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清
宗教批判和宗教研究是费尔巴哈毕生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费尔巴哈宗教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而言,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整体分析和宏观研究
李毓章所著《人:宗教的太阳——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究》一书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早期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宗教观,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宗教的规定性、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功能等内容,并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简要评析[1]。王家良认为用“异化”概念分析宗教现象是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特色,他以费尔巴哈的著名论断“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为切入点对费尔巴哈宗教观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费尔巴哈仅仅从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视角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没有去发掘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因而其扬弃宗教异化的途径也仅局限于认识论方面,其宗教批判具有不彻底性[2]。周虾娇简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基本内容,进而对其作出了简要评价。她指出,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哲学依据;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既有继承又有变革;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是相当深刻的,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虽然反对宗教神学,却不反对宗教本身,其宗教批判具有不彻底性[3]。
二、费尔巴哈宗教观与其他宗教观尤其是马克思宗教观的比较研究
陈洪东分析了费尔巴哈与美国当代宗教学家贝格尔(Peter Ludwig Berger)宗教异化思想的异同,并从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4]。戴晖著《从人道主义世界观到现代对世界的省思——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一书分析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宗教观的区别,具体而言,费尔巴哈注重对宗教神学的批判,马克思注重对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的批判,而尼采主要侧重于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5] 王亚琴认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费尔巴哈“颠倒过来”的研究方法、批判宗教时的人本主义立场,曾令马克思赞叹不已,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 ,青年马克思描述人类社会的未来蓝图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人道主义,这里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后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及其人本唯物主义方法的局限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更加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和唯心史观,并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心,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超越了费尔巴哈[6]。孙琥瑭认为,马克思在宗教领域的贡献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不合理的社会存在,费尔巴哈揭示宗教产生的根源主要偏重于自然和人的有限性。坚持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是两者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哲学立场。自然、人与社会是费尔巴哈宗教观与马克思宗教观的分水岭[7]。
三、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特点分析和评价研究
樊公裁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哲学意义和政治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批判宗教一方面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因为宗教神学是当时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8]。陶富源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宗教,但他并未主张从根本上废除宗教,他只赞成对宗教的洗涤、净化,因此,其宗教批判具有不彻底性[9]。王暟霞认为,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体现了他的无神论的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和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立足于抽象的纯粹人类感情,最终在宗教观上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泥潭[10]。吕大吉认为费尔巴哈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思想家,他开始打开从古典的宗教哲学走向近现代的比较宗教学通道[11]。李晓江认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具有“启蒙”和“遮蔽”二重性。一方面,他从人对幸福的追求出发,试图通过对宗教奇迹的否定达到对现实政治生活奇迹的否定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人与神的对立却掩盖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立[12]。针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否定者较多的情形,许俊达指出,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13]。
四、其他视角的研究
舒永生从形而上学的视角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他认为,费尔巴哈宣扬的是无宗教的宗教,是建立在人性根基上的宗教。费尔巴哈对神学形而上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从神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人是什么”转向“人是人” ;实现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统一;“消除”(扬弃)了哲学[14]。张少宁、刘新栋从人本学的角度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的颠覆[15]。洪强强从后启蒙的视角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观,认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重点在于揭示宗教的本质,而忽略了宗教的价值[16]。张荣洁专门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问题,她认为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与传统宗教情感存在着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费尔巴哈试图以“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17]。叔贵峰分析了费尔巴哈人本学与其宗教观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费尔巴哈以其人本学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的主题推向高潮,完成了近代以来上帝人本化的哲学任务[18]。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费尔巴哈宗教观及其哲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总体来看,关于本选题,尚存在以下不足:
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宗教观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内容。正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说,“我在我的一切著作里面从来没有放过宗教问题和神学问题;它们一直是我的思想和我的生命的主要对象。”[19]过去学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观方面,这些年逐渐关注其人本学思想,较之自然观和人本学思想,对其宗教观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2.对费尔巴哈宗教观与其自然学和人本学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学和人本学思想,宗教研究是费尔巴哈毕生研究的重点,宗教批判对自然学、人本学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以及自然学、人本学在其宗教观中又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其逻辑关系需作进一步厘清。
3.比较研究的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人类思想在本质上是比较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现有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于费尔巴哈宗教观与马克思宗教观方面,这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将费尔巴哈宗教观放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近代法国启蒙运动的宗教批判思想、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思想以及现代宗教思想家的思想等进行比较研究。
4.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阐释不够。已有研究较多地关注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理论价值,其实,费尔巴哈对宗教作出了属人化的理解,并且主张把人对上帝的爱转向人对人的爱,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费尔巴哈宗教观在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毓章.人:宗教的太阳——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究[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
[2] 王家良.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宗教观探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7.
[3] 周虾娇.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 陈洪东.费尔巴哈与贝格尔宗教“异化”说比较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2(4).
[5] 戴晖.从人道主义世界观到现代对世界的省思——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亚琴.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影响[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7] 孙琥瑭.重估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 樊公裁.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哲学意义和政治意义[C] . 人、自然、宗教——中国学者论费尔巴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陶富源.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中的得失及其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10] 王暟霞.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宗教观及其局限性[J].福建学刊,1994(4).
[11] 吕大吉.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观理论概说——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历史背景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12] 李晓江.启蒙与遮蔽: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二重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3] 许俊达.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4] 舒永生.论费尔巴哈对神学形而上学的颠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15] 张少宁,刘新栋.解读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维度——人本学对宗教神学的颠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9).
[16] 洪强强.从后启蒙的视角看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17] 张荣洁.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8] 叔贵峰.费尔巴哈人本学与其宗教观的内在逻辑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0(2).
[19]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08.
责任编辑:王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