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巍 黄勇贤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催生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媒体融合的大势,作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台有必要建强自有平台,并将其打造成新型传播平台,努力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占据传播制高点, 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新型传播平台到底怎么建? 思路决定出路。 当前,地方台在自有平台建设上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进行辨析、厘清。
1.什么是全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媒体不是指媒体类别的“全”,而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为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四全”媒体要求主流媒体必须互联网化。传统媒体开设两微一端一抖,这是“+互联网”,只是放大声量,而不是“互联网+”。
2.什么是“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发展就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一体化发展要求地方台整体转型,转为新型的互联网工具。
3.地方台的“台”在哪里?应该在新媒体平台。建设自有平台是当务之急, 没有自有平台, 传统媒体只是内容生产商。 主流媒体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自有平台 (互联网平台)上,而不是中央厨房平台上。我们考核标准要变为:用户在我的产品平台产生的动作和行为。
4.地方台如何“算”? 包括地方台在内的主流媒体要向今日头条等平台学习, 学会运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开发自己的算法。 未来,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任何一种社会生产,都应该有智能化处理和数据化匹配,用算法处理数据。数字加上标签,才是数据化,数据化促进跨界融合。
5.地方台能不能创造“模式”? 建设新媒体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鲜有传统媒体能够从中盈利。 传统媒体要从影响力变现转向用户变现;要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
6.地方台的“硬核”在哪? 地方台的硬核应该是强大的内容制作与供给能力。 现在这些硬核内容被无偿提供给了其他新媒体平台。地方台要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媒体的核心价值不能拿出来廉价或免费提供。
地域限制,框定了地方台的传播边界;技术进步,改变了地方台的传播格局。 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 新技术的运用,包括地方台在内的传统媒体传播能力不断萎缩。正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消解了传统平面媒体的市场一样, 以爱奇艺、腾讯、优酷为主要代表的视频网站蚕食了地方台的电视剧市场;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蚕食了地方台的娱乐市场;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蚕食了地方台的新闻市场; 以拼多多为主要代表的电商蚕食了地方台的广告市场。
地方台为扩大影响力,一方面选择“借船出海”,通过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度等平台开设“品牌店”“加盟店”的形式,宣告在新媒体平台的存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借助优势平台,诚然可以提升传播力,但地方台虽然免费提供了内容,也积累了为数可观的用户,但这些核心内容换来的用户都不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地方台着力打造“自营店”,搭建可管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一些成功的案例如“长江云”等获得各方的认可。那么,地方的新型自有传播平台应该长什么样? 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具有6 个特征:
1.“互联网+”平台。 地方台建设自有平台,主攻方向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建设的自有新媒体平台。这个平台绝不是传统广电节目在互联网上的转移与汇聚, 而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内容迭代。
2.新生态平台。 地方台的自有平台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和用户需求,深耕垂直产业,提供更多的应有场景、交互体验,开启高频率、沉浸式的传播新生态,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地方台的传播平台应该实现从发布级系统向交互级系统向平台级系统升维。
3.新技术平台。 在地方台的自有平台上,“新”字应该成为最突出的元素,“5G+4K+AI+VR+AR 等新技术常态运用;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运用;大数据、算法等成为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
4.新内容平台。 要增强交互性,人人都可成为平台内容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增强同场感,内容带给用户强烈的在场感。增强适应性,通过传统媒体内容产品数字化及采用互联网语态实现产品形态上的“互联网化”等手段,研发和制作能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内容产品。
5.用户画像平台。 借船出海,用户都在别人的“船”上,我们对用户一无所知。没有自有平台,就没有自己的用户资源,就不能精准掌握用户的信息、属性、偏好、兴趣、习惯、行为轨迹,就无法根据用户特征标识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要搭建自己的用户系统,搭建自己的算法结构,搭建自己的新媒体激励考核系统。
6.治国理政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下沉,县域用户已成为移动应用最大的增量群体。自有平台要实现渠道下沉和资源整合,聚集起海量用户并建立用户黏性,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起新型媒体平台,形成现代传播体系。
地方台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富有特色的自有平台,有必要做好六项基础工作。
1.生产的数字化。 加快实现传统的广播电视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以数字化形态采制信息,提升信息的报道、组织、传发时效;加快对历史媒资的数字化存储,提高历史媒资的入库率、使用率;加快推进总编室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送播、精准化编播、媒资化备播。
2.生产的匹适化。 加强广播直播间的改造,推进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增强广播节目的发射及接收效能;增添高清电视采制播设备,加快推进演播厅的高清化改造,全面建设高清化播出的电视频道; 加快配置满足新媒体生产需求的轻量级设备。
3.生产的智能化。 加快中央厨房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搭建一个符合地方台实际、支撑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打造“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部覆盖”整合传播新模式。按生产流程重新组建工作部门和项目团队。按照采编发的生产流程、快全深的报道梯层等打造全新的内容生产流程。 从战略层面谋划布局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及设备,着手布局面向未来的5G 轻量级演播厅等设施,自主研发具有竞争力、可以商用的核心技术。
4.生产的专业化。 继续保持长(音)视频的生产优势,以深度的伴随性、无可取代的专业性增强用户粘性;建立短视频生产的专业队伍,打造具有传播爆点的短视频产品;打通广播、电视、网络、地铁及第三方平台的全媒体直播的通道,逐步实现大屏与小屏、声屏与视频的融合、连接;要针对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定制生产专业化内容产品,做真正的内容供应商; 打开用户生产的内容产品进入自有平台的端口和通道,增强媒体与用户的交互性,以丰富的UGC 内容产品补足供给需求、互动需求和平台需求。
5.生产的数据化。 推进“数据能力”建设,对进入信息池、媒资库的内容实行标签管理,为分类、分析、运算、定位、推送快捷服务;跟踪分析用户在自有平台上的行为、动作、轨迹, 通过相应算法和智能化处理, 提高信息服务的精准度;基于数据分析和用户需求,对自有平台进行功能开发和系统升级,增强其传播力、影响力;接入区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等,对信息和用户的流入流出进行数据化处理。
6.生产的商业化。 地方台的新媒体平台要了解、掌握、进入、运用“大数据智能精准定向+DSP 广告平台”,在新媒体的商业逻辑和广告模式下,实现内容的变现。