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高考背景下新题型的解题策略
——以2019 年山东省模拟考试为例

2020-11-18 01:22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史料山东命题

山东

2019 年底进行的山东省新高考模拟考试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后命题机构组织的首次大型模拟考试,也是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罕见的官方举办的模拟考试。在新高考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大背景下,这次模拟考试的试卷甚至被解读为2020 年山东高考试题的“样卷”,被看作是2020 年新高考命题的晴雨表和反射镜,备受关注。

从历史学科的视角看,与全国卷Ⅰ相比,山东卷在形式和内容上变化较大,主干知识备受重视,史料呈现方式多元,核心素养落地有声,试题命制立意深远,历史学科特色浓郁,呈现明显的山东风格,其重视档案史料、聚焦近代化问题、善用历史地图、关注英美史的取向明显带有山东卷(2007—2015 年)的痕迹。模拟卷的非选择题部分题量大(5 道题,共55 分),整体难度系数不低;从命题模块看,中国史占比大,共占44 分,其中,中国古代史占28 分,世界史占比小,仅占11 分,政治、经济、思想模块占比基本持平;从试题容量看,题型新颖,呈现文字多、地图多、图表长的特征;从命题重点看,其重视对社会转型期(如战国时期、汉初、晚清、近代英国)的考查,关注思想观念的嬗变、行政制度的演变和经济趋势的流变。笔者仅以山东模拟卷第16 题、第17 题、第20 题三道新题型试题为例进行解析,以供师生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必修与选修结合类试题

例1.(2019·山东模拟卷·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4 分)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6 分)

【解题思路】该题以先秦思想史为命题范围,以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作为切入口,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考查“百家争鸣”的内容及影响。该题学科风格突出,立足一手史料,注重史料实证,强调史论结合,追求能力立意,思维含量丰富,较好地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考查,甄别度较高。

在选贤任能上,儒家、墨家和法家、道家形成两大阵营,各执一端,对立严重。第一问要求学生真正地读懂材料,对于学生的史料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荀子的“贵贤者霸,敬贤者存”一语(即重视贤者的君主能称霸,尊敬贤者的君主能使国家生存)可得出,荀子的态度是贵贤、敬贤(或尊贤);慎子的“立君而尊贤……其乱甚于无君”是指设立君主而尊敬贤人,引发的混乱超过了没有君主,由此可知,慎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反对重贤,要求轻贤。关于他们的相同目的,要迁移到“百家争鸣”的背景这一知识点,即他们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第二问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说明选贤任能的意义。这一小问比较简单,但学生要注意从材料二的主张、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选贤任能的意义三个层次作答,避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目的: 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意义: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一)试题特点

表面上看,第16 题中规中矩,与传统的材料解析题差别不大。但是,仔细分析后可发现,与全国及各地真题相比,第16 题呈现以下特色:

1.史料引用回归原典

第16 题的四则材料均直接采自先秦时人的言论,命题者仅摘录文言材料,既不进行二次诠释,也不引用近现代学者的观点,这一点迥异于全国卷。曾经的山东卷(2007—2015 年)一直存在重视一手史料、直面史学原典的命题取向,如2009 年山东卷第27 题、2010 年山东卷第9 题、2015 年山东卷第13 题等。模拟卷的这一特色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回归,给试卷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形成历史味浓郁的风格。在一段时期内,高考历史材料题(包括部分选择题)似乎存在着语文化、语法化的弊病,这既影响了考试测量的效度,也使试卷呈现出非历史学的风貌,第16 题回归原典的风格,无疑是难得的拨乱反正。

2.简约但不简单

惜字如金、史料简短是曾经的山东卷的一贯风格,无论是引用原典还是转述史实,山东卷一直严格控制材料的字数,如2013 年山东卷第29 题、2014 年山东卷第39 题等,这既有调控试题难度的考量,也有努力落实基础的命题取向,模拟卷第16 题承续了这一命题风格。但是,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该题区分度较大,对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作为选科模式的选拔性考试,从此题可以推测出,未来山东高考试题的难度显然不会轻易降低。

3.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

各地高考曾探索出选择题、选做材料题等不同的处理选修部分的方案,山东模拟卷则给出一种新型的方案——必修与选修结合的必做材料题。其主要特点是选取必修与选修的一个共通小主题(如选贤任能、封建化、移风易俗等),并以这一主题为切入口进行命题。试题命制贴近史料,注重论从史出,不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覆盖面,远离模板化的阶段特征,让学生走出僵化呆板的历史认知,回归鲜活的历史现场,具有明显的反猜题特色。

