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中的元影像理论
——以《清水里的刀子》为例

2020-11-18 23:45赵荣婕北方民族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本心言语文学作品

■赵荣婕 吕 颖/北方民族大学

一、元影像理论

元影像理论是由中国的一位学者在2012年正式提出的新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包含了文学与视觉艺术。元影像理论认为:元为最初,镜像属于视觉符号,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元影像理论指影像回归影像自身,成为原本的“影像”,是一种独特的摄影符号学。但它并不仅仅只用于摄影,还可以用于文学影视创作当中。就像“元影像理论也可以说就是研究艺术元语言的理论。艺术元语言既包括影像语言的元语言,也包括文学元语言。”[1]在研究语言的同时,由语言的层面步入到了文化的层面,其理论是以全新的视角对摄影进行研究,并从实践与理论中同时进行探索,并通过理论的转型,让理论转变为理念,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同时,元影像理论提倡“回归本心本性”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艺术元语言,也是为了研究最初原本的语言。藏策说过:“可以说元影像理论就把语言研究发展成为言语研究,并从语言学的维度拓展到了心灵的维度。”[2]言语是人们通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它的运用有两种:一种是说和写过程的一种行为,另一种是指言语作品,而言语作品也包含了影视文学作品。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媒介,言语是对语言运用过程,语言作为社会现象而言语作为心理现象,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言语则是指人们具体使用的词句,或指说话者可能说出、可能理解的全部内容。元影像理论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把语言研究转变为言语研究,元影像理论渗透在语言与言语研究的方式之中,当艺术家想表达什么东西的时候,艺术家会对世界发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言语”,而这种“言语”就衍生为作品,当我们在对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时,可以从元影像理论进行研究。

元影像理论在提出“回归本心本性”中研究文本中的语言。而我们之所要提倡回归本心本性,是由于如今步入消费性社会,人们内心的原始冲动被压抑并转换成为消费冲动,只有回归本心本性才能寻找到人们真正的心灵。元影像理论提出的“回归艺术本体”,指回归到艺术本体的内在研究中。摄影的本体是从动态影像的过度修饰中走出来,从局限中寻找无限,文学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要过度执着于复杂化的再现,影视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让简单展现复杂。“回归东方智慧”是用一种世界性的目光去反思和发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智慧。而元影像理论提出的“回归东方智慧”,意义在于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各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我们从借鉴西方智慧至今,应该回归东方智慧。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我们都应该提倡回归东方智慧、寻找东方智慧。从阐释的对象去看当代文人的觉醒意识,让我们感受东方智慧魅力和重要性。

二、以元影像理论分析《清水里的刀子》

《清水里的刀子》为石舒清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马子善老人的老伴去世后,马子善老人的儿子耶尔古拜为了祭奠母亲准备宰杀家中唯一一头老牛的故事。《清水里的刀子》属于情节简单、而且多用心理描写,改编成电影的可行性非常低,但导演王学博利用蒙太奇手法与极简主义,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进行简单化的组合,最终展示出多维文化的交融。

元影像理论中提及“回归本心本性”、“回归艺术本体”与“回归东方智慧”,在《清水里的刀子》这一部电影的极简主义拍摄手法中得以展示。“元影像理论把语言研究发展成为言语研究,并从语言学的维度拓展到了心灵的维度,这就是元影像提倡‘回归本心本性’的意思所在。”[3]艺术家的艺术语言是来源于艺术家自己的人生态度,更是心灵深处的产物。石舒清出生于宁夏海原县,作为宁夏文学的“三棵树”,他的小说创造中带着浓郁的地区民族文化。受宁夏这一多民族交汇迁移地区的影响,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包含着宁夏地区文化、回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多维文化的交融,在多维文化中回族文化又为其核心。所以《清水里的刀子》的内涵在其文化视域中呈现,但却又不局限于文化视域中,在创造中不断思考人们的生存境况、地区特点与文学作品的意义。石舒清作为宁夏回族作家他做到了回归本心本性,而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导演王学博也很好的展示出作品中的文化层面。

“强大的心灵是需要人类智慧来培育的,没有智慧启迪的话,心灵就会陷入愚昧和偏狭。”[4]在寻找东方智慧的路途中不断前行,寻觅更加强大的心灵。导演王学博在利用极简主义,让复杂的心理描写变得简单化,这一种拍摄在中国很少见,而国外对于极简主义的拍摄也并不多见,我们在回归艺术本体或是寻找东方智慧时,就应该用世界性的目光去寻觅属于我们的智慧,并在最简单的阐释中寻找无限的涵蕴。同时,在《清水里的刀子》这部影视作品中极简主义的成功运用,也意味着极简主义拍摄手法的可行性。虽然极简主义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新绘画派,但并不代表它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或是多领域的扩展。近年来有学者对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进行总结,得出对极简主义的总结性结论是“用尽量少的艺术素材、尽量简要的艺术语言,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效果。”[5]但仅此概括极简主义并不能表现出它持续变化的状态和特点,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也就像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元影像理论回归的艺术本体与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从局限中寻找无限,并学会以小见大,用世界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三、元影像理论对影视发展的启示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运转,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对传统的文本阅读望而止步,从而导致人们对阅读体验的渴望转向影视文学作品。而文学进行二次创作,需要在继承原本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文学作品的改编创作有其自身的原则和规范,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应该体现出原著精神与时代精神,而这两种精神也体现在元影像理论所提倡的三个基本理念“回归本心本性”、“回归艺术本体”与“回归东方智慧”之中。

“文学艺术是影视艺术的母体,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重要源流。”[6]从步入网络时代开始,影视文学作品也随之产业化与市场化。通过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应接不暇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虽也不缺乏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比如:《清水里刀子》、《灵与肉》等影视文学作品。但由于影视文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让大部分的影视作品放弃教化功能而只在意其商业价值,从而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这就告诫我们在改编创作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符合原著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吸取元影像理论中的基本理念,回归初心,拒绝影视作品的过度商业化。

总之,文学文本在进行改编创作的同时需要把握分寸,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让影视作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体现文学作品其本身的意义,能够让欣赏者品味出原著精神与时代精神。星型结构图中的四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成就出优秀的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影视文学中的元影像理论在新局势下散发着属于它自身的魅力。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寻找到不同于往常的新气象,在寻觅中不断前行、不断完善自我。

猜你喜欢
本心言语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跨年时 有所思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