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若琪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困难又刻不容缓的任务。结合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基于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困境,实施以“通过‘点染这一艺术手法的感悟,挖掘词人的几多情意”为教学目标,设计“调动自身体验,共情词人,点明情感内涵;赏析景物描写,挖掘‘多情,感受渲染效果”为教学内容,加以“读”“演”“品”等教学环节,从而解决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困境,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情趣化教学初探。
◆关键词:中职生;古诗词阅读;点染;情感体验;情趣化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古诗词教学是教學中的一大难点,一则,对中职生来说,他们对年代久远的古诗词兴趣不高,加之古诗词词约意丰,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认为古诗词的学习总是以背诵作为终点,内心排斥,故不能体会诗词的美并受其熏陶;再则,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厚实的诗词鉴赏功底有一定要求,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中职生学习古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意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过程虽然“艰难”却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让古诗词“深入人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完全不理解诗词,但总流于表面,而不足以达到浸润式地感知。王荣生老师在《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中指出:“学文学并不是学知识,主要是回归到浸润式感受的状态上。”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要求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得到“知”和“情”的共同发展。语文“情趣化教学”通过一系列情感因素的挖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回馈于语文学习。于是借助教学《雨霖铃》的契机,解决古诗词阅读的困境,从目标确定到内容实施以及教学环节和反思进行了古诗词情趣化教学的初探。
一、教学目标精准情感化
《理解儿童文学》中指出:“阅读是什么?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表达的意思,从而成为相互理解群体中的一分子”,即唤醒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体验,唤醒对文本中特定情绪的感悟,达到与词人共情,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诗词中的情意。同时不同的作品有其不同的艺术价值,精准地确定阅读文本的学习价值,继而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走向深层次的理解感受,提高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柳永的《雨霖铃》在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情感呈现上表现丰富,但“点染”是本词最典型、学生在品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手法,词中的多种情感又是学生较难体悟全面的,同时中职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态度浮躁,加之专业课的冲击,故很难对古诗词进行慢咀嚼,深品味。
综合这一典型的古诗词阅读困境,拟定《雨霖铃》的教学目标,即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点染”这一艺术手法的感悟,挖掘词人的几多情意。
二、教学内容精炼情趣化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精选的文本,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开启学生智慧、艺术和情感之门。那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呢?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而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应该是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同时每位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的知识内容是一个有限的小世界。在一堂课中灌输多个知识点对学习者而言是较难接受的,所以根据特定的学习者需求,确定相对精巧并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点染”,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1.调动自身体验,共情词人,点明情感内涵
人是生活在特定时空里的,你不理解他的时空,就没有办法去理解他的故事。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体验,共情词人,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预习调查,学生对于《雨霖铃》的初读情感体悟即是离别之伤,故在课前,布置学生就“离别”,写一段自己的经历。这一线上片段写作,以几乎每位学生都曾有过的经历作为话题,给学生宽松的写作环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触发离别之情,创设了和词人相近的时空经历,以求达到从情感到认知的进化,进而转化为对古诗词“乐学”的情趣。
2.赏析景物描写,挖掘“多”情,感受渲染效果
在词人点明情感之后,多角度来丰富之,是谓“染”,而《雨霖铃》通过景物的渲染,传递出词人的几多愁绪,“染”为“点”服务,点染相互叠加,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对词中的景物环境的赏析,一步步解读出蕴含的多重情绪,从而生发品读诗词的情趣。
(1)以词解景,补充横向体验
“冷落清秋节”“寒蝉凄切”“长亭”“骤雨初歇”,清秋季节、凄切的寒蝉声让人有怎样的切身体会?“长亭”处会有怎样的故事?“骤雨初歇”是怎样的环境氛围?几个精巧又有趣的问题设置,瞬间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发学生联系接触过的诗词,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例如:《南州桓公九井作》中“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高兴尽”“寂寞”,加之本词中“冷落”,立即补充了学生对于环境描写的横向体验,从而加深理解“染”的效果。
(2)关注修饰语,逐渐挖掘“多”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描述性的语言还原情境,即词人这时应该在一只船上,黄昏时分望着被云雾笼罩的看不到尽头的茫茫江天,词人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关注“去去”、“沉沉”、“阔”这几个修饰语,不仅是叠词,而且这几个词语都是第四声,所以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修饰语的有趣发现,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词人的情感,再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学生慢慢体会到了离别之伤后的羁旅之愁,所谓景为情生,情感在“染”之后更加丰富。
(3)想象辅助,景后有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暗含了词人的一种行为,即喝酒。酒醒之后,面对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但唯独没有(人)。学生自然而然地解读到景背后的孤独和惆怅,景是萧瑟景,背后更有孤独落寞情。
