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光一起明媚

2020-11-18 23:44郝炜华
山东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列车长乘务员物资

郝炜华

大寒过

1

徐巍是青岛客运段的一名列车长。2014年,参加济南铁路局举办的“出彩济铁人·济铁好故事”巡回演讲展示会时,认识了他。他与另一位列车长——史竹君共同讲述了一个救助旅客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观众。巡回演出结束,大家返回各自工作岗位,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有一次,送我姐跟外甥女坐火车,列车停靠站台,列车长下来,恰巧站在我身旁,是徐巍,戴着大檐帽,敦实的山东男子身材,透着的那种实在和憨厚,叫人心生信任。

简短地聊了几句,他说现在跑青岛至北京的列车,挺忙的,但是也挺充实。

再后来,坐车的时候,又遇到他。出于职业习惯,问他:“在车上是不是经常帮助旅客?”

他说:“经常谈不上。不过,上次出乘就遇到一位重点旅客。他刚在北京做完手术,乘车返青岛。人不能走,用担架抬着上列车。我和列车员一起帮忙抬担架,费了一番心思才将他安顿好。旅客在脖子上做的手术,身子一动就往外冒血,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害怕……”

因为经常坐车,看到列车工作人员帮助旅客的时候就多一些,为旅客找包、将拣到的巨款归还失主、护送离家出走的少女回家、将被粗心父母遗忘在车上的儿童移交下一趟列车,捎到父母下车的车站……可能在徐巍等列车工作人员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其实不仅他们,在铁道报社工作,我对这些事情似乎也司空见惯,因为收到关于列车的稿件,十篇有六篇是以上内容。直至有一天,一趟列车上,一位旅客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列车长跑过去,发现旅客没有同行的伙伴,手机又设定了开机密码,不能够获取有关他身体的任何信息。广播寻医,来了三名医生,对旅客进行初步诊断,告诉救治的方法。列车很快就要到达车站,我连同那三名医生都要下车,列车长仍然守护着那名旅客,并且继续寻医求助。按照医生的诊断,旅客最终会转危为安,但是这个过程兴许是半个小时,兴许时间更长。可是写成一篇稿件,发表到我们报纸上,最多一百余字。就是那一次,我才知道刊登出来的那些豆腐块,有着多么沉甸甸的分量。

2

那次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徐巍,也没有听到他的相关消息。

突然,1月29日,大寒过后第九天,在“济铁青年”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转发的他的朋友圈内容:“怕什么!还有国家!慌什么!还有单位!激动什么!因为我们有情义在!只要我没隔离!愿为兄弟们做司机!一句话!别客气!别客气!特殊时期,你我共同努力!手牵手!心连心!抵抗病毒!抗战到底!”

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抵抗疫情的时刻,看到徐巍的这段话,立刻感到一股向上的力量。拨通他的电话,也没有新年问候,直接问:“怎么成司机了?”

徐巍奇怪我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我说明情况后,他张口道:“这没什么啊。很多出租车、公交车停运了,乘务员上下班困难。退乘后,我就义务开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列车不分昼夜在大地飞驰,列车工作人员上下班的点分布在24小时的所有时刻。怎么接?哪个时间段接?

徐巍说:“我媳妇在青岛至襄阳的列车上做列车长,为了防范疫情,这趟车停运了。她有时间照顾孩子。我上两天班休三天,早晨向来起床早,就在休班时的四点半至七点这个时间接乘务员上下班。”

其他时间呢?

“其他时间有别人呢。不是我一个人在行动。昨天晚上,张宗佳车长11点下班,处理完事情,就接送乘务员上下班。今天早上5点,他又开车出来了。”

是段上组织你们接送的吗?

“不是,都是自愿的。”

徐巍是听到北京动车队一位党员列车长的倡议,加入“司机”这个行列的。

那天,那位列车长在微信群里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很多公交、地铁、滴滴网约车停了。我们的职工坚持在一线,上下班不方便,有私家车的车长,义务开车送他们上下班好不好?”