(二)应对策略

1.重视原始史料(尤其是文言文史料)的阅读能力

新版的部编版教材增加了不少原始史料,时下的史料教学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对学生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既可以采用日常渗透的方式,也可以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对于商鞅变法中“分异令”的含义的阐释,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的现代文层面,而要诠释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使学生有意识地多接触一手史料,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2,注意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有机渗透

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打破必修与选修两者的藩篱,注意多视角、长时段地建立必修与选修的联系。以商鞅变法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必修部分(如法家思想、先秦小农经济、秦朝的统一等)和专题(如选官制度、经济政策、基层治理、治国思想等)的复习时,均可联系商鞅变法。

二、地图类试题

例2.(2019·山东模拟卷·17)图1、图2、图3 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图略)

(1)指出图1 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4 分)

(2)比较图1 和图2,说明图2 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 分)

(3)结合图3 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4 分)

【试题解析】该题以不同时段的三幅侯国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西汉前期的郡国并行制的演变实况及对其后世的政治影响。本题试题平和,与教材关联度高,整体难度不大。第(1)题要求答出特征并分析原因,此问较为简单,从图1 中可发现黑圆居多,意味着侯国以功臣侯为主,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答出汉初实现分封制这一原因;第(2)题要求据图作答西汉政治的变化,这一问也比较基础,通过图2 即可发现功臣侯锐减,归义侯增加;第(3)题难度提高,要求回答西汉政治存在的问题,通过图3 可以发现,恩泽侯、外戚侯明显增多,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当时政治腐败、外戚干政的外在表现。

【参考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变化: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问题: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一)试题特点

作为一道地图题,在素养本位的新高考时代,第17 题的出现利于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让人耳目一新,引发了诸多关注。地图作为一种重要史料和学习工具,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也曾多次出现,如2010 年山东卷第29 题、2015 年山东卷第38 题、2016 年全国卷Ⅲ第41 题等。山东模拟卷第17 题以地图为依托,考查西汉前期地方制度的演进及其政治特征,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涉及知识点比较集中,整体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较高。

(二)应对策略

在三轮复习中,师生要重视历史地图,既要注意传统的政治地图,如国家版图的变化、行政区划的变动等,也要关注经济地图,如人口变迁、都市布局、物产分布、物种传播、行业兴衰、商贸交流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地图,使基础知识地图化,把孤立的知识点落实到宏大的地图上,以此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还可以从纵向的变动的视角关注地方制度、人口分布的变迁实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变迁的原因及影响,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以图证史”。例如,通过“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分布图”可得出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可分析其成因和影响,这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三、开放性试题

例3.(2019·山东模拟卷·20)下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894 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

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894 年)(单位:100 万英镑)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1 分)

【试题解析】该题以英国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为切入点,考查英国18 世纪初到19 世纪末的经济史,这一阶段实际是英国经济的腾飞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解答本题时,学生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大工业时期)的角度进行划分,也可以从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的视角予以划分,在作答时,应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科术语准确。

【评分标准与参考示例】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8~11 分)

示例:

①工场手工业时期(1701—1754 年),在这一时期,原材料、制成品的进出口虽不断增加,但总体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由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机器大工业时期(1774—1894 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1774—1864 年)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4—1894 年)。1774 至1864 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明显增加,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规模一直较小。这是因为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并逐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倾销商品,逐渐成为“世界工厂”。1874年至189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呈减少趋势,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呈增加趋势,这是因为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4~7 分)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0~6 分)

(一)试题特点

英美史(尤其是英国史)一向是山东卷(2007—2015 年)的命题热点,如2014 年山东卷第39 题、2015 年山东卷第40 题等。模拟卷第20 题继承了这一特点,从近200 年英国进出口品变迁的视角,要求学生宏观地掌握近代英国经济演变的主要脉络。视角独特,视域宽广,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必备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命题形式看,第20 题并非一道真正的小论文题,而是一道普通的开放性试题。实际上,先前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存在类似的试题,如2014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要求学生指出两份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不同,并分析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

(二)应对策略

关于此类试题的解题策略,学生一定要关注表格中的变点(剧增或剧减),以变点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有机地结合所学的阶段特征,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当然,“功夫在诗外”,对于历史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的熟练掌握是做好此题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山东模拟卷的非选择题虽然各有千秋,但在应对策略上也有共同之处。第一,抓好必备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尽管非选择题面貌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落实素养、考查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均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离开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谈做题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等同于空中楼阁。因此,千方百计地落实基础才是第一要务和不二法门。第二,适当进行专题性训练。教师可根据题型划分小专题,对学生进行专题性训练,在练习中掌握答题规范和解题技巧。唯有如此,考试成绩才能得到切实提高,核心素养才能得到落实。

猜你喜欢
史料山东命题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