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目前正在施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规定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三轮复习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考备考效果,真正实现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养及实践备考经验,简析历史解释的基本类型及解题策略。
目的性解释是指以一定的历史情境为前提,抓住历史人物、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及目的,理解历史事实的过程及意义。目的性解释具有人文性、情境性、思想性等特点,典型的是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解释理论,即“每一历史事件都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思想产物,所以要了解前人,只有了解历史事实背后的思想,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重演它、批判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算是真正了解历史”。
因此,在三轮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目的性解释的基本方法,凸显重要考点的中心地位,加深对核心史实的理解与解释,洞察史实背后的动机和目的,保证历史解释素养得到进一步巩固。这种历史解释方式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考查学生对重大节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如:
例1.(2019·全国卷Ⅲ·32)16 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此题考查英国宗教改革后,国王查理二世强化自己在宗教中至尊地位的动机与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17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情境,理解英国宗教改革后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王权大于教权,君主专制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的史实,洞察国王查理二世举措的真实意图。此举显然是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表现,故C 项正确;A 项是历史表象,故排除;B 项、D 项与历史事实的年代不符,故排除。
【解题策略】①注意理解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如“意在”“目的”“旨在”“意图”“主旨”等,以限定解释的基本方法,如此题的“旨在”,属于目的性解释。②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历史年代,在宏观上回顾与理解此阶段发生的重大史实及其阶段特征,保证答案不脱离基本史实,如此题时间是16 至17 世纪,西欧正在进行宗教改革。③从微观上理解材料涉及的基本史实,再结合宏观历史背景,探究历史事实背后的真实思想,如此题英国国王的根本意图是强化专制统治。
因果性解释是指以因果关系作为历史逻辑顺序(前因后果、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分析与探究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众多具体因素及其根源,科学理解历史事实发生的过程及其呈现的历史意义。因果性解释具有逻辑性、应然性、科学性等特点,是历史解释中最常见的范式之一,典型的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因果关系解释理论,即“世界万事万物总处于相互因果关系中,是客观世界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的反映……而人类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如同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
因此,在三轮复习中,教师不妨运用因果性解释方法论,加强核心考点之间的内在横向联系,实现考点与知识之间的整合,从宏观上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整体性的理解,使历史知识体系化,克服碎片化现象,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渐进培养。此类解释模型在高考试题中也很常见,常考查学生对重大节点历史事实发生原因的探究、辨析与判断能力,如:
例2.(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的探究能力,学生应该抓住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即明朝纺织技术发达,南方优于北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纺织业兴盛,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提及的历史现象,故D 项正确;A,B,C 项显然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故排除。
【解题策略】①理解问题的关键词的意义及其地位,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因素”“关键因素”等,可限定解释的基本类型及答案的层次性,如此题的“主要因素”是因果性解释,答案地位是“主要”。②从宏观回顾材料涉及的特定时段的基本史实,如此题的历史时间是明中后期,应回顾其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③从细节上理解材料叙述的历史事实,联系宏观时代背景,综合分析与探究历史原因,如根据此题中棉花、棉布的销售现象,基于已知的明朝经济发展史实,不难判断出答案。
叙述性解释是指主要以语言文字、数据图表为媒介,按时间先后、一定的表述逻辑和价值准则,把特定的历史素材进行选择、取舍、整理、组合、建构,阐释一定时空框架下的人类社会的面貌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叙述性解释具有主观性、概况性、直观性等特点,分为文字叙述解释与数据图表解释,典型的是历史哲学家丹图的“叙述本身就是解释”理论,即“历史叙述在对历史事实发生根源及来龙去脉的追溯中揭示出内在于发展过程的因果链条,这是一种发生学的解释。所以说,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是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
因此,在三轮备考复习中,教师可运用叙述性解释方法论,科学地以“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为时限,确立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相关的史事,从宏观上实现阶段历史的综合叙述与理解,凸显历史进程中史实之间的纵横联系和历史地位,也可以从微观上对具体史事按逻辑顺序进行叙述性解释。这类解释模型在高考试题中也频繁呈现,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把握重大节点历史事实的特征和本质、对史事判断和辨析的能力,如:
例3.(2019·江苏卷·16)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此题材料以图表数据方式呈现,考查美国联邦政体确立的基本史实,学生应观察、阅读、分析、提取图片叙述的有效信息,归纳、综合、概括出历史问题。此图片反映了各州批准联邦宪法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并有很多地区不支持联邦体制,说明联邦体制确立过程的艰难,故A 项正确;B,C,D 项皆不能反映其问题,故错误。又如:
例4.(2019·全国卷Ⅲ·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此题材料属于文字叙述性解释类型,19 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实主义文艺流派具有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等特征,故恩格斯的叙述显然属于此风格流派,C 项作品是现实主义风格,故正确;其余答案皆错误,因为《哈姆雷特》是戏剧,《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西风颂》是浪漫主义。
【解题策略】①辨明历史解释类型后,阅读、观察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与语句,分析、提取核心信息,如此题属于叙述性解释,材料关键词是“真实地再现”。②将材料有效信息综合、归纳、升华到“由表及里”的理性认识,如此题应判断文学流派的特征。③联系、回顾课本中的重大史实,如此题应回顾各文学流派的表现。
理论性解释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理论或范式框架下,对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进程进行多角度地理解与说明,探究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解释历史事实发生的过程,挖掘历史事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意义。理论性解释具有多元性、全面性、深刻性等特点,典型的是年鉴学派提出的“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的主张,常见的历史解释理论有革命史观理论、现代化理论、文明史观理论、全球史观理论、生态化史观理论、人类学理论、计量史学理论、比较史学理论、社会史观理论等。
在三轮复习中,应以多种历史理论范式为根据,多角度地构建历史知识的新体系,加深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视角理解与解释历史事实,挖掘历史事实发生的因素与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使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大幅提高。此类历史解释方式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考查学生根据史学理论多视角分析、理解重大节点历史事实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如:
例5.(2019·全国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此题材料涉及全球史观理论,阐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西欧与拉丁美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西方的殖民扩张给拉丁美洲历史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地区进行封建主义殖民统治,把本国的封建庄园制度移植到殖民地,这是造成拉丁美洲经济长期发展停滞的根源,故拉丁美洲现代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应是D 项,其余选项皆不是主要原因。
【解题策略】①理解史学理论的内涵,明白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如此题是全球史,应从整体角度进行认识。②阅读材料内容,判明需要解释的历史事实,做到有的放矢,如此题涉及的是西欧与拉丁美洲经济上相互影响的问题。③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史实,如此题应回顾西欧对拉丁美洲经济侵略的史实。
合理性解释是指在历史纵向时序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阐明前一历史事实对后一历史事实的合理影响。合理性解释具有时序性、连续性、合理性等特点,典型的是历史学家德雷“连续系列模型”理论(“合理的解说”),即“每一桩历史事件在细节上都应该联系到它的先行事件,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从前件充分说明后件的出现”。
在三轮复习中,教师要科学运用合理性解释方法论,抓住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阶段,深度理解与解释此阶段史事之间的联系,突出历史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此类解释在高考试题中也频繁呈现,考查学生对前后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联系的能力,对学科素养的要求较高,如:
例6.(2019·全国卷Ⅱ·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此题考查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前后关系及法国大革命的新特点。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等级森严,人们受到伏尔泰“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等启蒙思想深刻影响,法国大革命出现致力于追求社会平等的新特点,故D项正确;A,B 项在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中出现过,故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专制王朝复辟的历史事实,故C 项不符合基合史实。
【解题策略】①阅读材料,明确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如此题涉及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间的联系。②联系已学历史事实,探究、判明前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题涉及的三个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时代的重大革命,英国最早,法国最迟。③审阅材料题眼问题的视角,准确研判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此题的问题角度突出了法国革命与英、美的差异性。
总之,历史解释素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素养之一,其如何在试题中落地生根,是高三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文能给备考中的师生带来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