一席话引起积极响应,11名列车长、1名业务员、4名车队干部成为了“爱心司机”。不长时间,领导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没有进行宣传和表扬,只是做了“北京动车队爱心接送车”的标志牌放到他们车上。再不久,段工会统一做了“海之情·爱心帮 志愿者服务车”的车贴贴到他们车上,那一天,“爱心司机”们聚到了一起,数一数,竟然多达六十余名。

看到这些,徐巍很激动。可是,激动的原因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

刚开始时,徐巍接送四方—海云庵—普吉新区—团岛附近的乘务员。15分钟就能送一位乘务员到段上。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他忍不住发出感慨:“真是没有车啊,如果不接送,我们的乘务员怎么上下班?”

为了送更多的人上下班,徐巍在乘务员微信群里说:“我早上四点二十就起床,谁在路上打不到车,就给我打电话。”一开始,乘务员不好意思找他,几次下来,就有很多人主动给他打电话了。

徐巍接送的乘务员,大多二十岁出头,有些才十八九岁,听新闻里的疫情发布情况,看微信、微博里的疫情消息,他们也害怕。

徐巍给他们打气:“有车长在呢,怕啥!有单位呢,还有国家呢,这个时候不能当逃兵啊。非典时期,我在服兵役,到村里帮老百姓消毒,帮军医运送物资,从来不知道害怕。是中国人,就不能怕。”

那些小姑娘、小伙子听进去了,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奔波在跑车第一线。

3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天乘坐火车在两城之间往返,对于乘务员真的非常熟悉。几年前,动车、高铁上的乘务员大多是年轻姑娘,好像从去年开始,小伙子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小伙子个子挺高,但是很瘦,看上去很像我家姑娘的高中同学。问他的年龄,19岁,比我家姑娘还小。

小伙子值乘的列车需要四点多起床,进行点名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到站台迎接旅客。有一次,听到列车长批评他:“是不是昨晚又玩手机了?怎么没有精神?”

那些小姑娘大多长相俊美,有一位姑娘的眼睛特别水灵,就像两颗沾满了露珠的葡萄。每次遇到她值乘,我都喜欢多看她两眼。她值乘的那趟列车,需要凌晨二点左右起床,一段时间下来,姑娘的眼睛就不像刚上班时那样水灵了。

小姑娘大多是劳务工,家在外地,甘肃的、内蒙古的、黑龙江的、江苏的,近一些的也是平度与枣庄的,很少青岛本地人。她们工作努力而又认真,很多人由列车员成长为列车长,还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出色从劳务工转成了正式铁路职工。对铁路工作,她们有着更深的热情和更深的爱恋。

有一位名叫李悦的姑娘,说话伶俐,反应灵敏,也从列车员成长为列车长。有一次,因为信号故障,列车在线路上停止运行。李悦值乘那趟列车,我恰巧也坐在车上,目睹了旅客对她发泄的牢骚和不满。还有人将她的工作情景拍成视频发到网上。那个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李悦说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不仅仅她,售卖食品的乘务员也遇到同样待遇,“卖一趟货就是一次被很多人骂的过程。”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苦笑道。

其实,每名旅客都知道,列车因故停止运行,跟列车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关系。但是旅客找不到列车工作人员之外的铁路职工,便将不满与火气发泄到他们身上。这个时候,这些身穿制服的年轻人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铁路这个企业。实际上,这些年轻人比任何人都盼望列车正常运行。在路上跑了十几个小时了,他们更想回家休息。

离地三尺,一直在路上。长期工作在密闭的车厢内,列车工作人员对土地充满了无比的渴望。有一次,采访一位列车长,他说:“最喜欢列车到站,双脚踩在站台上的感觉。”我有十几年的时间,无法理解这种感受,直至去年的一天,在列车上坐立不安,透过车门玻璃,看到外面的树木和田野,突然那么渴望流动的空气和坚实的土地。就是那一刻,我懂得了列车长的话,也理解了他的感受。

姑娘、小伙子,因为绝大多数人,我喊不出她(他)们的名字,只能用这样笼统的字眼来称呼。她(他)百分之九十是80后、90后,还有一少部分00后,用当下传得很广的一句话,就是:“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现在,我笔下的这些姑娘、小伙子不是白衣天使,但是在疫情面前,没有一丝一毫退缩,像白衣天使一样,做最美的逆行者。

