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萍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1100)
习作训练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经验和智慧来开发和总结。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引领学生揣摩句子段落、篇章的表达方法,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提炼习作训练的“精准知识”,从而精准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法,进行写作迁移。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范文,这些课文的语言都非常精练。课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读起来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1]。这些都是学生借鉴练习的好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表现语言美和情感美。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修辞手法精妙运用的范例。如《泉城》中对泉水的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运用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孙绍振先生曾说:“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
烘托,原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在文章写作中,是指以景物衬托主要人物或要重点表现的事物,使其形象更明显突出。例如,《三顾茅庐》一文中有一段写景的文字耐人寻味:“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段话通过描写环境的清幽表现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像这条卧龙一样,等待时机一飞冲天,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课文《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诗人反复斟酌,将“僧推月下门”改成“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更显月夜宁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被誉为炼字的典型代表。课文《第一朵杏花》“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中“醒”“绿”“皱”“鼓”几个字也活化了春景,细腻传神。这些都是炼字的佳例,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讲解锤炼字词的道理。
谋篇布局就是在动笔前对一篇文章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动笔前的构思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构思好了,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教材所选的课文不仅在具体的语言文字或词句的使用方面可以给学生以示范,还能在整体结构或谋篇布局方面起到典范作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素材[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早》中对鲁迅儿时就读的三味书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作家吴伯箫在《早》一文中对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有条不紊: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可称得上描写屋内陈设的典范之作。
当人们游览或参观了某个地方,总有倾吐的愿望,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游记或参观记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写作训练。写这类文章,作家一般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就是描写景物时,依照立足点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这样能使记叙顺序更加清楚。在采用这种写法时,学生要注意使景和步一一对应,走一步写一景,走到何处就写何处之景,尽量做到景随步现,换景有序,移步而景不乱。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篇目不多。《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清楚地表述了文章的论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论述这个道理,作者分别列举了三个事例:牛皋与岳飞不同问路态度产生不同结果;小朋友踩女青年裙子主动道歉;周总理安慰为其理发的朱师傅。三个事例从古到今,从平凡人到伟人,事例典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笔者上学时就学过《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如今身为人师,执教马克·吐温的经典名篇《威尼斯的小艇》又有一番新的体会和感受。笔者反复推敲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课文围绕‘小艇’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发现除去首尾段落,课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小艇的样子,栩栩如生地概括出小艇的特点,还有两个段落介绍游客乘坐小艇、船夫驾驶小艇。一切物体,因为人的参与才灵动起来,才有了生气。
关于文章的谋篇布局,从文章的结构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来,学生写作时也容易学习借鉴,从而内化到习作训练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挖掘一些隐性的“精准知识”,如文章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和前后对比等。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本资源,教师通过读写迁移,能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各种技巧与方法。
在作家马朝虎的记忆中,“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因为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的童年是苦涩的,作者却细致地描写了雨中洗澡的狂欢场景以及母亲用一勺水给像是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的四兄弟冲凉的慢镜头画面,尽情表现了享受水的快乐,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心酸和苦楚,作者却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这就是用反衬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天鹅的故事》就为场面描写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课文描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老天鹅就相当于场面活动的典型人物,对其的描写是点的描写;对群天鹅的描写就是面的描写,突出整个破冰场面的动人心魄。这样的写作方法被称为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作家运用这种手法,一般会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通过一两件小事转变了看法。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要自然流露,情节要合理,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亲自横切苹果,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感受作者的心理,明确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方法把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件事写得具体。然后,师生探究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已经写完了,那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写了什么?能否直接去掉不写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为不能删去。作者通过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件事表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这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在此,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借事说理。在提炼出这一习作“精准知识”后,笔者统观语文教材,将习作3 的写作内容与本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习作话题: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新的发现。回忆一下,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运用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把发现的过程写具体生动;再学着《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种借事说理的方法为自己的发现增添一丝理趣。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的“精准知识”是读写结合的连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挖掘写作教学的“精准知识”,并设计合理的写作训练,促进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