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

2016-02-26 17:45漆玲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

漆玲

摘 要:“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在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全局性和时代性以及中国特色等方面继承了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它又在中国现代化阶段性战略目标、“第五个现代化(制度设计)”、根本保障和战略布局等方面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四个全面”;中国现代化理论;最新成果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1-0015-07

“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本文仅从中国现代化理论及其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理解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革命影响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以工业模式化农业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以现代模式化传统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

现代化虽然发端于西欧,但不等于西化或欧化。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不同,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各异,价值追求乃至实现方式、途径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和过程各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国际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在方向上,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党的领导为保障;而在起点、路径和方式上展现着后发模式。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我国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研究历时几十年,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从时间维度看,现代化理论包括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三大体系;从空间维度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建设现代化以及比较现代化等分支。现代化的实践不同,作为现代化实践的概括和提炼的现代化理论也不同。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而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走着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追求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思想在继承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当今中国的实际出发,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又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四个全面”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继承

中国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运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它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实践的总结与提升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和创新。从继承看,它从实践第一和以人为本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观点、价值目标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着与“三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从创新看,它站在我国当今现代化实践的平台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从而在现代化内容要素、思想观念、具体部署和思维方式方面,体现着它的与时俱进,其理论特色表现如下。

(一)更加注重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色。正是坚持实践观点,即把实践看作现实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才完成了对旧哲学的超越,建构起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

“四个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及其运用的实践性。它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根据,在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探索规律性的认识,并用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四个全面”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反映了近代以来历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和科学方法的确认以及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等,一方面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是对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宣示,以及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所作的论述,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而关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宣传思想工作、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等方面的论述,回答了实践领域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紧迫问题,对做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见,“四个全面”所设计的现代化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理论家的探索勇气,以新的思维视角、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本质、道路、中心、动力、体制、外部条件、内部协同、制度建设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与此同时,“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正像习近平一再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在实践中落实。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四个全面”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必然合乎逻辑地强调人民性,它展示着浓厚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导向。譬如全面小康社会所实现的是人民梦想的第一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公平公正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而全面从严治党的终级目的是要通过管党、治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像习近平指出的,“只要人民追求的,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要让每一个司法审判案件能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

(二)更加注重科学性

“四个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这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现代化。“四个全面”无论是关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关于现代化所需要的制度支撑,还是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的设计,无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对我国而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科学合理的方向。

注重科学性必然要从实际出发,从而追求决策和方案的有的放矢,问题意识是“四个全面”的思想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多年后的“二次改革中”逐渐确立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追求,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大现实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风险和挑战。“四个全面”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总概括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注重问题导向。在这里,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和依法治国方案的推出,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任务的制定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针对总体小康的局限性;全面深化改革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是要解决权力运行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不公平问题,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反腐倡廉提高党和国家的公信力。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要落实党要管党的责任,解决党的建设中的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等问题。有据且有理恰恰是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三)更加注重全局性和时代性

全局性是指理论的空间维度,时代性是指理论的时间维度。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四个全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发展、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从空间维度看,中国现代化实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国防和外交各领域。“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四个全面”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对我国现代化的部署,无论是战略目标、制度建设还是根本保障,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四个全面”的论域中,没有哪一个领域、部门或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四个全面”及其实现不仅关涉到我国社会的实践,而且会影响到更宽广的空间——国际社会。

从时间维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不仅植根于对我国现代化的“昨天”的反思,从而设计了我国现代化的“今天”,而且站在“今天”的平台上,展望我国现代化的“明天”。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是在回顾我国追求并建设现代化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国当今现代化的现实,追求我国与世界更辉煌的未来。在这里,它涵盖着我国现代化实践的全程,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一个过程和环节不被包括在其中。

(四) 更加注重中国特色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普遍,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应用则属于特殊。从内涵看,“四个全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中国的历史为借鉴,以中国的国情为根据,以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为目标,体现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形式看,“四个全面”作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用朴素的话语表达深邃道理的表现形式也极具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神韵。

当然,中国特色不是孤立的抽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好理念,经过改造,把他人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与此同时,把自己的好经验、好理念在国际社会传播,从而使中国特色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恰恰是在我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中应运而生的,其历史使命是追求更多人的自由发展。

二、“四个全面”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新的内涵

“四个全面”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不仅确立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抓住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且在“四个全面”的联结中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一)“四个全面”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阶段性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新内涵在于,首先,全面小康社会是对总体小康社会的超越。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即达到传统意义“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以“总体小康”为基础,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列为我国现代化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本质上是发展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从“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清晰图景,“全面小康”对“总体小康”的超越,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更多实实在在、鼓舞人心的内容。其次,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机体的整体提升。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对总体小康社会的超越,不仅在层次和水平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在建设内涵方面有质的飞跃。它不是社会机体细支末节的扩展,也不是社会某一领域孤立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机体的全面提升。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它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习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中谈及中国的未来发展,即我国实现现代化远景时指出,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说,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刻互动,我们必须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谋得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平等互利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在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结起来的同时,也把发展改革稳定联结起来,把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结起来。