“点染”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情感得以叠加,情感层次也更丰富,而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学生切身体悟词人的几多愁绪,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 学环节精巧情趣化
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相比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更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有效地参与课堂,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知识,对中职生尤其重要。因此,创设精巧又情趣化的“动”态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获是古诗词情趣化教学致力的方向。
1.诵读,读促情生
(1)初读,走近离别之伤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古诗词学习更应当在诵读中开始。教学《雨霖铃》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边看注解边默读,再个别学生朗读,继而指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的不同读法,例如:遇平声韵,应拖长音,稍作停顿;遇仄声韵,则应急促些。不同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即使学生还没有完全明白诗歌的内涵,也并不妨碍他们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通过几次初读,诗词中的“离别之伤”已然萦绕于学生心头。
(2)再读,感受羁旅之愁
对景物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后,引导学生关注叠词、声调、节奏等变化,如“去去”“沉沉”“阔”都用了第四声来增加沉重感,让学生将词人的情绪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
(3)三读,共情孤独思念之苦
想象是打开诗词之门的一个重要行为,它可以让我们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幅不同图景,从而更贴近词人。《雨霖铃》的下阙主要是想象别后的情景,就“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结合课前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展开对柳永过去生活的想象,与别后生活相比较之后,学生感受到柳永对过去的生活和情人的思念,以及如今的孤独落寞,这一过程水到渠成。有了想象之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此中的愁绪,良辰好景却虚设,千种风情却无人说,配以《雪落下的声音》这段音乐,读出这种失落,与词人的情感形成共振,也就不难了。
2.表演,演中得情
表演是一种趣味性又兼具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职学生抽象思维弱,但实践能力较强,尤其是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文本的部分内容,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这样便可以产生角色转换,真实体验角色情感。既锻炼了中职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同时兼顾了情感体悟和学习趣味。
(1)利用信息化激趣,入境演绎
古诗词的教学仅仅通过语言的描绘,时常显得苍白,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长此以往便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但信息化的运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受,在教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时,利用皮影客制作还原了当时离别的那个场景,让学生进入到生动、较真实的情境中,为表演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小组合作演绎,与词交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具体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无语”中的“千言万语”之后,小组合作演绎这一深情画面,表演过程中,学生逐渐和词人交融在一起,以切身感受,体会离别之情。
3.唱编,情投意合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中职语文教学也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应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刺激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例如幼师学生,对唱作、讲故事等能力的培养就较为重要。故此,在《雨霖铃》的课后作业设计上,结合了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为小组合作为《雨霖铃》谱曲,尝试以唱诵词并录制视频上传umu,由同学点赞;二为将《雨霖铃》编写成一个可以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录制音频上传。此作业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又有效地对本课学习进行评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有情有趣又有意义。
基于自身情感,促成了古诗词情感的体悟;精炼的知识点拨,为古诗词学习提供保障;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有效达成了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解决古诗词学习的困境。
四、教后思考古诗词情趣化教学
1.古诗词情趣化教学实施过程反思
在这次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红了眼圈,有些不住地点头,整堂课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读”“演”“品”的环节后,由最初单一的情感体验到最后的丰富的情感感悟,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点拨引导,达成古诗词阅读目标。过程中,由于学习目标明确,环节精巧有趣,由浅入深,因此无论是平时古诗词阅读能力强或是弱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和热情。
2.古诗词情趣化教学评价反思
在古诗词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声音,让学生体会被肯定的喜悦,从而产生更积极的学习动力。课中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评价,课后作业以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设计评价作业,形式有趣多样,使学生获得了实践的快乐。
其次,借助于信息化的辅助教学,评价主体除了老师还有学生。课堂内外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只充当一个点拨者的身份,不仅优化了古诗词教学的评价效果,而且多元化地点评,不自觉间提升完善了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
基于中职生古诗词阅读困境的情趣化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契合了中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趣”味化教学上,而忽视了古诗词更重要的“情”,那将得不偿失。
在古詩词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从探索学情,到设计课程,再到反思课堂,我们应时刻保持思考,深度整合各种思路,以更好地进行中职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杰.浅谈语文情趣化教学[J].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