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峰
◆摘 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随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大多数学校已开始创新教学模式并改变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数学老师提出问题导学法被所认识和应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在初中阶段,数学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重要得多。他们不仅教学生教科书的基本知识,而且教他们运用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来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这些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展不顺利。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中达到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进一步问题导学教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必须先预习新课程的内容,以便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他们准备完全用于正规课程,减少其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的现象的发生。同时,预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时,数学老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入问题,以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在设计问题时,数学老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辅助物品,通过示例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有关知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导致人才培养。在初中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使用问题提问,营造问题氛围,引导学生掌握特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精神并培养学生敢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轴对称”知识点时,老师首先通过列出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含义,然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然后学生逐个回应。然后老师给了学生一张白纸,老师指导学生将白纸折叠,切成正方形,并尝试找到对称轴。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简单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意识,并促进问题导向型学习的发展,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并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活动,设计合理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并促进解决问题。通过新型教学的引导,创新教学方法,践行问题导究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形式和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问题。在每个班级中,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学习水平,有些学习成绩良好,有些学习成绩较差,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高,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因此,在課堂教学中,教师在询问过程中必须注意问题的梯度,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含义进行问题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启发性的教学问题。
四、拓展知识内容,巩固学生知识基础
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之后,数学学习课程基本就已经接近了尾声,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巩固复习環节,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课外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问题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问题类型,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资源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允许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例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时,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多项式4×2-8×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如果想要将公因式提取出来,那么首先要对各项公因式进行确定,然后再将这个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公式。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使他们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达到相互推论的目的。
五、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必须通过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指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扩展知识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库,并采用承上启下的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为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妍.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新智慧,2019(25).
[2]古林海.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与调控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