(二)“四个全面”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第五个现代化”

“第五个现代化”是外媒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说辞。意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此说虽然不确切,但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中的新要素。

国家治理体系,顾名思义,是指治国理政的架构和分工。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各部门架构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党政不分,分工不明,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政治效率的提高。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对治国理政的方式乃至国家各部门的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应运而生。

应当说明的是,“第五个现代化”不是单纯的政治概念,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的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他看来,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可以说,从政治属性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它具体地表现在:

在经济方面,中央的顶层设计用“第五个现代化”来转变观念。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辩证关系的阐述,到李克强总理在具体部署中的定向刺激、调整结构,不仅展示着中央关于经济体制的设计区别于计划经济和西方经济,而且以追求质量、结构、效益的科学发展超越简单、粗放模式的方式趋近于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现代化。

在政治方面,“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当前中国变革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时,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乎。“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正是在多学科论域的综合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现代化”,不仅是指国家机构、官员素质的现代化,也意味着执政党的现代化。它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依法推进。为此,中共中央通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姊妹篇、上下篇。而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同大鹏之两翼,车之两轮。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闸门,而如何使开闸的洪水朝着正确的方向奔涌,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与此同时,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制度设计。

“第五个现代化”,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具有洞悉世界政治发展潮流的远见和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改造执政方式的自觉性,即抛除一切人治思维的痕迹,真正地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的执政党;同时,将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制化、有序化的模式当中,有效地将自己的执政行为规范化,化解社会矛盾对执政根基的冲击。其中,信仰的整合与理念的革新都将在“第五个现代化”的落实过程中同步进行。

(三) “四个全面”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的,而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以及在春节团拜会……等重大会议和场合不断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里的“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全面从严治党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这意味着一把手不能仅仅做到“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从严治党涵盖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即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追求。从时代背景看,执政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党群关系出现了新特点,即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由历史认同、整体认同、感情认同转为局部认同、业绩认同、利益认同。他们一方面对党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另一方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就党的建设状况而言,执掌权力具有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可能;体制的缺陷又会助长上述现象,再加上青年干部成为队伍主体后,很多人由于缺少群众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缺少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使党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代际更迭中弱化。从党员队伍的构成看,一些动机不端正和理想信念动摇的人成为党员队伍的害群之马。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导干部忽视脱离群众的危害和危险,甚至对脱离群众导致党的生存危机麻木不仁。可见,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就是要及时克服和纠正一切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思想、行为。

十八大开启了我国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新阶段,从而为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再动员、党心民心的再凝聚;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坚决拥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增强,这又为实施从严治党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民意基础。以从严治党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战略措施,实施从严治党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的批评和不满意中发现问题;从人民的支持、监督中吸取从严治党的力量 ,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目标。

(四)“四个全面”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注入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不仅从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和领导核心等方面分别做了部署,而且把“四个全面”联结起来,构成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整体构架。“四个全面”构成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有机系统。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四个全面”的相互联结,构成更大系统。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支撑和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这样,“四个全面”联结在一起构成了“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它作为有机整体,把各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里,从功能看,“四个全面”的内在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精神动力,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根本保障、以开展方方面面的伟大斗争为抓手,从而形成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联动的时代洪流。从涵盖面看,“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它涵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从范围看,“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它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总体布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1)内容新。“四个全面”,无论哪个“全面”,都是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即“四个第一次”。(2)思路新。“四个全面”在形式上把客观的实践和主观的理论,在维度上,把空间的民族特色和时间的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是对纯理论、纯实践和纯时空的扬弃。(3)取向新。从原则看,它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追求看,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重构中国政治领域及其秩序,重构价值追求和中国的发展方式。(4)工作部署新。它明确要求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5)思想观念新。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战略眼光无不体现着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观念。(6)要求新。打铁还需自身硬。“四个全面”提出的要求是: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又要坚持方向、立场、原则;既要有力,又要有序;既要蹄疾,又要步稳。

“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并不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终结,随着实践的发展,强化了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思维要素的中国共产党人还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社,2014:9.

[2]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EB/OL].[2015-02-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cs/2015-02/24/c_1114423235.htm.

[3]人民日报评论员.建成小康社会激荡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03-03.

[4]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N] .人民日报,2015-02-27.

[5]人民日报评论员.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5-02-28.

[6]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5-03-01.

[7]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EB/OL].[2015-02-03].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203/19275528.html.

Abstract: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racticality, scientificity, wholeness and era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s the standpoi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lso, it develops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ies in system design,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strategy, and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ories.

Keywords: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modernization theory; China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智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四个全面”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与政府发展
“四个全面”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与政府发展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