到违纪必究、违法必查,让学生知纪知法、懂纪懂法、守纪守法、用纪用法,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营造良好的校纪校风。二是积极深入挖掘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8]。高校可以深入挖掘本校的校园文化建筑景观和文物等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内涵,通过对校园文化建筑命名、树立标志性景观标识等措施,发挥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力;同时,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如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唱红歌、唱校歌等比赛,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8]“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指导教师,突出分类指导,支持有序发展。”高校可以进一步加强高校社团文化育人功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探索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增强学生社团对青年思想的凝聚力和引领作用。二是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完善学生社团资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拒绝滥竽充数的现象;规范社团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探索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三是加强学生生团指导,强化社团指导激励机制,探索将社团指导老师工作量纳入教师课时,学校每年对学生社团进行考核,对优秀社团的挂靠单位给予奖励,对优秀社团指导老师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促进社团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社团文化育人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几乎每人都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机,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因此,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育人功能成为当前高校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之一。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最喜欢利用什么网络平台接受思政教育”的问题,受访学生中37%选择“手机端新闻资讯”,36%选择“微信公众号”,14%选择“网络直播平台”,另有13%选择“新浪微博”。而且,对于“学院、班级是否有必要建立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校园先进事迹和社会正能量”的选择,91%的受访者认为学院有必要建立微信公众号,62%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有必要建立微信公众号。可见,在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时,学生主要选择手机新闻资讯和微信公众号。因此,高校在加强文化育人工程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育人作用。
一是建立校级、院级、班级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积极宣传校园先进事迹和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网络管理,由于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初期,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实名制等一些措施对学生的相关网络言论进行适当约束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建设好思政教育宣传队伍和网络技术宣传队伍,注重拓展选拔视野,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建立一支意识强、素质高、技术优的团队[7],充分发挥“互联网+”育人功能,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突显“互联网+”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文章对“大思政”视域下我国高校文化育人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创新高校文化育人新模式、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氛围、推进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育人功能四个方面对“大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文化育人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对于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