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雨彤,卢丽华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热点问题。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影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布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以D市8所小学128名小学语文教师为例,系统调查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期待为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将“传统”定义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将“素养”定义为“平日的修养”。[1]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即在我国传统学问的理论、知识、思想、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提到,国学即“中国所固有之学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2]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综罗百代,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到了近现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更突出中国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定义为经世致用之学,即面对困难时的思维、态度和行动。[3]
基于上述学者观点,我们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指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人们能够提升内在的涵养,进而内化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与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语文既是呈现课程内容的课程工具,又是传递优秀文化的人文工具。[4]小学语文教师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现实诉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众多国家政策的出台,使“优秀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小学语文教师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提升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媒介,召唤教师内心的情怀和使命。文化经典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并恰当运用文化经典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例如,《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导小学语文教师追求道德情操和专业态度;《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启发小学语文教师反复切磋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现实需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5]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蕴含丰富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主要包括理念策略和技巧策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理念策略和技巧策略。理念策略主要包含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三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发展根基。例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教师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差距,要以谦卑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技巧策略中主要包括如何调动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体会和能力的激发。例如,《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告诫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兴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艺术新境界。[6]
3.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亲身参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基于传统文化课程的独有魅力,教师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易于接受的知识,并亲身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建设中,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如在教授汉字时,教师借助汉字演变过程这一载体引经据典,将一个个汉字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汉字“翌”字繁体为“”,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为“”,释为鸟儿的翅膀,下半部分为,呈人字状,故而“翌”字可解释为人借助鸟的翅膀飞翔,引申为“辅佐”之意。在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欠缺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意义,养成对文化意识有自我觉醒的习惯,从而开发出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影响,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固化、刻板的浅层面上。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主要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我们将这四部分分别安排了满分为100分的测试,每部分包括30道单选题、10道多选题、10道判断题,选择固定的128名教师解答测试,所得到的各部分分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方差如表1所示。通过比较各部分分数的均值,我们可以看出集部平均值大于子部平均值,子部平均值大于史部平均值,史部平均值大于经部平均值,由此可以得出教师们对优秀传统文化集部部分的掌握在四个部分中相对较好,而经部较弱。通过比较各部分分数的方差,我们可以看出经部方差大于史部方差,史部方差大于集部方差,集部方差大于子部方差,由此可以得出教师们对子部部分所答的分数趋于稳定,反之教师们对经部部分所答的分数波动很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也很大。
从整体测试结果看,四个部分的分数均值都不高,甚至经部、史部的平均分小于60分,由此可以得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浅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于宏观层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事风格、心理特点等,并且这些精神内涵能够内化到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7]
表1 小学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及数据统计
在对D市128名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频次进行调查后,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调查发现,每天都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仅有2人,占调查人数的1.6%;有9人每周主动学习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占调查人数的7.0%;有19人每两周主动学习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占调查人数的14.9%;有58人每月主动学习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占调查人数的45.3%;有26人每半年主动学习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占调查人数的20.3%;有14人每年主动学习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占调查人数的10.9%。
由调查数据可知,有91.4%的教师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频率低于一周一次,占比非常大。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其小学阶段没有诵读过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求学路上又缺乏相关课程,所以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没有深度;二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三是尽管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但对学生的考察仅限于记诵、默写,很难激发教师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
图1 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频次统计
为了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范围内和教材范围外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涉及教材范围内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题和涉及教材范围外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题,并划分了90-100、80-89、70-79、60-69、小于60五个分数段,将不同分数段的得分人数进行了占比统计,所得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90-100分这一分数段中,教材范围内测试的人数为99,占调查人数的77.3%,而同一分数段,教材范围外测试仅有3人,占调查人数的2.3%,由此可以对比出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以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熟悉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对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涉猎甚少。在60-69分这一分数段中,教材范围内测试的人数为0,而同一分数段,教材范围外测试有52人,占比40.6%;在小于60分这一分数段中,教材范围内测试的人数为0,而同一分数段,教材范围外测试有8人,占比6.3%。究其原因,一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后留给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无暇顾及教材范围外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二是观念上教师们认为只有书本内容是需要教师传授的,而忽略了教师知识储备应从“一碗水”到“水源地”的转变;三是教师传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为课前备课所得。
从宏观角度来看,通过对教材范围内和教材范围以外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得分统计发现,教师对教材范围内涉及的传统文化测试平均分达93.6,对教材范围之外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平均分仅有71.1。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没有系统学习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表2 小学语文教师课内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分数统计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8]师资培养是践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关键,但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对新任教师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职前培训尤为重要。
对新任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明确新任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界定;第三,为教师讲授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方法。职前培训,重在引导,让新任的小学语文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培训结束后,定期考核,公示成绩,督促教师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缺乏持久性、针对性,极易产生惰性。教研活动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对外交流、创新课堂教学等作用,众多教师在一起研讨,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增加收获。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们要提交会议记录或心得体会,形成纸质材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的一项。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类节目,不断增强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敏锐度。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教研结束以后,教师们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并打卡执行,养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动力与兴趣,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让教师认识到不提升就无法教好课,或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学习培训的积极性。故欲兴教师之学,必先兴学生之学,不必等到教师素养提高了再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9]
在课余时间,小学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组间的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经典故事课本剧、古诗词比拼等,以此提升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参与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堂,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
钟启泉、崔允漷等将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划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以及课堂管理行为。[10]在课堂教学之外,小学语文教师的行为也需要规范且具有仪式感。
学校要为小学语文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仪式感,如每天吃饭前背诵感恩词,每周举行一次拜师礼,每月设置一次优秀传统文化日等。耳濡目染的环境和满满的仪式感,能够让小学语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敏锐的思维、高尚的品质、卓越的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精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为语文课堂营造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切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