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唯物史观的思考

2020-11-19 09:48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偶然性唯物史观

■张 乐/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费尔巴哈论》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为四章,在全面评述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地继承、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如何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如何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从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①

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恩格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多么抽象和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是人脑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思维和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不思维、无意识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人脑是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器官,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死了,人脑也就停止了运动,思维和意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器官,自然也就随之消亡。

第二,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不管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都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从纵向上看,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横向看,它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因而是第一性的。

二、《费尔巴哈论》中的唯物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定社会历史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主义的传统,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②社会运动的规律根源于社会存在。

(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恩格斯在此著作中谈道:“社会发展史有一点和自然发展史是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③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④因此,内在的规律在起着作用。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是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合力的作用,就是历史。”⑤总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过程是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体活动的统一,只有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找到人们的思想关系和思想动机的物质基础,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认为这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同时,他指出:“在现代社会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⑥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其次,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三、对《费尔巴哈论》中唯物史观的现实思考

恩格斯所说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开辟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理解,还应从历史观上来把握。因此,从《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唯物史观的阐述可从“定时、定性、定力”三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来对中国道路进行定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⑦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中国道路进行“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基本色”。在基本方向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对中国道路进行“定力”。这里的定力揭示的是中国道路所蕴含的推动力量,主体力量,没有力量推动,再好的战略目标、再完备的路径规划都实现不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引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光明道路,未来必将越走越宽广。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注释:

①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②③④⑤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⑦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闭幕讲话节选[N].2013-3-17.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偶然性唯物史观
最有思想的句子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