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11-18 08:03黄晓颖孙秋野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黄晓颖,孙秋野,黄 达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一环,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筑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使学生从中吸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东北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首批试点高校并全面开展三全育人建设工作为契机,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运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师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政教育通过端正思想态度,激发行为动机,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树立信念,提升品格,并为其提供更加持久的精神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有实效、接地气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点。一致性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融合性的教育内容为其相互渗透、同向同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一致性的教育对象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广谱式”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想法和能力方差异化的基础上,力争惠及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形成良好道德品性。

(二)一致性的教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历史使命相结合,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智慧,将创新创业梦想变成现实,这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储备。

(三)融合性的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包括意识培养、理论学习、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创业精神的弘扬。其中,意识培养与精神传承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路径,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创新创业文化是滋养高校创客不可缺少的养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5]可见,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涵盖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引领、行为选择等方面的正向教育,并且都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契合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召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要求其融入思政元素

创新创业教育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仅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更主要的是结合国家战略政策,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大学生塑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端正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要求思政理论与双创实践相融合

现代素质教育提倡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注重“知”,注重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注重“行”,注重实践训练,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教学体系重构的研究即中观层面研究不够深入

当前“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燎原之势,但多集中在理念、资源、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或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单一课程课堂设计的局部创新。而在中观层面,基于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或重构的研究比较少,且鲜有实验研究,其结论尚未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检验。

(二)缺少完全在新型教育理念下开设的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

即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针对某一专业的某一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元素融入,而缺少不受原有固化思维限制,以新型教育理念指导的创客启蒙类课程,丞需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新型创新创业通识课建设。

(三)鲜有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讨

以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大多由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或某一专业教师团队单独开展实践,实践过程无交叉,思想碰撞少,课程衔接度不足。

四、创新创业教育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价值教育的载体功能。其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社会担当、人文素养等。

(一)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国家从国务院、部委、省级以及学校4个层面相继出台多种政策及措施,支持其投入时代浪潮。通过对政策背景及时事热点的讲解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关注世界发展,关心祖国未来,为民族创新,为祖国创业,为人民谋幸福。

(二)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了解历史和认识社会,从全球的角度认识本国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并在国际交往中持有恰当的态度与行为。[6]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破口之一,其改革本身就带有国际化色彩。另外,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区域定位、科技水平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而区域定位、科技水平和行业发展,要在国际视野中才有实际意义,这也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视野。

(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指整体配合精神。创新创业课程中团队意识、团队创建、团队管理是实践的重要内容。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协作能力,形成奉献、进取、团结的作风,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其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社会担当

社会担当是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运行和管理。社会担当通常是指组织担当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它超越了经济与法律对组织要求的义务,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完全是组织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7]

(六)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欣赏和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中注入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仁爱之心,有助于青年更好地发现和关注社会痛点问题,有助于点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有助于调适心态、完善人格,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时代创客。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把价值引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浸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东北大学打破原有体系框架,将课程重新规划为五级四类的全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分为科研伦理课、创新思维课、创造能力课、创业素养课、综合实践课五个级别,通识教育课、专业增强课、能力提升课、素质拓展课四个类别,每一级别的各类课程均融入不同侧重点的思政教育元素,其中《创客启蒙》是创造能力级别的通识教育课。

《创客启蒙》是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艺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东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创新创业学院协作开设的,面向高校低年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课程注重思想启迪与实践操作,课程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融入了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社会担当、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通过社会担当和文化传承意识的提升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销售能力的提升开展智育教育;通过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执行力和抗挫力的提升,锻炼百折不屈的品性与体魄;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提高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传递美的能力;通过工程技术学习与实训,提高劳动技能与能力。课程基于创新思维训练、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生产与销售、销售利润反哺社会等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欣赏国内外特色文创产品的基础上,完成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全链条实践,最终将销售盈利捐赠给学校对口扶贫县的中小学。对于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可在与贫困县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生产,促进当地增加营收。课程将理论学习、文化感悟、实际生产、市场验证、公益实践融为一体,并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充分展示,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传递美。真正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和传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引导大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表1 《创客启蒙》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六、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指导原则之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