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多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青海省尖扎县要其村为例

2020-11-18 08:03翟小燕
关键词:藏语回族母语

翟小燕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引言

马克唐镇要其村位于马克唐镇的南部,东临洛科村,西接如什其村,南临娘毛村,北边是加让村,距尖扎县城4.5公里,距镇政府约5公里。在要其村,马措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要其村是一个回、藏混居的行政村,全村165户640人,其中藏族47户175人。[1]

要其村是一个回、藏合住的村子,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对当地语言能力、语言使用以及语言态度的考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黄河上游多民族聚居地区语情的了解,也必将丰富人们对语言国情的认识。同时,此次研究也是多角度的,对影响语言使用、语言能力的诸要素进行了分析,对于不同民族针对不同语言的态度也作了简要叙述,这些对制定当地语言政策、发展民族教育、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促进当地民族和谐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于青海尖扎语言的研究,仅有姚春林的《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马克唐镇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研究》(2014)。[2]

此次在调研对象的选取方面,男性人数居多,占68%;年龄分布相对均衡,其中18岁以下占16%,18~49岁占37%,42~65岁占26%,66岁以上占21%;受访者的职业多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42%和26%。该村成年人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不同群体的调研,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程度人口的语言使用情况。

一、语言能力情况

(一)语言能力分析

对要其村居民语言能力的情况分析,依据是《黄河上游黄南州尖扎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表》。问卷共设置了两类问题:一类为掌握的语种数量,另一类为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3]通过数据分析得知,要其村母语单语型人数占37%,双语人数占47%,多语人数占16%。其中,母语单语型的人员主要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年纪较长的藏族人口,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短,并且与其他民族的人接触比较少,所以,他们只会使用藏语交际。双语人员中,掌握普通话的都是接受过较长时间学校教育的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基本都是通过学校学习或社会交际中习得普通话。当地的回族熟练掌握汉语方言(青海话),习得途径主要是通过与比邻而居的化隆县群众密切接触而习得。部分人也表示,其父母辈的人就会使用青海汉语方言。可以说,要其村的回族村民习得汉语方言还受到家人影响。藏族人口只有少部分人会使用汉语方言,他们主要是通过与本村的回族人员以及县城中的一些其他讲汉语方言的非藏族人员接触习得的。

针对语言掌握程度,问卷分别对各语言从听、说两方面进行考察。

1.藏语熟练程度。所有受访者不论在“听”方面,还是“说”方面,都能非常熟练使用藏语。当地的回族表示,由于他们周边藏族人口居多,藏语实用性较强,所以,他们从小就学习藏语。可以说,藏语其实就是他们的母语,运用藏语交流的熟练程度高。

2.普通话熟练程度。以“基本能听懂”和“基本能交谈”为标准。“听”的方面,前两项合计占受访人数的53%;“说”的方面,前两项占受访人数的16%。可以看出,要其村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是“听”的能力远高于“说”。当地的回族大都能听懂普通话,但是,年纪较大且文化程度低的人不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年轻人通过学校习得普通话,不论是“听”还是“说”,都较为熟练。当地藏族有一部分人能听懂普通话,他们是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学习,但由于很少使用,所以不能流利地说出。我们在调查过程当中发现,这一部分人多为男性,而藏族的女性在社交方面相对狭窄,所以,有很多藏族妇女是听不懂普通话的。

3.汉语方言熟练程度。以“基本能听懂”和“基本能交谈”为标准。“听”的方面,前两项共占受访人数的74%;“说”的方面,前两项占受访人数的68%。当地的回族不论是“听”还是“说”,汉语方言都非常熟练;而藏族居民中,“听”的熟练度高于“说”的熟练度。

4.其他语言熟练程度。在受访者当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掌握一点儿英语,其熟练度也只是对一些简单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二)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尖扎县五个村村民所掌握的语言数量及熟悉度的分析,我们初步推断出当地人的语言能力与其居住环境及当地人所接受的文化程度有关。

1.语言能力与居住环境的相关性。要其村距离县城较近,当地村民在县城与外地人有密切的往来,而且在要其村,回族与藏族比邻而居,且人口数量相当,这种情况必然会引发两个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接触。语言接触引起语言演变,包括语言兼用、语言转用和言语功能的变化等。语言兼用是指某一种族使用母语的同时还能兼用其他语言,这种情况又叫双语现象。要其村的藏族和回族交往频繁,当地藏族人员在这种社会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汉语。相应地,当地的回族为了能更好地和当地藏族交际,从小在家庭环境中通过长辈口耳相传以及在当地的社团语言环境中通过社交自然习得藏语。因此,当地出现了大量的双语或多语者。据数据统计,该地区的双语或多语人数占63%。由此可知,这种不同民族杂居的环境,使得该区语言变得丰富多样。

2.语言能力与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在所有受采访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单语人数为56%,双语人数为44%;初中至专科学历的双语人数为71%,本科学历的多语人数为100%。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且熟练度越高。

3.语言能力与民族属性的相关性。要其村村民为藏族和回族,其语言能力与民族属性也存在相关性。相对而言,当地回族的语言能力要比藏族语言能力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语言能力与民族属性比例

由图1可知,75%的藏族为母语单语型人,25%为双语者,主要是藏语和青海方言、藏语和普通话两种类型的双语人群。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因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为藏语、青海方言双语者,文化程度高的为藏语、普通话双语者。回族双语人数较多,占64%,主要语言为藏语和青海方言,多语人数占27%,多为藏语、普通话、青海方言以及少数会使用英语的多语者。相比较而言,要其村回族村民比藏族村民的双语、多语人数要多一些。