徐巍说:“接送乘务员上下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叫他们少与外人接触,做好防护,与病毒隔离。”

这既是对乘务员负责,也是对旅客负责。

徐巍的同事,一位名叫李允新的列车长向我介绍:段上给乘务员配备了口罩、消毒片、体温测试仪、防护服等 。出乘时,列车工作人员除了正常工作,还要对列车各部位进行不定时消毒,特别是厕所、墙壁、门把手、餐车等旅客接触比较多的地方。同时,还要观察旅客动向,解答问题,消除他们的恐慌。列车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发热或疑似人员就利用乘务室进行隔离,随时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

整理这段介绍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六名年轻靓丽的女乘务员,两名帅气的乘警,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站在站台上庄严地敬礼,她(他)们身后的列车写着三个大字“复兴号”。

敬礼就是庄严的承诺:只要列车需要、只要单位需要、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奋勇向前,永不退缩。

4

对于出门,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谨慎,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出去。戴好口罩,握着纸巾按电梯按钮,遇到不戴口罩的人绕道远行。

城市里所有的居民小区都设置了劝返点,父母所住的小区,四面有路,三面道路安装了移动屏障,留下的一面,三人把守,严格登记。我自己居住的小区,安静得好像没有居民,看着楼下空无一人的水泥路,会产生这个世界只为自己存在的感觉。然而,到了晚上,楼房上所有的房屋亮起了灯光,人们响应号召,居家不出,防范疫情。这个时候,提高警惕,不被感染,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有一些人却“依然”出门。

站在厨房的窗口,看到马路交叉口上,站着一位交警,穿着一件荧光黄马甲,身子笔直,挺拔而又坚毅。这是一条城市的主干道,往日,即使半夜,也车辆往来,川流不息。现在,只有三三两两的汽车通过,然而警察照样站在路口值勤。他有父母吗?有妻子吗?有孩子吗?他们为他担心吗?他自己有没有一点害怕?

相比于电视、新闻里奔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似乎只能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但是,我相信,如果他们是医护工作者,如果需要,他们将毫不犹豫地奔赴武汉。

英雄不在远方,英雄就在眼前,在点滴的生活之间。

徐巍说:“我的父母64岁,孩子两岁一个月,看着新闻报道的疫情数字,说实话,一开始也有些害怕。可是,我是车长,我害怕了,班组怎么办?那些年轻人怎么办?段上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严格标准,认真执行,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不怕!不怕!

小姑娘、小伙子都很勇敢,出务、值乘、退乘。可是,退乘回来,远离父母,住在租赁的房子里,不能出门,无聊加上想家,这种滋味,十分难受。一位二十岁的乘务员忍不住在朋友圈说道:“我想爸妈。”

她的同伴、朋友立刻留言:坚持一周,疫情克制;致敬铁路人;致敬中国人。

徐巍也看到了她的朋友圈,这是他开车接送上下班的一位乘务员。他给她打去电话:“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咱也不用拿枪,不用拿刀,国家就叫咱老实在家呆着,咱就在家里呆着呗。网上不是说了嘛,咱们的贡献就是在家躺着,躺着就能做贡献,多简单啊……”一番话说得小姑娘扑哧笑出声来。徐巍又给她鼓劲:“咱们再坚持,加油!”

加油!加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病毒进行着战斗,超市里的售货员、药店里的营业员、劝返点上的公务员……我不了解他们的工作,无法说出其中的细节,可是,远远地看到他们的身影,我的内心便充满感动。

那些我熟悉的铁路工作人员,让我说一点了解到的细节:

1月24日 ,一列载有疑似发热旅客的列车驶进济南东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张龙生主动穿起防护服,到站台交接这名发热旅客,顺利移交防疫部门。他的好友得知情况后,通过微信发去问候,张龙生回应道:我不冲,让谁冲?我都不上,还能让谁上?都怕传染,凭什么让别人上!一我是党员,二我管乘降组织,我都不上,还能让谁上?

