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海洋文化资源 打造语文情趣课堂

2020-11-18 10:44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海洋语文课堂习作

樊 英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语文学科兼具语言性和人文性,承载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内涵。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摒弃“照本宣读”“偏隅一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教学区域可以依托本土海洋文化资源,让语文课堂实现从“知识为主”向“素养提升”的重大转型,由此语文情趣课堂应运而生。

一、寻根探源:缘何需要依托海洋文化资源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引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篇篇经典,但单纯的教材学习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而且部分篇目、部分环节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落实。本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有限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扇窗,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二)语文课堂的“瓶颈”急需打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点略显零碎、机械。传统的语文课堂、语文考试都以内容理解、机械记忆为主,对文本情感的体悟、提炼大多靠识记搬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限制。学生的学习体验欠佳,未能调动自身思维,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若能合理融入课外课程资源,便能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活水”,能使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建构知识体系,并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语文学习目标的确立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真正的学习不再停留于表面学习,而是让学生在情境探索中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整合各种资源,能够形成自我认知,形成情感态度的高阶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学习目的[1]。

二、课例引航:如何设计海洋文化趣味课堂

水是文化之源,既孕育生命,又造就历史。黄河滔滔、长江滚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璀璨无比。笔者所处的江苏启东,地处三水交汇之处,东临东海,北接黄海,南面长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南海北的习俗和文化随着三方流水在此积聚、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融江海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风貌。这块新生土地上,先民牧渔垦荒、追江逐海,他们崇文重教的可贵品质及海纳百川的阔大胸襟令人敬畏。这样底蕴丰厚的地域背景无疑为语文课堂点亮了一盏明灯。

(一)优化习作教学策略,构建生态课堂

传统的习作教学缺乏生活铺垫,更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是直接指向习作任务[2]。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习作状态,呈现的作品粗制滥造,矫揉造作。杜威先生认为,“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小学教育应探索与童年和现实相契合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若想不拘于形式,改变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局面,就应让课堂活起来、走向自然,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样的习作生态课堂能引领学生探索天地奥秘,寻觅自然的美好,兴致勃勃地提高写作能力。我校依托海洋文化资源,习作教学走向了真实,学生经历了真实的积累与表达的过程。

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半命题作文“游______”为例,此次习作的要求是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写作前,学生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游览地点的选择;二是游览线路的选择;三是印象最深的地点的选择。在明确这些习作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可依托地域优势资源,策划并鼓励学生外出寻找写作灵感,让写作的灵感于行走中迸发。启东东部的寅阳镇是启东市唯一一个濒江临海的乡镇,它东依黄海,南枕长江,是江苏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为学生所熟知。

在进行课堂习作预习后,教师已布置好“走一走”的任务,这一“走”,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基于“写”的目的的“下马观花”。

1.黄金海滩组

(1)访一访:①采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了解黄金海滩的前身、现在及未来;②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围绕四个问题对本年级12 个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并对访问过程及结果做好书面报告。

(2)赛一赛:小组成员在校内发起并开展以“黄金海滩,我梦中的乐园”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3)评一评:收集作品,小组成员邀请了本校的两位美术、语文教师对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定,并把奖品发至获奖学生的手中。

2.海边圆陀角景区组

(1)拍一拍:进入景区,用相机记录圆陀角景区的美丽风光。

①登上寅阳楼观日:小组成员共赏海上日出之瑰丽,长江落日之壮美;②触摸长江入海纪念碑:向景区工作人员咨询、了解纪念碑的来历、设计的内涵和非凡的意义;③走近大禹像:聊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④参观复建的玉龙寺。

(2)问一问:实地访问景区周边的寅阳镇村民,了解景区开发给自身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做好汇总。

表1 圆陀角景区开发的利弊统计表

(3)辩一辩:针对汇总表(见表1)的内容,邀请班内同学参加辩论会。结合辩论内容,小组成员讨论并制订科学管理景区的方案,寄给旅游局局长。

预热活动之后,教师依从本单元习作例文,从《七月的天山》《颐和园》中习得过渡句的巧妙使用,从习作例文旁边注解的批注中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结合亲身的情境体验绘制游览的思维导图。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表达欲望十分强烈。

这种教学方式依托海洋文化地域优势,力求将学生的习作融于“活动”之中,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触动、自我沉淀和自我创造的契机。教师把习作单篇训练向“1+X”模式推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设了地域作文专题研讨。借助海洋区域优势,学生获取了大量写作素材,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让海洋文化资源背景下的作文素材落到实处,彰显真情。

(二)巧妙衔接海洋文化,开启研究性课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需求,教师灵活引进海洋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激发了学生在语文环境中的探究性学习欲望。这种学科探究精神有助于学生对语文亲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童年”。正如冰心在单元卷首中说的:“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本单元的课文为《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岁月静好让学生心生向往之情,却又暗自神伤。由于区域文化背景差异,这些文本题材与本地的民俗习惯距离较远,再加上当代学生的童年生活与文章年代相差较远,千篇一律的游乐场、冷冰冰的电子产品几乎成为学生童年生活的全部。即使教师素养优秀,教学设计精致,教学语言生动,在缺乏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本单元主题课文的学习也只能掉入烦琐分析、仓促而成的境地。因而,笔者在进行教学前设计了一个研究性寻访活动——“寻找______(谁)的童年”。

因笔者所在区域具有海洋文化背景,学生寻访了长辈遍布童年足迹的地方——吕四。吕四,在唐五代时是一片沙洲,遥遥浮现在烟波之上,古时称“东瀛洲”。吕四小城相传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美丽的传说,加上美好的环境孕育出海滨之城极富特色的沙地文化。三分盐七分渔,沙洲逐渐成熟,海鸟翔集,鱼游浅滩。祖辈童年生活的欢乐全寄托在海洋上。渔网编织、归舟满仓、涨潮奇景、退潮拾贝、烧烤鱼虾……精彩纷呈的童年趣事叩开了学生久闭的心门。离开了鳞次栉比、大同小异的高楼大厦,学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孩童情趣。寻访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接下来的童年主题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其情感脉络被打通,从而全身心地融入文本,通过针对问题情境、任务提示、智力挑战的语文学习,经历了“我投入”“我体验”“我分享”“我发展”的学习过程。

单元课文的学习仅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学生把寻访资料和学文收获进行巧妙整合,在笔者的引导下,举办了班级语文主题活动,如开展“书写童年趣,感受家乡美”的征文活动。有了海洋文化资源作为背景,教师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让语文学习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课堂中的学习生命鲜活生动。

结 语

海洋文化资源背景下打造的情趣课堂是根植于新课程改革之上的全新尝试。如果特色鲜明的本土地域资源被巧妙合理地运用,那么,语文课堂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应抓住契机,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探索,从而拓宽教学视野。特级教师张桂蕊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领域开拓、延伸,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开发并合理运用海洋文化资源,必将构建高效的立体式课堂,从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内涵,让学生的生命成长更有质感、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海洋语文课堂习作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