二、语言使用情况

在家庭语言选用方面,要其村居民都使用藏语,只有极少数回族人是藏语与汉语方言兼用。他们与家人交流的时候大都是使用藏语,偶尔也会使用青海方言。一位受访者表示,他们周边藏族人较多,要想无阻碍地交际,就必须用藏语交际,藏语于他们而言在当地的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在家庭语言使用上也以藏语为主。

在学习语言使用情况方面,当地学校以藏族学生居多。所以,学生在学校中的课下交流主要使用藏语,只有面对非藏族同学时才会使用汉语交流。学校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双语教学,主要为藏语和普通话教学。

关于要其村居民在社会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藏族与回族之间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均使用藏语。当与外地其他民族(除藏族)交谈时,要其村中的回族大多使用汉语,不会普通话的较年长的人采用青海方言,会普通话的年轻人则使用普通话交谈;藏族只有少部分人会使用汉语交流。要其村村民在社交语言的选用上仍以藏语为主,回族和部分藏族人在同非藏族人交际时会选用汉语方言,极少数人选用普通话。一位受访者表示,在社会交际中选用汉语方言相对普通话而言会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更有亲切感。总的来说,在要其村的社交语言使用上,藏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青海方言,最后为普通话。

综上所述,要其村人处在藏语包围的语言环境中,村民不论在家庭语言、学校语言还是社交语言的使用方面,藏语明显处于一种强势地位。但是,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使用人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都能使用普通话同其他民族的人交流。双语或多语者在不同场合下,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可以根据情况对藏语、汉语方言、普通话以及其他语言进行转换使用。可以看出,在要其村,多种语言和谐并存、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多语社区,语言的和谐并存其实也就是要其村多元文化融洽的结果。

三、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指不同语言(或变体)的语言使用者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语言及方言的态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的重要性、使用价值以及社会地位的评价,即人们对说一种语言的情感态度。[4]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相比于其他语言,要其村的藏族居民对本民族语言有着较强烈的情感,对母语的忠诚度较高。在语言情感的认同方面,大部分受访者对使用母语持认同的态度,认为母语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关,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当地回族的母语是藏语和青海方言,他们对藏语、青海方言和普通话都持有情感认同。

在使用价值方面,要其村人大都认为藏语在他们的日常交际中比较重要,因为他们周边藏族人比较多,基本的交际语都是藏语,其实用价值最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尤其是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普通话比较重要,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渐加强;在家庭交际或与本民族人的交流中,他们认为藏语较重要。认为汉语方言重要的多是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他们在与非藏族人交流时,依然会使用青海方言。对于普通话的使用价值认同,年长的人认为,于他们而言,普通话不是很重要,但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今后使用普通话的机会非常多。

在语言行为方面,83%的受访者表示以后都会和孩子使用母语(藏语)交流,同时认为母语应该走进课堂。

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希望中小学授课时采用藏语授课,但他们也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建议在中小学可以尝试以藏语授课为主,普通话授课为辅。他们认为,使用藏语授课能够加深孩子的理解力,但同时,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让孩子学会普通话。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应全部使用普通话教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家庭交际或与周围人交际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藏语,但藏语的使用范围有限,同时,现在学习用的参考书、复习资料、视频之类的都是使用汉语的,因此,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中接受普通话的教学。也有个别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初中阶段应重视英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应使用英语授课。

总的来说,要其村人对语言的态度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较强烈的母语认同感。在调查过程当中,尤其是藏族对本民族语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认为藏语与藏文化密切相关,应该传承并发展。在语言选用方面,他们认为藏语在日常交际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以藏语作为母语的回族,认为藏语在他们的生活交际中实用价值最高,因此,他们对藏语也有很强的认同感;第二,要其村村民对双语持肯定态度。他们虽然对母语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并不排斥学习其他语言,反而希望学习普通话及其他语言,尤其是对于子女,希望他们学好民族语的同时也学好普通话,这样,以后才能融入更大的交际圈。要其村村民一方面认识到母语在家庭和社区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这完全体现出当地包容开放的语言态度。

结语

要其村语言能力情况:通过对村民掌握的语言数量及其熟练程度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当地主要使用的交际语为藏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双语或多语人数占多数(63%),以当地回族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为主;其掌握的语言数量除了与居住环境有关,还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他们的汉语主要通过学校和社交习得;部分人认为多媒体对其汉语习得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要其村语言使用情况:要其村是一个多语社区,多语者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可以语码转换,即根据具体的言语环境转换使用不同的语言;在家庭语言使用上,当地以藏语为主;在学校语言和社交语言的使用方面,藏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英语兼用。

要其村语言态度情况:要其村村民对藏语有着强烈的母语认同感,其中藏族村民的认同感主要来自情感认同,这也是他们对民族文化认可的一种具体表现;而回族村民则是对其在交际中的实用价值比较认同。同时,村民又对当地的双语或多语现象持肯定的态度,尤其是对普通话在今后的交际中的重要地位有很清楚的认识。这种开放包容的语言态度,使得当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谐并存。

要其村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语言资源丰富,村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情况也丰富多彩。当地相关部门及语言学者在制定语言政策或语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语言态度,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当地语言特色的政策或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各语言关系,促进语言和谐及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藏语回族母语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母语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母语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的回鹘语与藏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