1月26日,济南车务段泺口站职工牟峰捐献了100套防护服配送到泰山等车站,他说:“我家三代都在车务段工作,这种时候是我们出力的时候……”

2月1日 ,青岛客运段值乘的Z170/167次列车运载着483件火神山医院急需的物资抵达武昌火车站。这个段广州车队干部王洪斌和5名党员突击队员在20分钟内将物资抢卸转运到运输列车上,保证了抗疫物资第一时间运往急需医院。

2月3日,我乘坐D6020次列车到济南上班,虽然戴着口罩、一次性手套,内心依然感到恐慌。所在车厢的乘务员是位年轻男子,问他:“值乘时,心里有没有害怕。”他笑着摇摇头,又问:“有没有请过假?”他依然摇头。车上的旅客极少,做完工作,他两手交叉,放于身前,双腿微微分开,站在最后一排座位的后面,高大笔直,像棵挺拔的杨树,又像训练有素的军人。果然,他曾经在海军服过役,退伍后选择到铁路工作。

“感觉铁路的性质跟部队很像。”这是他选择的理由。

乘务员的胸前都佩戴着工作牌,上面写着工作单位和自己的姓名,然而,这位年轻人的工作牌上写着“实习生”三个字。因为工作时间短,他的名字还不能够写在工作牌上,展示给旅客看。

诉说着这些事情,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名字:王红、付京左、卜玉成、米香、王毅、实习生……这是乘坐列车时遇到与记住的列车长与列车员的名字,更多人的名字我没有记住,更多人的名字我不知道。他们没有出现在新闻报道里,没有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但是他们奔跑在铁路线上,像白衣天使那样,用青春、勇敢和担当扛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平常的日子里,她(他)们那样平凡,那样普通,但是这个时候,她(他)们那样耀眼,那样闪光。

让我们向她(他)们致敬。

让我们将最热烈的掌声和最钦佩的目光投向这些美丽的逆行身影。

春已归

1

尚军是青岛客运段的行李员,业余时间进行漫画创作。1月22日晚上,他发来一幅漫画——《令出即至》。画的是一名医生,身穿白大褂,奔赴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的父母转头看着他。一个一脸惊讶,一个满脸牵挂。旁边是块红色牌子,上面写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

尚军说:“有编辑跟我约疫情方面的作品,看来情况比较严重。郝老师,您出门时一定戴上口罩。

我问他:“你们上车时戴口罩吗?”

他说:“车队经常发口罩,队长发话了,必须戴。明天上车时,我肯定戴。”

上车也就是在列车上值乘,尚军所在的车队名叫青岛客运段行包车队,负责行李、货物运输工作。铁路上运行的火车只有绿皮车才挂行李车,装载货物,运输到各个车站。列车停靠站台时,车站工作人员与装卸工人将行李、货物装上或卸下列车。装卸的行李、货物多种多样,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淄博火车站做上水工,经常见到装卸工人开着装卸车从站台上呼啸而过,有时开得过快,遭到旅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的批评。淄博有新华制药厂和山东农药厂,那时装卸的货物大多是装药品的木桶。后来,我换了工作,再后来几乎不乘坐绿皮火车,便不知道行李车的情况了。

尚军的话构起了我的好奇,要他有空时讲讲行李车上的事情。2月5日,尚军通过微信发来一篇稿子和一组照片。稿子很短,写了行包车队的行李员抗击疫情、坚守岗位,往全国各站运输了大量防疫重点物资。行李员姜福晓拿了两箱自己家种的橘子与苹果送到车队办公室,要同事们值乘时吃,补充维生素,提高抵抗力。照片是行李车内码放的一排又一排纸箱,纸箱前面贴着纸,写着“救援医疗设备”“肺炎病毒采样物资,请及时查收”等字样。

尚军说:“郝老师,行李员现在很忙,运输任务挺重。如果想知道更详细的情况,就跟车队郝书记联系。”

郝书记跟我一个姓,拨通电话时,彼此都感觉亲切。他给了我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是李承海的,一个是张华东的,要我电话采访他们。

2

李承海、张华东都是青岛客运段行包车队的行李员,值乘青岛往返广州的Z170/167、Z168/169次列车。这趟列车途经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在很多列车停运的情况下,它因为承担着往武汉运输防疫物资的任务,一直奔驰在铁道线上。

