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华
摘要:通过反思汉字教学存在的“缺失童年、缺少实践”等实际问题,运用“儿童是汉字学习自主参与实践者”理论基础建构汉字课程体系,立足“六项研究”、“三项结合”,通过重构、归纳、实践、创新打造适合儿童的汉字课程。
关键词:儿童视域;汉字课程;体系建构;创新实践
“人生聪明识字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感受汉字的美,感受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识字教学现况
目前识字教学的现况令人堪忧。经调研,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远离课标,缺失童年 远离课标“让学生爱上汉字、力求识用结合”等要求,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快乐个性的童年学习空间,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文化传承。
缺失生活,缺少实践 从儿童的视角,指向生活运用是目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缺失生活和实践的课程与文化传承脱节、与儿童真实生活脱节、实践运用能力严重不足,难以起到引领作用。
这些,造成本应该对汉字充满热爱和兴趣的小学生,却觉得汉字学习枯燥乏味、难记易错,在阅读、写作、生活运用中错字频出的窘况,社会评价颇为不堪。
课程的体系建构
课程组通过近十年的汉字研究发现,要系统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创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汉字课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汉字课程重构阶段 从解决儿童在汉字学习中的地位出发,提出了“儿童是汉字学习自主参与实践者”的理论假设,采用一边研制一边在低年级尝试检验的方法,观察学生是否在兴趣提升、文化积淀和实际运用能力方面有所突破。经过反复尝试,由于形式创新,内容丰富、指向生活运用,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校内外掀起了学汉字、用汉字的高潮,从而验证了假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经验成果归纳阶段——汉字学习模式的创建 本阶段从学校开始推广使用汉字课程,开始进行实践研究,解决汉字课程的优化及学习模式创建问题。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创建了基础汉字课程的新范式——回归课标、尊重儿童、联系生活,并开始在周边学校进行区域推广。
理论成果推广阶段——实践导向模式的创建 课程组先后主持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三级规划课题五项,采取“用课题研究促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和推广。一是结合深圳地域特点完善课程并在本校全面实施,并联络国内不同地区学校同时开展教学实践和检验。二是以省市课程成果评比获奖为契机,以名师工作室推广为方式、以国内各专题论坛学术研讨为平台,吸引全国更多的教师实践本成果,扩大传播效益,推动儿童汉字教育的发展。
本课程从顺应儿童生活出发,认为不能把儿童仅看作知识的容器,从而提出了“儿童是汉字学习自主参与实践者”的理论假设,通过省内外多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小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用科学方法进行汉字基本字学习,积累表达运用,参与儿童汉字文的创生与实践,将汉字教学由“单一学习方式”转变为“为儿童而创新学”。
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定位,以创新为核心,系统创建了小学语文汉字课程的新范式——儿童汉字文化学习课程,拟定了“文化、技术、思维”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活经验、文化熏陶与综合融合的内容结构,“为儿童而创新学”的教学模式,从兴趣到实践的绿色评价方法,设计了学生喜爱、内容创新的系列校本课程,注意学科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注重联系生活、多元文化的融合,尝试进行中国的STEAM汉字项目主题式学习。(如表)
课程提出六项研究:汉字的秘密、汉字的趣闻、汉字游戏宫、汉字朋友圈、汉字的微课、遨游汉字王国。夯实基础、积极创新,对汉字精讲趣练,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有计划地形成“熊猫小博士汉字研究”系列校本课程。
在课程开发中,我们进行“三个结合”项目:夯实基础与积极创新相结合;儿童心理需求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重点突出与多元学习相结合;把每个汉字放置于网状学习结构中,让孩子感受汉字文化,爱上汉字学习,从而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发生根本变化。
课程创新与实践
课程创新 首次提出了“儿童是汉字学习自主参与实践者”的观点。解决了小学汉字教学中“单一学习方式”的问题,提出“儿童视域,守正出新,传承文化,凸显运用,汲取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的课程理念,让更多儿童有兴趣有能力参与汉字的学习研究,确立了“儿童始终站在课程中央”的主体地位。
首创了文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素养与技术素养并举。提出的目标层级结构,创立了“文化、技术、思维”一体的目标体系的统一体;提出的内容结构,运用微课程辅助教學,将汉字文化、技术文化与项目式融合一体,构建了内容形式丰盈的汉字课程体系。
首创“为儿童而创新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创新。即“文化引领、趣闻分享、互助闯关、项目学习、绿色评价”,将范例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整合在一个流程中,改变了“填鸭单一式”教学,将学习方式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上来,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为深圳市第一套以基础汉字综合学习为载体的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中国的STEAM汉字项目主题式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合作型学习,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引领作用。先后获得省中小学课程成果一等奖、市精品课程、区认定校本课程,被选为省内外多所学校的特色课程。
新的学习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通过诸多对比调查,发现各实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为传承而创新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师生间掀起了新内容、新教法、新学法的教学革新浪潮,学生均认为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学好汉字,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高。
作为以基础汉字综合学习为载体的课程,我们在课程构建和创新实践时,始终贯穿学生已知、需求、动机、兴趣、学习规律这条暗线,立足年段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多项研究。整个课程融知识、能力、实践为一体,呈现主线清晰、目标明确、底蕴丰厚、趣味横生的绿色态势。在课程系列构建和实践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课程是什么?通过十年来的研究思考,我们的回答是: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产品,是孩子和未来的源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德)海德格尔著.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