李承海今年59岁,再过半年,也就是8月26日就到了他退休的年龄。他从事列车乘务工作四十多年,其中十多年是在行李员这个岗位度过的。非典时期,李承海在青岛至福州的列车上值乘,对列车疫情防范有一定经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没有过多顾虑,该上班的时候上班,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倒是妻子十分担心,劝他:“都快退休了,别干了,请假吧。”

“哪能啊。”李承海说:“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往前冲。只要做好防护就没有问题。”

列车14:03从青岛出发,运行28小时48分,到达广州东火车站。沿途要不停地装上与卸下货物。随着物流业、公路交通的发达,行李车运输货物的数量日渐减少,但是李承海、张华东值乘的列车,运输量一直居高不下。青岛是海尔集团的厂家所在地,大量海尔电器通过这趟列车运往武汉、广州。武汉高校云集,很多做实验用的老鼠、小狗等也通过列车运到武汉。李承海和同事们习惯了忙碌。繁忙的运输任务,练就了他们较强的工作能力。

“业务精,执行制度严,头脑灵活”是他们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列车运输的货品变成口罩、一次性防护服、84消毒液、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这些物资的包装精良,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防疫的重视和对奋战在武汉的医护工作者的关怀。装卸工人搬运时全都轻拿轻放,仿佛举起与放下的不是货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抗疫物资从出厂、包装到装卸、运输,每个环节都很仔细,没有任何问题发生,也不能叫它发生问题。”李承海说。

对于这些物资,李承海同样珍惜,这都是拿到“前线”去救命的呀,一定要完整无损地运到武汉。

13点左右,青岛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与青岛中铁快运的装卸工开始装车,228件一次性防护服、31箱一次性医用口罩、消毒液……没有人讲话,大家抓紧时间,一件件搬运着物资,分门别类,码放整齐。很快,汗水从装卸工的额头渗出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擦汗,更没有人摘下口罩。

李承海站在车厢门口,嘴里念着数字、眼睛看着货品名称与外包装、时刻注意工人的装卸动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行李员工作时的状态。货物装卸的过程中,李承海要清点数目、分辨品类、查看包装是否破损……货品多的时候,车厢两侧的门同时打开,他与车站工作人员各站一侧,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近千件货品装卸完毕,并且做到毫无差错。

物资全部装上列车,李承海将清点情况与车站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没有异常,办理手续,锁闭车门。列车很快驶离站台,楼房、树木从窗外一一闪过,马路上没有一个行人,零星开过的汽车,仿佛急速滑过符号,告诉人们:生活还在继续,城市还有活力。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呆在家里,保安、社区志愿者站在居民小区门口,检查每一名出入者的出入证。村口、公路口设置了关卡,禁止外来者进入。网上随处可见闯关者被警察带走的视频。也有志愿者亮出功夫,吓走闯关者的精彩画面。城市、乡村全都采取措施,减少人员流动,防范疫情传播。

李承海、张华东与他们的同事却必须出门。不出门,防疫物资怎么运到武汉?

“身在这样的岗位,能为武汉出点力是应该的。跟那些医生、护士比,我们做的算什么。”李承海说。

晃动的车厢内,李承海拿着运输报单再次核对物资,确认它们是否按照“大不压小、轻不压重”的标准码放。检查完毕,确认无误,拿起喷壶——里面盛着兑好的84消毒液——对物资进行消毒。此后每隔半个小时,他就检查一遍物资,防止它们因为列车晃动,出现破损。

列车运行至潍坊,装卸工人又将15件一次性防护服、消毒液、消炎药、核酸检测试剂盒装上列车,货品多、停车时间短,工人由十几名增加到了二十多名。

列车运行至淄博,又有一批核酸检测试剂盒被运进车厢。行李车载重17.7吨,几个车站下来,车厢就被装满了。中间留出狭小的过道,人走在里面,检查货品,显得又矮又瘦。

武昌站、咸宁站、孝感站是进入湖北后,列车经停的车站,因为疫情,咸宁站、孝感站不再经停。到达武昌后,列车停靠站台,不办理客运业务,只办理物资装卸业务。原本供旅客上下的车门紧闭,列车员站在后面,面对站台严格把守。整趟车只有行李车的仓门打开,站台也只有行李员、装卸工和部分车站工作人员忙碌,没有一名旅客。

工作的时候,行李员与装卸工刻意保持一定距离,话更是不讲一句,快速而有序地卸下物资。他们通过眼神互相交流。被口罩遮挡了大半个面孔,眼神显得格外突出。“辛苦了、谢谢、多保重”……没有说出来的话,彼此都明白。

3

“每天有很多趟列车将防疫物资运到武汉,每趟列车要卸下400多件物资,装卸工真的很累。”张华东说。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拥有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三个特等火车站,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武昌火车站始于1917年3月建成运营的通湘门车站,几经迁址、易名,1975年7月正式命名为武昌站。正常情况下,每天有将近400趟列车在车站停留,2019年春运40天,车站共发送旅客260万人次。

张华东跟李承海不一个班组,李承海上班时,他在家休息。同样,他上班时,李承海在家休息。他们值乘的这趟列车总共6个班,12名职工根据班次,依次值乘,确保列车能够在铁道线上不间断开行。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这一天,轮到哪个班值乘,哪个班就上车。多少年来,列车工作人员习惯了这种状态,从上班第一天到退休,在列车上度过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春节的列车工作人员比比皆是。

以往春节假期是行李车运输货物最少的时候,但是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从春节假期一直到现在都格外忙碌。

张华东介绍,一趟车能装1400多件抗疫物资,每趟车都是100%的装载率。装载货物时,他们与车站一致坚持:武汉的货优先、医疗药品优先。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列车与车站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关系比平时更加融洽。

“铁路这个行业,职工觉悟高,站位高,不管平时表现如何,关键时刻个顶个地强。”张华东发出由衷的感慨。

张华东43岁,参加铁路工作前,是武警泰安支部的一名士兵,在部队三年,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参加铁路工作后,表现同样出色。疫情期间,坚守岗位,随车前行,谈起对此的感受,他说:不能有害怕心理,害什么怕。我们比一线医务人员差得远。”

张华东知道车内运载的抗疫物资对于武汉、对于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意味着什么,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马虎。

2月6日,他值乘的列车运行在商丘至信阳间,突遇暴风雪。列车裹挟着风雪飞快向前,暴风夹杂着雪风从行李车的门缝钻进车内,很快,车厢底板变成了白色。车内温度高,积雪随时会融化,浸湿装满抗疫物资的纸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张华东和同事拿着笤帚不停地将积雪扫到车厢门口,再通过门缝清理出去。暴风雪整整下了四个小时,张华东他们也清理了四个小时,等到风停雪消,看着没浸一点水,没受一点损失的抗疫物资,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物资是咱山东省内各个车站装运的,承载着山东父老乡亲对武汉人民的爱和牵挂,不能叫它们有任何损失。”这是张华东、李承海与同事们的朴素信念和工作动力。

2月6日,是立春第三天,寒冬已经结束,春天盛装登场。我们即将迎来万物复苏、生命迸发的锦绣景象。

“一月的疫情,二月的霜,三月的希望、四月的光。待到春回大地时,你的眼眸一池云锦,愿爱的人都在身旁……”这是我在2月26日读到的一首诗。2月26日雨水已过、即将惊蛰,气候一天比一天温暖,春光一日比一日灿烂。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斗中,人类必将胜利,我们必将胜利。欢呼胜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着这些人,感谢这些人,这些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因为身处这个岗位,便勇敢坚守、勇往直前的人。他们普通、平凡而又平常,然而却与阳光一同闪亮,和春光一起明媚。

从1月31日至2月26日,李承海、张华东和广州线路的同事们,往全国近70个车站运送口罩、消毒液、药品等防疫物资和部分生活物资56326件,其中发往武汉的行包日均400件左右。抗疫期间,很多在岗位值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写了请战书,他们在请战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名字上面按着鲜红色的手印。我想问一下李承海与张华东是否也写下了请战书,但是最终没有问出口。

我只知道,他们都是党员。

猜你喜欢
列车长乘务员物资
大韩航空取消“空姐”称呼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光影视界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我是人
飞机的型号
救援物资
笑不出声的笑剧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